目录导航:
- 人的命运真的有定数的吗
- 朱元璋怎样一步步成为开国皇帝的
- 刘伯温助朱元璋称帝又自告老还乡,但为何还是不得善终
- 姚广孝与刘伯温的故事
改命增加福报最好的、最有效的、最快的办法就是四个字:行善积德。 多行善事可改命,积累阴德可增寿。(阴德就是做了好事、善事不让别人知道知道,不图回报,不图名利。) 举头三尺有神明洞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宜多行善事,积累阴德,与人为善,并且始终坚持 日行一善 才是正道!
人自从出生就开始了一生的命运,出生的年月日时,就是他的命运密码,以后的生活轨迹大局以定 。年月日时换算成金木水火土,金是白蜡金还是沙中金,土是屋上土还是城墙土,水是长流水还是井泉水,火是佛灯火还是霹雳火,木是杨柳木还是石榴木等等,都是有不一样的说法。你有什么,缺什么,一目了然,就是生命赋予你的东西,可用的有多少,然后你去发展,壮大。你种多少因,会有什么果。天道循环,生生不息。
我的观点是:命数是有的!但是没有那么玄乎!世界万物的运行都是互相影响的,这就是所谓的因果关系!比起命运说,我更加相信因果。人为万物之灵长,与其它事物相比主要多了一个自主意识,可以选择抗争或者妥协,一棵树生长在那里,无法移动,遵循生命的本能,所以它的命数显得更加简单,比如外在条件温度湿度地理位置就成了它命数的主要影响因数。而人不同,人是社会动物,滚滚红尘,人情事故,时代背景,等等,都是影响一个人命数的因数,再加上人有时候会感情用事,又会增加许多变化。
在命运的横线上,一些重大的事件会对一个人的影响很大,比如酒后驾车撞到人,赔的倾家荡产,比如遇到渣男渣女想不开自杀,影响甚大!这些主要时间的背后,也许我们会认为是命运不好,其实更透彻的分析是有因必有果,一个酒后驾车的人,说明他自律性很差,与其小时候的教育有关,因为这样的人大多数生活在比较娇惯的家庭,做事情不考虑后果,一个轻易为情自杀的人也是可能因为人格养成不良有关系,追溯到小时候的因就会有长大后的果。因果关系的强大,可见一般!举个自身的例子,本人自认为各方面能力还行,为何人到中年却碌碌无为?闲时瞎想,觉得所有一切回过头来都是那么的合理,自己当时所有的选择,无论婚姻还是事业,当时自以为是自己的主动选择,其实根本不是,都是在特定情况下的无奈选择,如果换一个环境,我想肯定会有不一样的选择,也就是身在局中不自知的的状态。
人生路中,都是有特定的因,才会有注定的果!我想表达的是,有时候你的选择你自以为是自己的主动把控的选择,其实真相是你被众多因素影响后的选择!身在庞大复杂的命运网中,你的选择也好,努力也好,也无非是在迷宫中保证前方有路走而已!至于这条路通向哪里,作为芸芸众生的我们根本无法预知。只能随波逐流!
有大能,可逢凶化吉,那样的人才古往今来也是寥寥无几的,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又如何能看破前方的障碍呢?只有靠岁月的积累,才能总结一些实用的社会经验与人生经验,所以有句话叫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天道无情,命运的大网始终在运行,它是不会主动加害任何人,也不会主动喜欢某个人的,正所谓天若有情天亦老!所有的幸运或不幸对个体来说都是巧合,对天道来说确是必然!天道的运行遵循因果关系,从宇宙诞生第一个因开始到宇宙毁灭最后一个果的结束!
人当然有自己的定数,命运……
比如人作为地球生态的产物,你离开这样的生态就会死是定数。
人通过繁衍生息得以演化,所以我们每个人都有寿命,有生必然有死,这也是定数。
既然有生必然有死,做好一样东西很难,毁坏一样东西很容易,所以养育一个人很难,毁坏一个人很容易。
所谓命运,只是某种尽人力听天命的过程。
比如对于健康,寿命,同样一瓶煤气,有人可以用三个月,有人用七天,有人没用瞬间爆炸……
对于天数,我的理解就是某个游戏设定的游戏规则,命运就是我们选择的游戏体验过程……
如果你是游戏的开发者也许可以改变这样的定数,如果你可以和游戏的开发者互动,在被动的位置了解开发者的意图,通过从而改变开发者的一些决定而左右到了某些游戏规则,也许你就超越某种游戏消费者成为游戏的开发者……
如果你不能,那就好好享受这样的游戏体验吧,无论是好是坏,都是为了更好的体验生命的种种,学会把每一幅随机的牌面打好,成为更好的自己,就是某种人生巅峰。
说一个人成熟了,并不是他与众不同了,他依然和以前一样,只是,他不再被外境驱动浑浑噩噩,他开始自我示现,无忧无虑。其表现形式是主动感受,而不是被迫驱动。
比如说谈恋爱的时候,如果一个人真正的花心思去认真谈恋爱,他会学会所有的东西——学会包容,学会等待,学会期许,学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学会自己不断地激发自己像诗人一样的那种能量。当我们把工作和生活当成是修行的时候,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逐渐地会达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最重要的是你练就了一身好的功夫、心法和技法。
再比如,在这个人间,金钱本身是一种价值衡量尺度,一个人追求金钱,应当是作为充分生活过的证据,一个融入环境的坐标,一个价值实现的路径。实现财富正常累计并且可以不被财富奴役的人,才算刚刚开始成为了一个成熟的地球人,因为,他开始接纳这个星球,通过接纳其体系核心。接纳便可以放下,然后,开始自由。
应该是吧。我从小到大经历的遭遇罄竹难书,苦的无语,生下来这个世界就是个错误。打拼几十年一无所有,出生一个月被卖给养母,想长大有钱去看看生母什么样,转眼40多了,估计这辈子是看不到了,服侍养母到上山那天我这辈子算完成任务了。要有下辈子就做棵树吧!不做人了
本人相信唯物主义,但也感觉人生好象真有定数。可惜世界上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现实的周易家,能准切回答。从人生八字,到人象五观。切实应该可以找出定数。一个小比方:双眉中毛不请,此人精神上可能有……不说了……
站在本人角度:有,命运的安排可能在出生吋已经决定了好坏!所谓落地三声好坏命生成!但很多人同年同月同日同时生怎解命不同?这个就要分清楚父母的基因,地方,气候和各环境问题当然也不同!因为内因和外因决定了你的命运规律的定数!可能宇宙空间的物体包适暗物质在内对人命理规律形成的原因吧!
辛未 戊戌 壬戌 癸卯 这是我的命造,乾造。壬生九月七杀一气,年头辛金透出化杀为权,时支卯木贴制壬水坐下戌土,辛卯首位两用,两不相害,由格局看可以说是一个贵造了,但是大运逆行了,不得时。扯了这么多,只是为了说明我对古代八字理法已经可以说了然于胸了,《滴天髓》《子平真诠》《渊海子平》等子平术的巅峰硕果还是饱受诟病的典籍也都翻烂了。因此,以下言论皆是我格物致知的结果,绝非凭空捏造,诸位信则信,不信则罢。
首先,命运没有定数,也没有任何术数可以妄议人生命运。易学的发生是天文历法,是自然规律。古代人类知识科技落后,盲目崇拜大自然,将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演化出泛神论,天人合一思想开始萌芽。一切术数皆是建立在五行说,天人感应说和天文历法的基础上的。此三者的本质其实都是自然规律的推导与总结。(其中秦汉易学史,纳甲说到民间术数的渊源省略数万字,有兴趣自行查阅资料)不论术数如何演变推算,其最终目的只是在论证一个信息——合不合气候。例如八字的本质是分析一个时间点即年月日时以干支表示的八个字,以五行的表达方式,以生克合冲的力量作用考究它是否中和,也就是儒家的中庸思想所赐。中和即是合气候,偏枯则是气候反常。
今天的人很难体会到历法在古代的重要性。“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从这句话不难看出历法在那个时候的重要性,用国之重器来形容不为过。吃饭穿衣,劳作营生皆依赖它的指导,离开了它大家连吃饭穿衣都成问题,没饭吃没衣服穿大家就会造反,因此执政者也是十二万分重视历法修正。
由于历法古代对民生甚至王权的影响重大。所以,术数作为一种手段,推算出某个时间点合不合气候,加之天人感应说的强行附会(顺便get一句,天人感应说正式成形是源于董仲舒以符应巩固中央权利的产物,是愚民工具,到了北宋五子才彻底以理学论述人性将天人感应说拨乱反正。),这些信息就会习惯性的认为左右着人类命运,久而久之民间就愈传越神奇,愈传愈像那么回事。
自然规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类生存发展,但不可能如术数里认知的那样彻底左右人的命运。并且随着科技科学的发展,自然规律对人的影响只会越来越小,民间术数终究不复存在。
说个真事吧,我堂舅家的二表哥,比我长6、7岁,人长的英俊帅气,学习好,他是第一年恢复高考的考生,高考后被一所军校录取了,寄来了录取通知书,一家人高兴的不得了,穷乡僻壤出来个金凤凰,整个村子都沸腾了。
那时交通不发达,家里经济条件也不好,开学时,就他自己去学校报道去了,可是去了后,学校告诉他,他的录取通知书是假的,二表哥老实,也不争辩,自己回家了。来到家一说,家人都不相信啊,明显是给人顶包了啊。一家人就又凑了钱,由大表哥和他一起又去了,结果到了学校,找到负责人,拿出录取通知书,人家一看,直接给撕了,扔进了垃圾桶。人生地不熟的,他们哥俩刚要和人家讲理,就给几个人撵了出来。
那个年代,哪里说理去,心里明镜似的,不知是给哪个权高贵族给顶名了。可也没办法,只好打道回府。二表哥回来后,希望破灭了,天天耷拉个脑袋,人慢慢颓废了。呆在屋子里不出门不见人,后来精神也出了毛病,开始四处跑,把我舅妈差点急疯了,四处找,刚找回来一不留神,就又跑了。后来磨的没办法了,也不找了,回来就管饭,不回来就由他了,日子总得过啊。到现在,二表哥失踪快二十年了,死不见尸,活不见人。我舅妈到临死也没闭上眼。
一个高材生,因为被人冒名顶替,自己考取的大学没去成,加上自己各种想不开,却一步步沦落成流浪汉,到最后不知所踪,留给家人无限遗憾。而他自己的人生也成为一场悲剧。
想想二表哥一生,即便没能上大学,如果能心里看得开,用现在的一句话来说,如果情商高的话,再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应该也能在农村混个风生水起。所以说,人,无论处于什么境地,一定不能钻牛角尖,要看开看透,要知道精神一旦瓦解,一切都将万劫不复。
我是洋白菜心,我有一颗真诚的心,想认识更多的朋友!
朱元璋怎样一步步成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主要有这么几步:
1328年~1344年:苦难的童年
所有的事情都是从1328年的那个夜晚开始的,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那个男婴就是后来的朱元璋。但是作为父亲的朱五四此时却很无奈,原因很简单,因为没有饭吃。
在朱元璋降生之前,农民朱五四已经有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而朱家主要靠着给地主家种地为生。
在男婴降临一个月后,他有了一个名字“朱重八”。
朱重八的整个童年都在为地主刘德家放牛,而这一放就是12年。
1344年初,发生了两件事,一件是黄河泛滥,沿岸山东河南几十万人沦为难民;另一件是淮河沿岸遭遇严重瘟疫和旱灾。
腐朽的元政府,虽然决定赈灾但是在各层政府的层层剥削之下,到老百姓手中的粮食就只剩下谷壳,而这根本无法让百姓满意。
在这不满意的人群中,朱重八显然是最不满意的人之一。
1344年四月,真正的灾难来临,四月初六父亲饿死,初九大哥饿死,十二日大哥长子饿死,二十二日母亲饿死。
而此时除了他的姐姐已经出嫁,三哥倒插门以外,朱重八的身边就只剩下二哥,还有一地的亲人尸体。
17岁的朱重八,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亲人一个个死去,而他却无能为力,人世间最大的痛苦莫过于此!
最终无奈的两人,只能用草席盖着亲人的尸体,然后拿门板抬着到处走,希望能找到一个地方埋葬父母。可是天地之大,处处皆是土地,却唯独没有一个块是属于他们的。
1344年~1352年:皇觉钟声
安葬完父母的朱重八选择附近的皇觉寺当和尚,因为他要活下去,他在寺内做着类似于长工的工作。
慢慢的,他发现周围的这些和尚除了没有头发,似乎和地主刘德没有什么两样。他们有自己的田地,可以结婚,钱多了还可以开当铺;不念经,不拜佛,甚至连佛祖的金身都不擦,这些活自然而然的就落在了刚进庙的新人朱重八身上。
虽然他每天都做着繁重的工作,经常挨骂,就连住宿环境都是差的不能再差的柴房。但是朱重八却一直在忍耐着,因为他已经很知足了,能吃上饱饭,这就够了。
然而命运似乎要锻炼他的意志,仅仅入寺五十多天,由于饥荒太过严重,寺内所有的僧人都被派出化缘,说白了就是讨饭。
当时他被派往的地方是河南和淮西,这两个地方正是主要的饥荒地带,谁又能给他饭吃?
可他却活了下来,三年的漂泊生涯,穿城越村,风餐露宿,冷嘲热讽,白眼侮辱。这些不仅没有打倒他,反而磨炼了他的意志,让他内心的某个地方变得无比的强大——心灵。
1347年,回到皇觉寺的朱重八依然做着和尚,丝毫没有造反的苗头。
短短一年时间之内,看似强大的元帝国发生了几十起暴动,数百万人参加了起义军。
此时,他幼年的好友汤和写了一封信给他,告诉他自己做了起义军的千户,希望他也能来参军,共谋富贵。
朱重八看过信件后,却不动声色的烧掉了,他并没有去参加起义的心理准备。
作为一个正常人,在做出有可能会死的决定的时候,绝对会非常慎重。
然而晚上他却被人告知,他看起义军信件的事情已被知晓,那人正准备去告发他。
此时,朱重八终于被逼上了绝境,忍无可忍,那就反了吧!反他娘的!
1352年~1368年:从这里开始!
至正十二年(1352),濠州城。
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并作了他的亲卫(警卫员)。
在军队里,朱重八很快展现了他的才能,作战勇敢,很有计谋,处事冷静,思虑深远,还很讲义气,这让他有了崇高的威信。
而且他很有天赋,学过一些字,分析问题准确,郭子兴渐渐的将他当成了智囊。
就在此时,朱重八将自己的名字改成了朱元璋,不久后又娶了郭子兴的义女马姑娘为妻,这让他十分的高兴,他终于有了一个自己的家了。
当时的濠州城的统帅除了郭子兴外,还有四人,以孙德崖为首,他们四人是农民出生,而郭子兴是地主出身,两伙人之间存在着不可调节的矛盾。
渐渐的,朱元璋意识到跟着这群人是不会有前途的,而郭子兴也越来越讨厌朱元璋,因为朱元璋比他强。
于是朱元璋向郭子兴申请带兵出征,郭子兴欣然同意。
朱元璋奉命带兵攻击的是郭子兴的老家—定远,而此时的定远有元军的重兵看守,而朱元璋瞅准空隙攻克定远,在元军会援前撤出。随后攻克,怀远,安丰,含山,虹县,四战四胜锐不可当。
当朱元璋再次回到濠州城的时候,他已经完全明白了自己要走的路,于是向郭子兴提出了辞职,郭子兴立即同意。
而再出发前,他从自己七百人中重新调选出了24人,其余的全部留给了郭子兴,郭子兴有些意外,但仍然高兴的接受了。
但是不得不说,朱元璋挑的确实很准,看看这些人名字:徐达,汤和,周德兴,花云,耿炳文,这24人后来3人封公,21人封侯,都成为了明朝的高级干部。
其后朱元璋打败收编了驴牌寨和横涧山的土匪,此时他的军队变成了两万人。这段时间内来投奔朱元璋的有冯国用,冯国胜,李善长。
紧接着他又占领了滁州,占领滁州后,朱元璋又迎来了三个重要的人,分别是他的侄子朱文正,姐夫李贞和外甥李文忠。
这一年,他二十六岁。
争霸天下
随后朱元璋攻占应天(南京),在此时他得到了猛将常遇春,击败了张士诚的攻击:在应天的龙湾击退了陈友谅的攻击,稳固了自己的地盘。
紧接着,至正二十三年,七月二十一日,鄱阳湖决战,杀死了陈友谅。
至正二十四年正月,朱元璋即位吴王,史称西吴。
至正二十六年(1366)平江攻击战,杀死了张士诚。
至正二十七年十月,在朱元璋命令徐达和常遇春北伐之时,一个新的王朝在应天宣布诞生。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应天宣布即皇帝位,定年号洪武,国号为明。
至此,朱元璋从一个贫民,一步步成为了明朝的开国皇帝——洪武大帝。
关于朱元璋为什么带着二十四人离开郭子兴,很多人认为是朱元璋看透了濠州城的纷争,与郭子兴决裂才做出此决定,实际上朱元璋从来没有离开郭子兴这个平台。
当时外出是为了通过招兵买马提高郭子兴的筹码,奉郭子兴之命,郭子兴非常高傲,与濠州城其它三位合伙人都不大对付,但是对朱元璋很好,把干女儿嫁给了他,当时朱元璋有“朱公子”的雅号,后来郭子兴病重,朱元璋从徐州赶回来伺奉在左右,郭子兴死后,大权在朱元璋、郭天叙(郭子兴长子)和张天佑三人手中。
这就是朱元璋从一个要过三年饭的和尚成为一个义军领袖的重要支撑,他十分重视这个平台,适应这个平台,非常擅于利用这个平台,后来利用一次机会(假消息)牺牲几千兵马把郭天叙和张天佑除掉,大权完全掌握在朱元璋手中。
但是朱元璋还是很重视平台的重要性,他对北边的义军政府毕恭毕敬,没想到北边韩林儿很快被元军打败,朱元璋把投靠来的韩林儿充分利用后,才对外宣称他因病去世。
至此所有的可以利用的平台都没有了,他需要独立面对西边的陈友谅和南边的张士诚,而提高自己的最好办法是拥有大批人才和干将,很幸运的是,他身边聚集了一大批当时天下著名的战将和谋士。
这时候的朱元璋和三国官渡之战时的曹操一样,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而他把第一箭指向最强大的陈友谅,为什么会如此呢?这不得不说朱元璋洞悉人性,也擅于听从大家的意见,如果打弱一点的张士诚肯定胜算大些,加上张士诚还没怎么样呢就开始称王很不受人待见。
但是陈友谅是一匹狼,野心很大,如果在朱元璋和张士诚打的最不可开交时背后一击,朱元璋将万劫不复,而与陈友谅开战,张士诚安居一隅,只会坐观而不会贸然行动,事实也是如此演变的,在重大战略方向上,朱元璋的这个决定是非常睿智和英明的!
找到一个与自己匹配的平台太重要
1353年一个24岁要过三年饭的和尚朱元璋,因为被告发被迫参加义军,开始了自己的开挂人生,不可思议的坐到义军统帅,打败陈友谅,消灭张士诚,把元军赶出国土,1368年即皇帝位,年号洪武,国号明。
从乞丐到皇帝他是开挂的人生!1360年
鄱阳湖决战20万胜陈友谅60万,鬼知道怎样做到的,他是励志人生!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那块木板,朱元璋对贪污腐败零容忍,一经发现一杀到底。
他是勤勉的人生!每天批奏折达到十二三个小时,连手下的太监都是三班倒才能吃的消,他是最会做人的人生!做和尚读书识字,做士兵朋友担当,作儿子有德有才,做统领平台和人才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元末起义的各路义军中,朱元璋的力量不算太强,还依附在郭子兴手下。后郭子兴病亡,朱元璋才得以崛起。但他还是低调积蓄力量,他采用了谋士的“广积粮,缓称王”的策略,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终于成为与陈友琼张士诚等实力相当的力量,遂渡江占据金陵。然后,朱元璋左抗张士诚,右击陈友谅,最后夺得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以富庶的江南之地为据点,攻城略地,最后成功地夺取了全国的政权。
明太祖朱元璋公元1328年10月28日生于安徽濠州钟离 ,字国瑞,小名朱重八。因为生于农民家庭,由于天灾人祸,父母双亡,十几岁就开始当和尚,到处游历化缘。后来,加入农民义军,最终当上了皇帝。
25岁的朱元璋参加了郭子兴领导的农民义军,经过自己努力,朱元璋一步一步做到了义军的元帅。但是,由于郭子兴的猜疑,朱元璋觉得郭子兴不成大器,故带着二十几名亲信离开了郭子兴。而这二十几的亲信中就有徐达、汤和等人成为了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
朱元璋带领着亲信来到南略定远,并招兵买马,期间朱元璋又攻破定远横涧山的元军营地,最后招降了2万名精壮汉人,并南下滁州。在南下途中,定远名士李善长前来投靠朱元璋,同时劝说朱元璋:只要效法刘邦知人善任,不乱杀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
农民义军经过多年的战争洗礼,农民义军变得越来越少,实力最雄厚的有三大义军。一个是以张士诚为首的义军,一个是以陈友谅为首的义军,最后一个是以朱元璋为首的义军。此时,实力最雄厚的是陈友谅,拥兵60万;其次是张士诚拥有最富有的地盘——浙江一带;最后才是朱元璋的义军。朱元璋知道他最可怕的敌人是陈友谅,不是张士诚,也不是元军。同时,陈友谅也明白朱元璋才是他的对手。
于是,公元1363年八月二十九日,朱元璋和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朱元璋率军二十万,陈友谅统六十万大军,双方进行激烈的战斗,到十月三日战斗结束。经历了三十六天的激战,陈友谅以失败告终,最终被乱箭射死。这就是历史的鄱阳湖大战,随后,1364年元旦,朱元璋被百官推举为吴王。
消灭陈友谅后,1365年十月, 朱元璋对张士诚发生进攻,一举攻下通州、兴化、盐城、泰州、高邮、淮安、徐州、宿州、安丰诸州县,将东吴的势力赶出江北地区。
1366年五月,朱元璋发表檄文征讨张士诚,同时发起平江战争。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率军攻入平江城,张士诚与其展开巷战相抵抗。最后,张士诚战败,被俘押往应天。随后,1367年朱元璋征讨割据浙东多年的方国珍,同年方国珍前来投降。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七月,朱元璋派军北伐,由徐达、常遇春率大军北伐元军。八月,明军直逼北京,元顺帝带领三宫后院弃城而逃,全部逃亡内蒙古大草原。此时,朱元璋把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又回汉人都统治之下。大明王朝更是由汉人统治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刘伯温助朱元璋称帝又自告老还乡,但为何还是不得善终
刘伯温之所以最后会不得善终其实还是因为朱元璋这个帝王猜忌心太重,这也就导致了刘伯温的死是一场悲剧。
朱元璋本是一介草民,能坐上皇位,自是有不同寻常的胆魄及智慧,他细数了历代皇帝坐不稳江山的根源,发现很多都是臣子叛逆致使皇权丢失,而且他又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
有一天刘伯温的枕头前脚刚破,后脚朱元璋就将一个崭新的枕头送给了刘伯温,这一举动,不单单是表面上看来的君臣和睦,而是杀机四伏。表明刘伯温的一举一动皆在皇帝的监视之下。刘伯温何其聪明,他终于明白在自己选择辞官告老还乡的时候,朱元璋就已经对自己有了杀心。他也知道自己时日无多,最后他落得个客死他乡的下场。
所谓“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作为皇帝生性多疑,可谓是臣子的悲哀,自古以来伴君如伴虎,他本可以平平静静的过完这一生,但是就是因为跟错了人,最后才会落得这样的下场,自居以来帝王之心深不可测,不是没有道理的。
刘伯温与其他的历朝历代大开国功臣不一样,他在当时有“半仙”的头号,他精于奇门遁甲之术,在朱元璋夺取江山的过程中,他不仅出谋献策,而且他还展现出来他过人的预测能力,当时朱元璋在打江山,刘伯温这样的人自然会受到朱元璋的重用,但是等到朱元璋坐稳江山之后,刘伯温这么一个高深莫测之人便会让朱元璋深深的顾忌,因此即便后来刘伯温告老还乡,但是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他。
刘伯温自幼就非常聪明,12岁就考中秀才,23岁便高中进士,当时的刘伯温可以说是人生开挂,但是刘伯温因为对元朝的统治失望,并没有走向元朝的官场,后来他投身在天文地理及数学兵法的研究,并且大有所成。刘伯温后来名声在外,最后被朱元璋看中收到麾下成为他的谋士。
当时朱元璋手下也有不少有能又有才的谋士,但是他们都没有刘伯温能开挂算命预知未来的技能,每每刘伯温的预言都能成真,当时不少人都深信刘伯温有预知未来的能力,更是把他当做“半仙”。要知道古代人比较迷信,古代成就大业的君王,登基之后都会给自己身上加上神话的特效,朱元璋也不例外,不过当时刘伯温的神话色彩可比朱元璋要厉害的多。
因此朱元璋坐稳江山后,那么刘伯温这个预知未来的半仙便成为朱元璋眼中会威胁他大明江山之人,虽然刘伯温意识到朱元璋对自己的顾忌,告老还乡远离朝堂,但是刘伯温毕竟仙名在外,所以朱元璋还是监视刘伯温不能轻易放过他。
姚广孝与刘伯温的故事两人相差一百多岁,并没有史实方面的交集。
刘伯温在帮助朱元璋上立下战功,是中国明初大臣,文学家、军事家。姚广孝是明朝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
姚广孝是帮助明朝成祖皇帝朱棣靖难成功的头号功臣,因是和尚被称为黑衣宰相。而刘伯温是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席谋士,被称赞为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
姚广孝和刘伯温都是明朝初年著名的谋士,属于智囊人物。
他们的故事很多,比如刘伯温有算命,帮助朱元璋定皇宫,而姚广孝帮助朱棣夺得了皇位
一个辅佐朱元璋打下大明王朝,一个辅佐朱棣取而代之登上&皇位。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姚广孝辅佐朱棣。
一、大明奇人姚广孝
姚广孝生于1335年,这时正是天下大乱的时候,是元朝的后期,各地都出现了起义军,准备推翻元朝建立新的朝代。姚广孝出生在医药世家,但是姚广孝在十四岁时却削发为僧,法名道衍。后来姚广孝拜了道士席应真为师,学习道教的阴阳术数。
可见姚广孝其实是一个很有想法、有抱负的人,而且姚广孝也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姚广孝真正出现在皇家面前是在1375年的时候,当时天下已经平定,朱元璋已经在刘伯温的辅佐下,重新统一了中国,开创了大明王朝。
这时的姚广孝已经40岁了,这次姚广孝能够出现在皇家面前,是因为朱元璋诏令精通儒书的僧人到礼部应试,姚广孝以通儒僧人的身份被大明帝朱元璋招入了京师,但是最后姚广孝也没有被朱元璋看中,最后也只被朱元璋给赐了一件僧衣,没有给封一个僧官。
直到5年以后姚广孝在僧录司右善世宗泐推荐推荐下,才入驻天界寺,并且谋得一个僧职。虽然姚广孝有智慧、有谋略和才干,但是很不幸姚广孝没有遇到赏识他的伯乐。所以姚广孝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抱负也没法实现。
因为这时朱元璋的身边也已经有刘伯温了,所以姚广孝只能再找机会。而且当时的刘伯温已经名满天下了。刘伯温是元末明初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刘伯温不但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同时还精通算术、兵法。
因此很多人都拿刘伯温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比较,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评价“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可以见对刘伯温能力的肯定。
但是刘伯温辅佐朱元璋时已经50岁了,1360年刘伯温被朱元璋邀请到应天,即现在的南京,开始辅佐朱元璋一统江山。终于在1368年朱元璋在现在的南京登位称帝,定国号大明,大明王朝也正式开启。建国后刘伯温被分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刘伯温在1375年因病去世。姚广孝也是在这年来到京师见到朱元璋,但是没有被重用,姚广孝又经过5年的运作,终于在1380年被赐了一个僧官。姚广孝的时代也慢慢开始了。
二、一生做了两件惊世骇俗的大事
姚广孝虽然已经剃度遁入空门,但是姚广孝虽在空门,但是却放不下红尘中的名。因此他做了两件惊世骇俗的大事,被后人称作“一代妖僧”。姚广孝到底做了怎样惊世骇俗的事情。
第一件惊世骇俗的大事情就是辅佐朱棣以藩王的身份登基。为什么说这件事情是惊世骇俗,主要因为这件事情在古代的礼仪来说属于反叛。因为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按照古代帝王家的继承顺序是不可能当皇帝的。
朱元璋死后皇位应该是由长子朱标即位,而且朱标也已经是太子,而且为人也比较宽厚,很得朝臣的认可。只是天不遂愿。朱标因为生病先去世,朱元璋最后听朝臣的建议把自己的皇位传给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自己的皇孙。但是朱元璋的几个儿子肯定都不愿意。
互相争斗很严重,最后在朱元璋死前,朱元璋几个儿子最后就只剩下当时的燕王朱棣了。当时姚广孝已经看明白了当时朝廷的情况,而且姚广孝也发现在朱元璋的这些儿子中最有能力的是朱棣,而且朱棣也是有野心的。
于是就想办法投到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门下,成为朱棣门下的一名食客。姚广孝虽然已经是朱棣的门客,但是在朱棣面前的威信和话语权却是还不够。因此在朱允炆称帝后,姚广孝就想劝朱棣发兵反叛,自己上位当皇帝。
但是姚广孝当时在朱棣面前的分量还不足,于是就让袁珙帮助自己一起劝朱棣起兵夺权上位。最后朱棣也终于决定起兵夺权,用了四年的时间朱棣终于坐上了皇上的宝座。这四年时间姚广孝也在朱棣面前展示了自己的实力,最终成为朱棣最信任和依重的人。
但是在朱棣登上皇位后,姚广孝又做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这是姚广孝做的第二件事情。功成身退,依旧回归佛门著书,帮助编撰了流传后世的名著《永乐大典》。
姚广孝做的这两件事情被认为惊世骇俗是因为,没有人会想到姚广孝会劝叔叔去夺侄子的皇位,皇位抢夺成功,姚广孝不要任何功名,继续做他的和尚,而且是完全放权,去编撰书籍。这又让当时的人大跌眼镜。所以才会被认为是两件惊世骇俗的事情。
三、姚广孝事成之后,可以善终是什么原因
姚广孝帮助朱棣成功夺位当上皇帝,这个功劳是很大的,就跟刘伯温一样都是辅佐皇帝登基成功,但是最后他们两人的结果却是不同。姚广孝是寿终正寝,而刘伯温虽然是自己病死的,但是很多人认为刘伯温是被朱元璋杀死的。
虽然刘伯温也明白功成身退的道理,而且他也看出朱元璋并不是一个可以共富贵的人,选择了归隐故乡,只是刘伯温的名声太大了,而且当时老百姓知道刘伯温,把刘伯温当神仙看待,却可能不知道朱元璋。
这是朱元璋不得不对刘伯温下手的原因,即使刘伯温已经放下所有的权利,但是朱元璋对刘伯温还是不放心。姚广孝虽然也有从龙之功,但是姚广孝在民间的名声不大,而且姚广孝在皇帝一上位就公开回归佛门,没有要任何官职,只是朱棣最后给了一个太子少师的名头。
没有多少实权,因此朱棣对姚广孝放心了,而且对姚广孝也更信任了。其实姚广孝只是再次从台前变成台后。这也就是为什么姚广孝被称作“黑衣宰相”。这正是姚广孝比刘伯温高明之处
由此穷和尚姚广孝,就蹭吃、蹭喝、蹭住在刘伯温府内,俨然是一对相知,甚至是过命的老友一般。但随着剧情的铺开,两人之间的关系,却越来越耐人寻味了。
朱棣假扮百户长,前往凤阳办事时,姚广孝突然对刘伯温表示:我也要去凤阳。刘伯温当时,意味深长地看着姚广孝表示:其实,我就就知道你会这样。随后端起酒杯,对姚广孝道:“祝你心想事不成!”
姚广孝显得很洒脱一般,哈哈大笑,却难掩尴尬之色。那么这两人到底是咋回事,有什么恩怨纠葛?想明白这个问题,这就需要结合着正史记载了,大致有三个问题需要厘清。
其一:刘伯温和姚广孝是好朋友吗
刘伯温出生于公元1311年,姚广孝出生在公元1335年,两人的岁数相差了24岁,刘伯温是老大哥,姚广孝是小老弟。
无论《明史》,还是其他野史或文人笔记,刘伯温和姚广孝两人之间,没有任何的交往记载。倘若说真有关联的话,也仅仅是两人跟宋濂和高启都是好哥们。故而,彼此知道对方,这应该是没问题的。但至于到如《山河月明》中,如此“相爱相杀”,就离谱了。
那么,为何《山河月明》中要如此安排两人呢?只因两人发生过一次“隔时空的较量”。
所谓“一统天下刘伯温”,是说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开创了大明天下。而姚广孝却辅佐朱棣,搅乱了大明,逆天般让朱棣取得了靖难之役的胜利,把朱元璋的安排,来了个天翻地覆,等于是朱棣造了朱元璋的反。
所以,刘伯温是在维护朱元璋,姚广孝却是在维护朱棣,属于天然对头!两人的这个恩怨,便体现在了《山河月明》中。姚广孝刚到刘伯温府内时,曾谈起过朱棣,言称:这个人不是大明长城,就是大明祸害!
姚广孝明知朱棣此人能量巨大,亦正亦邪,却还非要一路跟着,眼见朱棣去凤阳,他也要前去。自然以刘伯温的聪明,必会意识到其中的问题了,所以,这才说出了祝你“心想事不成”。
无论怎样,从两人关系上分析,的确是一种“相爱相杀”的格局。但笔者却对《山河月明》有个质疑:表现这种关系,何必非要错乱时空(历史)?可以有别的办法,让两人来个“隔空交手”,既体现两人的相爱相杀,又尊重历史。
比如《大明风华》中一开篇,便是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朱允炆,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时。有大臣拉着他表示:刘伯温早就算到了会有这结果,提前给你安排了退路。然后建文帝这才赶到朱元璋画像前,发现了僧袍等,于是假扮僧人逃亡而去。
《大明风华》中这个剧情,是出自《明朝小史》,这何尝不是一种“隔空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