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成祖,借什么发动兵变 明成祖时期的历史事件

目录导航:

  1. 明成祖,借什么发动兵变
  2. 燕王扫北的详细历史
  3. 朱棣封了几个国公
  4. 明成祖是谁封的
  5. 朱棣篡了谁的位
  6. 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
  7. 明成祖叫什么名字
  8. 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多少年
  9. 朱棣哪朝
  10. 明太宗明成祖的区别
明成祖,借什么发动兵变

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将自己的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从而导致藩王的势力日益膨胀,对中央皇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建文帝登基后,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便采取措施,不断削弱众藩王的势力,引来了藩王的强烈不满。

坐镇北平的燕王朱棣不愿坐以待毙,遂挥师南下,讨伐建文帝。最后,朱棣取代建文帝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

明成祖借靖难之役发功兵变,靖难之变,是建文元年(1399年)到建文四年(1402年)明朝统治阶级内部争夺帝位的战争。

燕王扫北的详细历史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扫北其实就是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涉及整个华北和华东地区,反复的拉锯战使得淮河以北的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的破坏 。朱棣登基后,减免了河北、河南、山东等曾为战场的省份及其它省份的赋税,以休养生息。

二.战争历时三年(1399.8-1402.7),在战争相持阶段,政府军和燕军在北平和济南之间展开了惨烈的拉锯战,为河北、山东诸地的原住民带来了深重灾难。殃及沧州一带最残酷的两场战役,是发生于公元1400年的济南之役和东昌之役。该年四月,燕军在白沟河大败政府军,并乘胜向南追击至德州,在攻打济南的战役中遭受政府守军的重创,围城三个月而不下,燕军兵败而归,是为济南之役。

历史上有“燕王扫北”这回事。“燕王扫北”就是“靖难之役”的民间说法。明朝前期国都为南京,以南京为中心,朱棣与朝廷军队在北方展开激战,最终获得全胜。“燕王扫北”的“北”字就是从这里体现出来的。

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炆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

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次子)朱允炆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炆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驾崩,朱元璋长子朱标英年早逝,根据“传嫡不传长”的传统,朱标的儿子朱允文继位,皇帝久居深宫,而藩王实力很大,兵权在握,对于皇权有威胁。建文帝为了保住皇位,下旨削藩。

当时驻守北平的藩王朱棣(朱元璋第四子)势力最强。朱棣见情势危急,借清明节为父皇扫墓(碑),打出“清君侧”、“靖难”诛奸旗号,于1399年由北平起兵,燕王朱棣亲自率领军队冲锋陷阵,向南京的建文帝发难,史称“靖难之役”,俗称“燕王扫碑”,也被传为“燕王扫北”。(“靖难”的意思:“靖”指平息,扫平,清除。“靖难”代表 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

建文帝得到消息,急忙调兵遣将,命沿途府县全力阻击燕王南下。这场战争历时四年,战争的主战场在河北、河南、山东一带。安居乐业的中原百姓,抱着的保家卫国“忠君思想”,与政府军一道抵抗燕军。

1402年6月,朱棣攻下南京,建文帝不知所踪(还有传自焚)。燕王夺取皇位后,改年号为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在南京夺得帝位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疯狂的报复。他命令军队北进,对凡在南进途中抵抗的府、县、村进行大屠杀。从南京到北京,血雨腥风的“扫北”,造成千里之内,所到之处,十室九空,杀戮和逃亡使得这片华北平原的所在地,几乎变成一片废墟。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

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燕王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名朱棣,领重兵镇守大都(北京)。朱元璋长子朱标早逝,根据传长不传嫡的传统,朱元璋死后,其皇太孙(朱标的大儿子)朱允文继皇帝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后,与侍臣密谋削藩之策,企图改封朱棣于南昌。燕王朱棣本来就对朱允文继承皇位不满,便以“诛奸臣,清君侧”为借口,起兵反抗。建文帝得知,便诏集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企图阻止燕王朱棣南下。

1400年4月6日(明建文帝二年农历三十日)始,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岸展开激战,其中正定府所属各县是这次战争的主要战场。双方在此进行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拉锯式”争夺战,最后燕王朱棣获胜,明朝庭军部都督被擒,主帅耿炳文逃入正定闭门固守。建文帝又令李景隆为大将军,率兵50万攻打燕王,欲挽败局。但因将士多属临时拼凑,号令不一,指挥不灵,一战即溃。而燕王且追且战,相继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亡。1403年朱棣登帝位,改号永乐,后又迁都北京,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此事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为“燕王扫北”。

朱棣封了几个国公

有八位。

明朝册封功臣,最高爵位是国公,朱棣登基后,一共封了八位国公,其中四位是追封,也只有四个国公爵位传承到明末。

朱棣登基后,追封张玉为奉天靖难推诚宣力武臣、荣国公,后又加封为河间王。

朱棣所封的四位奉天靖难国公分别是:丘福、朱能、张辅、沐晟。此外,朱棣在建文四年还追封战死的张玉为奉天靖难荣国公,陈亨为奉天靖难泾国公,永乐十六年姚广孝死后,追赠他推忠辅国荣国公。

朱元璋第四个儿子朱棣从北方攻进南京逼走侄儿建文皇帝朱允炆以后成了永乐皇帝,为了表彰在夺权过程中立了特殊功勋的功臣,永乐帝一连封了八大国公爵位

4个

明成祖朱棣通过靖难之役,于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从侄子手中夺得皇位。同年九月,他大赏奉天靖难的武将。其中,丘福被封为淇国公,食禄二千五百石,子孙世袭。朱能被封为成国公,食禄也是二千五百石,子孙世袭。此外,又有十三人被封侯爵,十一人被封伯爵。

明成祖是谁封的

明世宗嘉靖皇帝。

朱元璋规定太庙可以供奉九个牌位,不过,到了嘉靖皇帝朱厚熜在位时,太庙的牌位正好用完了。在此背景下,如果嘉靖皇帝想要让自己的亲生父亲进入太庙的话,必须把另一个皇帝的排位移出去。

聪明的嘉靖皇帝便把朱棣的庙号改为成祖,享受和明太祖朱元璋同样的待遇。自此之后,朱棣就逐渐被称为“明成祖”,而不是“明太宗”了。

是嘉靖封的

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明成祖朱棣死后葬于长陵。明长陵是北京十三陵之首陵,朱棣及皇后的合葬墓。始建于永乐七年(1409年)。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

朱棣为什么能被后世称为“明成祖”?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被封燕王,因太子朱标先朱元璋一步逝世,所以朱标得儿子朱允炆被朱元璋定为下一任皇帝。

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开始大力削藩,因为朱允炆的步步紧逼,导致燕王朱棣发起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

在朱棣称帝后,他其实已经是明朝历史上的第三任皇帝,死后庙号太宗,也就是明太宗皇帝,后世也成其为永乐大帝。

那为什么后面朱棣的庙号改为了明成祖呢?其实是明世宗嘉靖皇帝在位时改的庙号。

明武宗朱厚照驾崩后没有子嗣,最后传位给了嘉靖皇帝朱厚熜,朱厚熜当了皇帝以后就想让自己的父亲也进入太庙,但是太庙正殿只能供奉九位皇帝的灵位,排到他的时候已经刚好九个了,如果想让自己的父亲也进入太庙,只能挪出一位皇帝的灵位。

最后挪走哪位皇帝的灵位都不合适,嘉靖皇帝就将明太宗朱棣改庙号明成祖,和明太祖朱元璋享受同等待遇,这才让自己的父亲也进入了太庙。

不过按照永乐大帝朱棣在位时的功绩,改庙号为明成祖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朱棣在最开始的庙号,就是明太宗,一直到了嘉靖皇帝即位的时候,他都是被尊为明太宗的,直到嘉靖皇帝登基之后,才把他的庙号改成了“明成祖”,

嘉靖皇帝强推大礼议,弄出了两个八卦。第一是明成祖改庙号。成祖原来的庙号是太宗。明朝太庙牌位固定为九个皇帝,嘉靖把亲爹牌位放进去,就要按照世系最远者祧的原则,踢出一个。

朱氏始祖和明太祖朱元璋都是法定不能踢的,世系最遥远的就是明太宗朱棣,但朱棣权威极高,不能踢也不敢踢。

于是嘉靖把太宗改为成祖,祖有功,不能踢,然后顺理成章地把成祖的儿子仁宗拿出太庙,把睿宗献皇帝补了进去。

朱棣篡了谁的位

朱棣篡了他的侄子建文帝的位。建文帝是明成祖朱棣的兄长,但朱棣不满意他的统治,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役,推翻了建文帝的统治,自立为帝,即明成祖。朱棣通过军事手段夺取了皇位,并建立了明朝的第三位皇帝。他的篡位行动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标志着明朝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如何评价朱棣的历史功绩

朱棣在位期间,还大力发展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

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把主要精力用于巩固国内的统治上,对外则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下令实行禁海,严格限制外国政府、商人同明政府的往来和贸易,禁止民间交易。朱棣改变了政策,广泛开展同外国的联系,积极发展官方的对外贸易,对民间贸易的限制也有所放松。登基的当年,他立即恢复朱元璋设而复废的浙江、福建、广东三个市舶提举司以接待外国商人,宣布:“自今外国人愿来中国贸易者,悉听自便。”接着,又派遣使臣到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爪哇(今属印度尼西亚)、琉球(今属日本)、日本、苏门答腊(今属印度尼西亚)、占城(今越南南部)等国,宣布自己登基,招谕各国前来中国访问,进行朝贡。为了接待外国使臣,朱棣特地在京城修建一座会同馆,并在各市舶提举司设立驿馆。对前来朝贡贸易的外国使臣,都给予优惠的待遇,不仅派官军巡视海道,保护贡船,还命令各市舶提举司设盛宴招待。有些明朝官吏固守朱元璋的传统政策,对外国使臣来华贸易加以限制,朱棣亲自出面干预,予以妥善解决。永乐元年(1403年),日本使臣在宁波向当地百姓出售兵器,礼部上奏说:“按照政府规定,外国使臣不得向中国百姓出售兵器,应该下令搜查他们的船只,没收其违禁物品,解送京师。”朱棣回答说:“外国人到中国朝贡,履险蹈危,耗费实多,卖点物品资助费用,符合情理,岂可一概以违犯禁令论处呢?”下令准许他们按值出售兵器。第二年,琉球使臣到处州(今浙江丽水)购买瓷器,礼部认为处州不是外贸地点,要求把他逮捕法办,朱棣又说:“远方之人,只知求利,哪懂得中国的禁令!”下令免予治罪。

为了发展对外关系,朱棣不仅广泛招徕外国使臣,而且还派遣众多的使团出访外国。郑和下西洋,是永乐年间规模最大、影响也最为深远的一项外交活动。朱棣对这项活动极为重视,亲自做了大量的、周密的准备工作。永乐五年(1407年),他下令在翰林院开设“八馆”,吸收年轻的举人和国子监生,学习西天(印度)、回回(阿拉伯)、缅甸、蒙古、女真等八种外国和国内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培养翻译人才。并规定学习译书的“八馆”生员,可以同学习汉书的举人一起参加科举的会试,中试后可以被点选为庶吉士,继续得到深造。朱棣还命令福建等地建造大批海船,如永乐元年(1403年)令福建造海船一百三十七艘,第二年又令建造海船五艘,永乐五年(1407年)又令改造海运船二百四十九艘。与此同时,朱棣经过多方考察,确定了出访西洋使团的负责人选。宫廷内官兼太监郑和,在“靖难之役”中曾出入战阵,建有奇功,对朱棣忠心耿耿;他机智敏捷,能言善辩,富于外交才能,身长七尺,腰大十围,具有胜任艰难使命的健壮体魄;既是伊斯兰教徒,又崇奉佛教,便于同西洋各国信仰伊斯兰教或佛教的居民打交道,朱棣便任命他为钦差正使。宦官王景弘忠于职守,被任命为副使。接着,朱棣又与郑和一起,选拔军事指挥人员、士卒、水手和各种专业人员,组成了一支人才齐备的庞大的出使队伍。在准备就绪之后,郑和便率领使团,从永乐三年(1405年)开始,先后七次出使西洋,遍历南洋群岛各国,到达印度支那半岛、印度半岛、阿拉伯半岛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到达非洲的东海岸,大大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交流,增进了中国人民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谊。

郑和出使西洋的过程中,途经南海,还积极加强对南海诸岛的经营。南海指的是我国广东、海南两省南部的海域,国外也有称作南中国海的。由于南海经常涨潮,我国古代又称之为涨海。南海水域分布着一些岛屿,大体分为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四个岛屿群。我国很早就对这些岛屿进行勘察和经营。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其中前六次奉朱棣之命下西洋,都要经过南海诸岛。对所经之处,郑和一行都要进行反复勘察,并对一些岛屿进行了命名。如将西沙群岛两大岛屿群中的西面岛屿群命名为“永乐群岛”。在南沙群岛,将一个较大的岛屿命名为“景宏岛”(王景宏是郑和下西洋时的副使);将另一个较大的岛屿命名为“费信岛”(费信是随郑和出使的专事记录的幕僚);将一个岛屿命名为“马欢岛”(马欢是郑和下西洋时的翻译);还将一群岛礁命名为“郑和群礁”。这些岛屿的命名,是明王朝在那里行使主权和管辖的确凿证据。1920年,西沙群岛的渔民曾在那里发现许多中国的古钱,其中以“永乐通宝”的数量最多,表明明代我国的渔民曾在那里谋生与居住。这一切,无不证明朱棣对南海诸岛的经营是卓有成效的。

朱棣极其重视发展同亚非各国的友好关系,但是绝不容忍邻近国家对中国的侵犯。当时,安南屡次出兵侵占占城,拘留、抢劫占城派往明朝的使臣,甚至逼迫占城国王为其臣属。永乐二年(1404年)、三年(1405年),他又武装侵占我国广西、云南的边境地区,掳掠人畜,派差征税,扰得我边境人民困苦不堪。永乐四年(1406年),还公然用伏兵袭杀明朝的使臣。朱棣忍无可忍,遂下令出兵安南。明朝军队从云南、广西两路攻入安南,彻底打败了安南侵略者,有力地支援了占城人民的反安南斗争,并保障了我国南疆的安全。

朱棣在政治、经济、军事以及外交方面所采取的这些措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推动了明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促进了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虽然他好大喜功,使国力遭到很大消耗,人民的负担很重。不过,总的说来,他的历史功绩还是主要的。但是,由于朱棣是以藩王起兵,从侄儿手中夺取帝位的,因而历来受到许多封建文人的责难和否定。其实,以他的才能和政绩公允而论,朱棣仍不失是一位有作为的封建皇帝,是一位值得肯定的历史人物。

郑和下西洋路线图


明成祖朱棣的历史功绩~

文治:下令修编《永乐大典》,集中华文明之大成流传后世。

武功:天子守国门,北逐蒙古残余力量,进一步拓宽帝国版图。

行政:迁都北京,自此中国政治中心延续至今。

外交:促成下西洋,自此中华民族开始拥有全球视野。

朱棣创造了中国历史上皇帝在位直接造孽最多的记录。纵观明成祖朱棣一生几乎不干人事。我细细数来,单单空前绝后的大恶就有七八条:

《永乐大典》留下了“明人好古书,古书因而亡”的名句;

削藩,却又不收回朱元璋子孙的社会特权只断绝明宗室子弟向上追求的心,从此朱元璋的子孙祸害百姓更加疯狂了;

建立内阁,彻底确立皇权绝对的地位,从此官员纵然有“为生灵立命”的心也不能决事了;

在没有彻底解决与北方民族的矛盾就迁都北平,放弃战略缓冲(明王朝好比是一张弓,可惜根本没有拉满的空间),从此明朝老百姓背负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兵役(戍边)和劳役(修长城);

五次北伐蒙古耗费空前绝后,却连蒙古正规势力鸟毛都没摸到;

郑和下西洋其实是为了铲除华人在海外建立的势力,之后除了给他们权贵间的库房里多几个赏玩的小玩意没给中国带来任何好处,却绝了中华民族向地球南部发展的路;

锦衣卫和东厂是个什么东西?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坏蛋的代名词。

逼杀方孝孺。要不是方孝孺硬气,儒家最后一口气就会被散掉。其祸如果促成,其影响会刨掉汉人的根。

朝史暮想:

聊点我心中朱棣做的几件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事情吧。

其一,朱棣创建了大明北部应对蒙古南下的重兵团防线。

这道防线被之后被不断发展完善,形成了最后的北边九镇,直到崇祯朝还发挥着巨大的军事作用。基本保障了明代北疆安全。同时,皇帝直接统领,驻防京城的“三大营”正式组建,成为大明前期的主要作战部队。

其二,迁都北京,削弱了文官集团的实力,充实了边防。

从南宋以后,南方一直是汉家文官集团的大本营。而皇权的最大敌人,就是内部的文官集团。朱棣发靖难之师,夺了侄子的皇位后,首先就要平息文官集团的反扑。所以迁都北京,把这场战斗拉到朱棣自己的主场,是非常明智的选择。

客观来说,明代中期以后,边备松弛,如果不是京师驻扎着皇帝和京军,几次蒙古部族的南下,很可能会如秋风扫落叶之势,席卷淮河以北的国土,重现北宋末年的场景。

其三,开始扶持宦官势力。

不要觉得太监就一定是坏人。很多时候,太监们只是皇帝用来打压文官集团的工具。其实皇帝能选择的人并不多,要么比如小舅子,老丈人之类的外戚,要么就是伺候在身边的太监。

而明代从朱元璋之后,一般都选择平民女子为后妃,外戚的势力基本都不大。朱棣能选择的,也就是太监。在宫里办学校,教太监念书,都是从朱棣时期开始的。而这股势力的萌发,比如东厂,为明代之后诸多帝皇皇权的稳固,发挥了巨大作用。

其四,朱棣开始建立内阁的雏形。

朱元璋时期,大学士只是顾问形式的存在,只有皇帝召问的时候才出现,提供政务建议。到了朱棣的时候,一些品级较高的官员开始兼任内阁学士。内阁的权重开始得到加强,参政议政人员的素质得到提升,也打下了内阁发展的基调。

而明代内阁的存在,对于明代中期以后国家的正常运转,起到了巨大的稳定作用。也从另一个角度,增强了皇权的权威性。

其五,打残蒙古,定下几十年北部安定局面。

朱棣是明朝皇帝里,最有血性的,也最喜欢找蒙古人打架的皇帝。经过朱元璋,朱棣两位君主对蒙古北元势力的围剿,成功使得蒙古分裂为瓦剌和鞑靼两大部族。奠定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草原的格局,也争取了几十年相对安定的明蒙关系。

以上就是朝史暮想认为朱棣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历史功绩,欢迎补充。

朝史暮想,总有些干货可以在历史中挖掘,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明成祖叫什么名字

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是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

安徽凤阳人,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

明成祖(1360~1424)名朱棣,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在位22年。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朱棣从北京起兵发动政变,于1402年占领南京,后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在位期间营建北京城,重修万里长城,解除了北方少数民族对中央政府的威胁;他设置奴儿千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使上述地区归属于明中央政府;他还派郑和下西洋,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在他的统治下出现了明初的盛世。但他以血腥的屠杀清除建文帝余党,设置东厂加强特务统治,还重用宦官开始干预明朝政事,埋下了明朝宦官专政的祸根。1424年,朱棣病逝于北征返程途中,葬于长陵(今北京十三陵),庙号太宗。1538年,嘉靖帝将他的庙号改为成祖。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

汉族,是明朝第三位皇帝,1402年-1424年在位,在位22年,年号永乐。他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明惠帝朱允炆的叔叔。母硕妃因为朱棣是篡位得来的皇位,因此朱棣驾崩后嘉靖十七年(1538年)九月,明世宗朱厚熜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改上庙号为成祖。。

明成祖是明代的第三位皇帝,明朝开国皇帝的第四个儿子,名字叫做朱棣(di)。

朱棣生于1360年,幼年时被封为燕王,1380年就蕃北平,与北元交战,屡有胜迹。

在建文帝登基后,厉行消蕃政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于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

朱棣在位期间,内加强集权,外扩张领土,明朝国力得以提升。1424年,朱棣病逝,享年64岁。

永乐为中国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号(1403年-1424年),始于1403年(永乐元年),至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共二十二年。

永乐年间,国家经济与社会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全国统一形势更加拓展和稳固,国力达到鼎盛,百姓安乐。

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包括迁都北京、郑和下西洋、修纂《永乐大典》、设立内阁、疏通运河、威服蒙古、收复安南、荡平倭寇、铸永乐大钟等。

明成祖叫朱棣。明太祖朱元璋带领军队推翻了元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是第一代皇帝,然后朱元璋打算把皇位传给长子的,但因长子身体不好,英年早逝,后皇位传给了朱允文,后朱棣发动兵变,夺取了皇位,即明成祖。他在位期间也进行了很多的改革

明成祖叫做朱棣,他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燕王,驻守北平,在朱元璋驾崩后,继承了皇位的建文帝就开始了削藩,而作为实力最强的朱棣就成为了建文帝的心头大患,最终燕王朱棣发动了“靖难之役”成功推翻了建文帝,自立为帝而他就是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

明成祖是朱棣,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朱棣缔造了众多空前的壮举,但却耗费了超过其他皇帝的民脂民膏。他既是一个雄才大略的君主,又是一个给国家百姓带来沉重负担的君主。

明成祖迁都北京是多少年

永乐十九年。

永乐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正式迁都北京。永乐迁都又称明成祖迁都北平,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平,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

朱棣哪朝

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出生于应天(今南京),朱元璋第四子,明朝第三位皇帝,被称为“永乐大帝”。

朱棣早年封燕王,后通过“靖难之役”夺取皇位。他在位时,改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派郑和下西洋,编修《永乐大典》,疏浚大运河,缔造永乐盛世。1424年驾崩,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后明世宗改上庙号为成祖(改谥为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

明朝的。朱元璋四子,被封为燕王,封地在现在的北京一带。朱元璋死后,把皇位传给早逝太子朱标的儿子、皇太孙朱允炆。朱允炆上台后,鉴于分封的叔叔们势力越来越,已威胁到皇权,遂采取“撤藩”国策。“撤藩”加上自己没能登上皇位、对朱允炆的不服气,于是起兵造反,击败朱允炆后称帝,后把京城从南京迁移至如今的北京。朱棣在位奋发有为,明朝国力强盛,有“永乐中兴”之称。朱棣亦被后世称为“永乐大帝”,庙号成祖。

朱棣是明朝,明太宗朱棣。是明洪武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被封为燕王,镇守北平。1401年不满建文帝的削藩政策。但燃起并使程晋南之一。在一年后攻克南京。称帝年号永乐,史称明太宗。并在北京迁都北京,修撰《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考察。五征蒙古为明朝的边疆稳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也是明朝第三个皇帝,年号永乐,也是朱棣把明朝首都从南京搬迁到北京的并建造了紫禁城也就是现在的故宫博物院,委派郑和下西洋,疏通大运河,修《永乐大典》,在执政期间政治、金融、文化都达到了一个高潮,史称永乐盛世。

朱棣是明朝的一个皇帝。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子,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并不是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而是起兵推翻了他的侄子朱允炆的帝位而得。

朱棣造反的事件就是历史上的“靖难之役”。1389年,朱元璋驾崩,因为太子朱标早逝,皇位由皇太孙朱允炆世袭。建文帝朱允炆登基后,为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听取大臣齐泰、黄子澄的意见,开始采取“削藩”政策。

朱棣是明朝人。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代皇帝,他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朱元璋监理大明王朝后,立大儿子朱标为太子,后来朱标英年早逝,朱元璋大为伤心,之后他又立朱标的儿子朱允文为皇太孙,朱元璋死后,朱允文继位,后来燕王朱棣带兵入城,夺取侄子朱允文的皇位,成为明朝第三代皇帝。

朱棣是明朝的第三个皇帝,国号永乐。朱棣是一个有雄才大略的人,年轻时跟随父亲朱元璋东征西讨为大明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当了皇帝后历经图冶,主持编写了永乐大典,并开启了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史书上称其执政这段时间为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最有名的朱棣是明朝,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年—1424年),年号“永乐。

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朱棣以奉天靖难为名,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即皇帝位。

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改革官制机构,设置内阁和东厂;为加强对北方的控制,迁都北京。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占领安南;积极经营边疆,东北设立奴儿干都司,西北设置哈密卫,西南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对南海地区积极经营,对西藏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外交上,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

文化上,修《永乐大典》。又疏浚大运河,营建北京紫禁城等。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但其五征蒙古、出兵安南、派郑和下西洋以及迁都北京等都耗费了很大国力,削藩政策的不彻底性也为其死后汉王叛乱埋下伏笔。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谥号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葬于长陵。嘉靖时期改庙号成祖,改谥启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传位太子朱高炽。

朱棣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朱棣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第四子,洪武三年被册封为燕王。是建文帝朱允炆叔父。建文元年(1399年)建文帝削藩,燕王遂发动靖难之役,起兵夺位,经过三年的战争夺得皇位。年号永乐。在位二十二年。在位期间迁都北京。采取了各种行之有效的政治经济措施,是历史上有名的皇帝之一。

明太宗明成祖的区别

明朝历史上的明成祖是朱棣,也有人称他为永乐大帝,但是实际上他死后最开始的庙号是明太宗。但是朱棣死后最开始庙号是太宗,等到嘉靖皇帝继位改成了太祖,这个还要源于当时的明武宗,他死后因为没有子嗣,按照古代的继承原则,兄终弟及,所以就让当时的嘉靖皇帝继位,他非常想让自己的父亲能够入太庙显示自己的正统地位,但是古代太庙中一般只能供奉九位皇帝,所以只能移出来一位才能让自己的父亲进去。嘉靖皇帝当时想了一个办法,把朱棣的庙号由原来的太宗改成了成祖,享受和朱元璋一样的地位,这样嘉靖皇帝的父亲也就成功被移入太庙,之后明太祖和明成祖就称为“明朝二祖”。

其实,明太宗就是明成祖。至于为何要把明太宗改成明成祖,还要看看这一波折:朱棣去世之后,最初的庙号乃是太宗,然而明世宗朱厚熜继位之后,由于“大礼仪之争”事件的爆发,其庙号最终从“太宗”变为了“成祖”,原因便在于明世宗想要将自己父亲兴献王朱祐杬的牌位摆进太庙。当然,具体原因并非网络上流传的为自己父亲在太庙腾出位置,而是为了保证朱棣能够享受到后世祭祀。接下来,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这场朱厚熜与大臣长达二十四年的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