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铜佛像来历 乾隆皇帝的审美历史

目录导航:

  1. 乾隆铜佛像来历
  2. 清代审美文化在总体上呈现怎样的特征
  3. 乾隆印解释
乾隆铜佛像来历

清代的民间佛像和清政府的统治一样,在乾隆朝以后,江河日下,乏善可陈。

但是清朝从康熙年起效仿明朝的做法,在北京紫禁城内的造办处监制了许多金铜佛像,加之乾隆皇帝本身也信奉藏传佛教,亲自过问佛像的样式,故而佛像制作精美、细腻,体现了宫廷的审美趣味,在国际上享有极高的声誉。

但是,由于乾隆年间铸造的金铜佛像数量太大,为了做佛事或者为母亲祝寿,一次即动辄铸造成千上万尊,致使佛像制作工艺渐渐趋于简率、千篇一律。

比较起来,康熙朝的时候佛像艺术性较之乾隆朝时期更高一些。

清代审美文化在总体上呈现怎样的特征

清朝统治者,满族爱新觉罗氏,从公元1636至1912年,历时276年,历经12帝,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统治王朝。

满族是来自东北,东北地区的“白山黑水”是满族的故乡。满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以及后来的挹娄、勿吉、靺鞨和女真。

清朝的审美,一方面有浓重的满族风格,清早期,满族人非常排斥中原的汉人,要求汉人剃发留辫,裹足,甚至要求穿满服。当然这些都是作为统治阶级统治的需要。直到清中期之后,才慢慢接受汉文化。

我们或许从一个细小的角度可以审视清朝得主流审美,那就是清朝红木家具,繁复的雕刻,奇特的造型,与前朝明朝比起来,显得相当复杂。

清朝由于是少数民族统治,其实其内心是没有多少自信的,所以制订了各种针对汉人的规章制度来巩固自己的统治自信和地位。在大众审美方面也是如此,像乾隆时期的粉彩瓷器,什么百花不露地,看着都眼花。亭台楼阁也是雕龙画凤的,各种礼仪等都有呈现。

总之,清代的审美总体就是繁复,规制多。

清代北京审美文化是一种满汉交融、古今结合、中西合璧、京都文化与地方文化高度融合的综合文化形态。

作为孕育于帝都的北京审美文化形态极大地受到满清统治者的文化政策和审美趣味的影响,皇权意识对艺术个性的束缚也是难以避免的。在集传统审美文化之大成的北京审美文化形态中,审美文化的创新性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清代北京审美文化以其主流地位而产生强大的辐射力,渗透到对地方审美文化形态的影响之中。

乾隆印解释

中国清代的乾隆皇帝,在书画中经常使用的印玺,在《中国书画家印鉴款识》中收录了172方。故宫博物院的一些古代绘画精品,其中大多数是清乾隆皇帝最珍爱的收藏。

乾隆皇帝印玺成为鉴定乾隆皇帝御览、御笔书画真伪和断代的重要依据。

乾隆帝印玺在书画上的钤用与他的政治态度、文化修养、文人情趣是紧密相连的,乾隆皇帝自诩文采风流,对历朝书画艺术珍品无不广为搜罗、精心收藏,过目书画之多、收藏钤印之繁,罕有可相匹者。

能过他眼的,多在上面"涂鸦"和钤印。中国古典书画艺术,除了那些不被乾隆看好的作品,如果不排除乾隆那些鉴藏印玺的干扰,便难以欣赏,难以让人获得审美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