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忽必烈的两大功绩
- 忽必烈如何治理国家的
- 忽必烈成为大汗的过程
- 忽必烈是怎样改革的
- 忽必烈文治是什么
第一,镇压蒙古旧贵族和大地主武装的叛乱,消灭分裂势力,维护并巩固了全国的统一。
第二,采用‘汉法’,改革‘旧章’实行革新,忽必烈即位前,北方汉族和各民族纷纷起来反抗,蒙古落后和野蛮的统治方式,致使北方的经济快速衰退。忽必烈即位后,他继承了过去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改变蒙古贵族的旧制度,限制蒙古诸王在其封地内专横跋扈。史书上说“依文制度,遵用汉法”,
是统一全国和奠定元朝的基础。
因为在忽必烈之前,中国大陆的局面非常分裂,各个地区的政权各自为政,社会秩序混乱,无法统一整个国家。
忽必烈继承了他的父亲成吉思汗的遗志,成功统一了中国大陆,建立了元朝,为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打下了基础。
此外,忽必烈还非常注重科技、文化的发展,他推行新法令、制定新法规,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使元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繁荣的国家之一。
因此,忽必烈的这两大功绩,对于中国历史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中国以及世界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元世祖忽必列(1215-1294),元朝开国皇帝,全蒙古大汗,成吉思汗之孙。
元宪宗继位后,委他以漠南汉地军国之事。他有韬略,攻大理、南宋时,才能充分表现出来。宪宗蒙哥于1259年战死合州,次年在开平(今内蒙多伦西北),召集忽里台大会,被推为蒙古大汗,平定其弟阿里不哥争夺王位的反叛。
至元元年(1264)击败反叛者,至元八年,正式建立元朝,至元十三年,消灭最后一支抵抗的宋军,统一中国。
元朝建立后,他逐步确立了元的政权规制,制定了行省制度,这种制度对明清两代影响深远。
又在乌斯藏设立行政机构,以宣政院统领。确立西藏地区的僧俗政体,从而将西藏地区划入元的版图;
废弃了成吉思汗时建立的分封制,实行赐田制,从而使蒙古贵族转化为地主,大大加强了王朝政权力量;
在经济上提倡发展农业生产,组织兴修农业水利工程,下令将许多牧场归还农田,禁止掠人为奴,以解放生产力,并在皇朝内设立了司农司、营田司等,专门负责农业的机构;
有效的解决了汉族等民族上层,与蒙古族贵族的矛盾,不拘民族出身,任用贤才,这些作为确立了他在历史上的地位。
忽必烈如何治理国家的元朝统一中国后,面对辽阔的疆域和众多的民族,特别是还不稳定的政局,元世祖忽必烈采取了军事斗争与政治改革相结合的措施,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坚决打击和镇压反叛势力,注重从体制上改变蒙古人落后的部落分封的奴隶制的统治方法,消除诸侯分立,相互争夺的局面,加强中央集权。
忽必烈还吸取了一些汉族封建统治的制度:首先,元朝在中央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设机密院掌管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负责对封建官员的监察;设中书省总理全国行政事务,辅佐皇帝发布政令,同时直接管辖大都及其和它邻近的地区。在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或省),由中央政府委派官吏管理。行省中的岭北行中书省,包括今蒙古国和俄罗斯的西伯利亚一带;辽阳行中书省,包括黑龙江中、下游和乌苏里江以东地区和西伯利亚东部地区。其他行省的范围,一般都比现在的省大,或者包括现在的几个省。边远的云南地区,也建立了行省。那时我国大陆和台湾的关系有了更新的发展。元朝在澎湖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理澎湖和台湾的行政事务。忽必烈成为大汗的过程1258年蒙哥大汗、其弟弟忽必烈以及兀良合台三个人分别率领三路南下攻击南宋,但在攻击四川的过程中,蒙哥汗暴毙而亡。蒙古大汗位置空缺,阻断了忽必烈继续南征的步伐。对于忽必烈而言,角逐汗位是头等大事。忽必烈和他的亲弟弟阿里不哥,展开了争夺最高汗位的斗争。
忽必烈在谋士郝经的劝说和建议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让南宋交了20万的银两和岁币,达成了临时和议之后,率军迅速北返,到达开平之后召开了蒙古部落的选汗大会,几乎所有蒙古贵族都支持忽必烈继承大汗位置。而在蒙古传统政治中心和林的阿里不哥慢了一步,但也迅速在和林召集蒙古贵族召开选汗大会,阿里不哥也被选为了蒙古大汗。此时蒙古出现了南北两位大汗,一山不容二虎,二人的斗争一触即发。
阿里不哥在和林外围布阵,迎接前来讨伐的忽必烈军队,但由于忽必烈久经战场,谋略更胜一筹,将阿里不哥打得大败。最终阿里不哥负荆请罪,承认了忽必烈的大汗地位。
忽必烈(Kublai Khan)成为大汗的过程可以概括如下:
1. 忽必烈的背景:忽必烈是蒙古帝国第五代大汗蒙哥的孙子,也是蒙古帝国创立者成吉思汗的曾孙。他出生于1260年,成长于一个富裕、权势显赫的王族家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军事训练。
2. 蒙古帝国内部争斗:忽必烈的叔父们先后在成吉思汗去世后担任大汗,但帝国内部发生了权力争夺和分裂。忽必烈的父亲窝阔台曾经是蒙古帝国的帝位候选人,但未能成功。
3. 忽必烈的努力与战争:忽必烈在年轻时就展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他参与了多次对南宋王朝的战争,积累了丰富的战斗经验。此外,他还积极推动蒙古帝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政策。
4. 忽必烈的推举和统一:在1260年代,蒙古帝国内部的争斗逐渐平息,忽必烈被蒙古贵族、将领和部分王族推举为新的大汗。他在1264年正式登基,开始统一蒙古帝国。
5. 建立元朝:忽必烈成为大汗后,他将帝国的首都从蒙古高原迁移到了中国北方的大都(今北京),并在1271年建立了元朝。元朝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王朝,统治了中国近一百年。
总体来说,忽必烈成为大汗的过程经历了内部权力争夺、军事征战以及统一和建立王朝的阶段。他的才能和领导能力使得他获得了贵族、将领和王族的支持,最终成为了蒙古帝国的大汗,并建立了元朝。
蒙哥的去世让蒙古帝国内部陷入一片混乱,群龙无首的各部正在为挑选新一任大汗做着积极的准备。
之后,忽必烈采纳谋士们的建议,在开平率先称汗。忽必烈称汗后,靠着汉地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击败同一时期在蒙古本土称汗的阿里不哥。自此,忽必烈成为蒙古帝国的新一任大汗。
忽必烈是怎样改革的忽必烈的改革是在维护蒙古贵族的根本利益,保持蒙古族的统治地位的前提下,忽必烈仿效汉法改制“既行汉法,又存国俗”,强调要用儒学治国,要行汉法,推动了文化与社会实践的互动,变过去的那种游牧政策为定居农业的政策,保护农民的既得利益,禁止自己民族的人非法侵占广大汉人的合法耕地。
实行中央集权制,在中央设置中书省及宣政院;在地方设置行省制度和澎湖巡检司;重视农业生产和推广棉花种植技术,保证了国内安定。
治理黄河和开凿通惠河和会通河,有利于民生、农业和交通的发展。
这些改革有利于长远的社会进步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忽必烈文治是什么忽必烈听从汉族官员建议不再屠杀汉人,带头称皇帝用汉官和汉族政治体系,维护了元初社会不再出现大的动乱
祖述变通,附会汉法
——1279年忽必烈完成统一中国大业元朝的建立,自成吉思汗(太祖)开其基业,中经窝阔台(太宗)、贵由(定宗)、蒙哥(宪宗),至忽必烈(世祖)统一中国,定国号为元,历经70余年的征战。在这场封建统一战争中,忽必烈实行“祖述变通”、“附会汉法”的治国方针,终于取得巨大成功,他自己则成为元朝开国的一代英主。
忽必烈生于公元1215年,卒于公元1294年,他是蒙古国成吉思汗之孙,监国拖雷次子。忽必烈的母亲唆鲁忽帖尼受汉族文化影响颇深,曾多次从她的“汤沐邑”真定(今河北正定)征召儒士至漠北教授其子女,因此忽必烈从小就受到汉文化的熏陶。青年时代的忽必烈,“思大有为于天下,延藩府旧臣及四方文学之士,问以治道。”(《元史·世祖本纪》)公元1242年,燕京大庆寿寺高僧海云禅师被召至藩府,忽必烈问佛法中有无安天下之法,海云禅师回答,若问天下兴亡之道,应寻求天下大贤硕儒,并把儒士出身的徒弟刘秉忠(僧名子聪)留了下来。刘秉忠博览群书,对天下兴亡事了如指掌,对答如流,入情入理,从而得到忽必烈的青睐。也就在这一年,忽必烈又从怀仁(今山西怀仁)召儒士赵璧到藩府,委以罗致人才、访求治国之道的重任。几年间,忽必烈周围就聚集了刘秉忠、赵璧、姚枢、许衡、张文谦等一批汉族知识分子,后来他们在忽必烈手下为治理国家发挥过重大作用。
忽必烈的哥哥蒙哥于公元1251年继承汗位。忽必烈被指派主管漠南汉地军国庶政。他“附会汉法”,治理汉地,于公元1251年在邢州(今河北邢台)设安抚使,公元1252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设经略使,公元1253年在京兆(今陕西西安)设宣抚使,继承蒙古汗庭自耶律楚材以来的一些好的传统,吸收历代汉族统治者的经验,选贤任能,廉政清污,取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姚枢担任京兆宣抚使后,积极整顿吏治,实行屯田,恢复农业生产,印发钞票,兴建学校,社会经济、文化得到很大发展,从而使关陇地区成为忽必烈的重要基地。公元1253年冬,他受命进军滇、黔,攻打云南大理城。城破之日,忽必烈又接受刘秉忠、姚枢等人的建议,裂帛为旗,书“止杀令”张之于街衢,禁止军士掳掠,使居民生命财产得以保全。公元1256年,他命刘秉忠营建开平府,并奏准在中原地区签发汉军,扩充兵力。这时的忽必烈由于“收召才杰,悉从人望,子惠黎庶,率土归心”(《元史·世祖本纪》),赢得了中原汉族地主阶级广泛的支持和拥护。
忽必烈“附会汉法”的举措,损害了部分蒙古贵族和西域商人的利益。他们便在蒙哥面前进行挑拨,公元1257年忽必烈被解除兵权,其下属也因罗织的罪名遭受迫害。这时他又听从姚枢等人的劝告,将自己的妻子、儿女送到汗廷作为人质,表明自己并无异志。年底,他又亲往谒见蒙哥。兄弟相见,忽必烈以谦恭忍让重新获得了蒙哥的信任,并重掌了军权。公元1259年,蒙哥在对宋军的战斗中受伤病逝,忽必烈即从鄂州率师北上。为了争夺汗位,从公元1260年开始,忽必烈与其弟阿里不哥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战争。忽必烈在这场战争中依靠中原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支持,最后取得胜利,阿里不哥表示归降。这次胜利,是蒙古贵族中“附会汉法”派对守旧派的胜利,其结果是漠北与中原联为一体,忽必烈的汗位得到巩固和加强。
忽必烈即汗位诏告天下时承认,“祖宗肇造区宇,奄有四方,武功迭兴,文治多缺,五十余年于此矣。”为了加强文治,他表示“爰当临御之始,宜新弘远之规。祖述变通,正在今日。”(《元史·世祖本纪》)换言之,他决心在继承祖宗之法的基础上,“附会汉法”,进行一系列改革,建立与中原经济基础大体相适应的国家制度,使大蒙古最后完成向统一的封建制国家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