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康熙精通哪几门语言
- 康熙烧书的历史事件
- 清朝后的著作
- 康熙学过几何和代数吗
- 十本顶级历史书
- 康熙年间陈潢的介绍
康熙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嗜书好学的帝王。他一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自然科学方面的数学、天文、历法、物理、地理、农学、医学、工程技术;人文方面的经、史、子、集;艺术方面的声律、书法、诗画。他几乎都有所研究。他写出了八九十篇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著,他亲自审定了多种历史方面的书籍,他还精通多种民族语言。康熙精通满、汉、蒙、藏、维多种语言。康熙六巡江南题词很多,这些题词充分表明康熙高深的汉文水平和丰富的中国历史知识,题词的书法也很好。康熙是第一位掌握西方多种语言的中国皇帝,对英文、法文、俄语、拉丁语有一定程度的掌握。
史料记载,康熙皇帝能够熟练掌握、可以口头表达和文字书写的有本民族的满语和自幼就学习的汉语。成年后又学习了蒙古语(但未见其书写)和少量拉丁文。 康熙帝有三种血统:父亲是满人,母亲是汉人,祖母是蒙古人。 满语、汉语、蒙古语。 后来拜比利时的南怀仁等传教士为师,学习天文、数学、地理,还学拉丁文。
康熙烧书的历史事件朝诗人章碣在《焚书坑》中有一句:“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意思是真正起来造反的并非那些个头戴儒巾,之乎者也的读书人。敢于铤而走险的往往是被逼到墙根根上连肚子都填不饱的“赤脚汉”。要不为什么秦始皇焚书坑里的灰烬还未冷,山东便又起了暴乱。你睁眼看看人家刘邦和项羽是成天抱着书本啃的读书人吗?不也一样搅得天下大乱。但是到了清王朝,书籍和文字却成了满人统治者最为惧怕的东西,仿佛书里的文字能幻化出魔力让读书人推翻他们的统治。
其中匪夷所思的“文字狱”是在乾隆22年,江西举人王锡侯好不容易用毕生心血写整出来一本《字贯》,仅仅因为书中不小心提到了皇帝的名字没有避讳,马上被“好事者”告发,不但多年辛苦编撰的书被查封销毁,粗心大意王锡侯本人也落得个身首异处。就连著名的桐城派古文大家方苞也因为家中藏有一本印书版被打入牢狱,更不要说其他的无名之辈了。康熙和乾隆皇帝再三颁布法令,凡是有诋毁本朝的书籍一律查办,立即销毁,胆敢存有“反清”思想意识的汉人一经举报立即从快“销毁”。
康熙烧书是指清朝康熙年间发生的一起大规模烧书事件。据历史记载,康熙在位期间,曾多次下令烧毁历代典籍和私人藏书,以维护统治秩序和思想控制。其中最为著名的一次是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他下令将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的全部著作焚毁,以及清代著名学者钱谦益的《初学集》等数百种书籍,据说总共烧掉了约十万多册书籍。
康熙烧书的原因主要是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考虑,他认为这些书籍内容过于激进,不利于维护清朝的统治秩序和思想统一。此外,康熙还担心这些书籍会被人利用来进行反清活动,因此采取了极端手段来加以控制。
然而,康熙烧书也引起了当时一些知识分子的强烈反对,认为这是对中华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这一事件也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引起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康熙烧书是指清朝康熙年间(1661-1722年)对天主教传教士的迫害措施之一,包括烧毁天主教的经书和文献。
这一事件主要是因为当时天主教的传教活动过于猖獗,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影响,康熙希望通过此举来抑制天主教的传播。
此举也对天主教在中国的影响产生了一定的限制,但也引起了许多人对自由思想和文化保护的反思。
清朝后的著作《康熙字典》、《四库全书》、《红楼梦》、《儒林外史》(历史上第一部讽刺小说)、《聊斋志异》、《金瓶梅》。
康熙学过几何和代数吗学过的。
在南怀仁、白晋、张诚等几位通晓数学算术的大臣的辅导下,康熙帝先后学习了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巴蒂斯的《实用和理论几何学》以及代数、三角、对数等多种数学科目,并命张诚等人陆续将西方数学翻译、编辑成《比例规解》、《测量高远仪器》、《八线表根》、《借根方算法解要》等十几种数学书籍。
十本顶级历史书1、《万历十五年》:首次以“大历史观”分析明代社会之症结,观察现代中国之来路,给人启发良多。英文原本推出后,被美国多所大学采用为教科书,并两次获得美国书卷奖历史类好书的提名。
2、《中国通史》:本书分为上下两部分,上编政治史,按照历史顺序加以串联,在理乱兴亡的同时将历史知识更系统地进行梳理,下编主讲文化现象,这种特殊的体例对初学者系统掌握历史各个方面还是很有帮助的。
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分别就中国汉、唐、宋、明、清五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既高屋建瓴地总括了中国历史与政治的精要大义,又点明了近现代国人对传统文化和精神的种种误解。言简意赅,语重心长,实不失为一部简明的“中国政治制度史”。
4、《饥饿的盛世》:主要写乾隆时代的得与失,作者通过对乾隆时代的解构,为读者描绘了一幅五彩斑斓的“盛世”图景,同时深刻揭示了近代中国失落的秘密。
5、《一读就上瘾的中国史》:用通俗易懂的写法,从新奇的角度解构不一样的历史观点,帮你抓住历史背后的那只手,彻底看懂历史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6、《万古江河》:在世界文明存在与变化的剧烈大潮之中,中国如何自处,如何看待自身的历史与文化?中国从何处来,中国文化从何处来,又要向何处去?这本《万古江河》即心怀中国文化的著名史家许倬云先生交出的一份答卷,也是为今天中国人撰写的历史,为中国文化的成长发展作的一部传记。
7、《明朝那些事儿》:主要讲述的是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事情,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并加入了小说的笔法,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和小人物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尤其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
8、《半小时漫画中国史》:通过手绘和段子,帮你捋出清晰的历史大脉络,在笑声中学习历史知识……
9、《脉动中国》 :展示了一张整体性的中国文化认知地图。从纵向的时间脉络来说,讲的是中国文化的过去、现代和将来。从横向的空间结构来说,提供了一个打通千年历史、站在高处俯瞰中国文化的系统性框架,揭秘中国人的道德心灵秩序和社会政治秩序。
历史书如下:
1.《万历十五年》。通俗好读,没有复杂枯燥的陈述,把各个人物的故事讲的绘声绘色。
2.《秦崩》。一出真实的权利游戏,让人看的热血沸腾。
3.《明朝那些事》。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
4.《张居正》。一位伟大的政治家。
5.《少年天子》。有种霸道总栽的感觉。
6.《李自成》。第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
7.《雍正皇帝》。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8.《敦煌》。一段历史沧桑。
9.《丝绸之路》。主宰了人类的过去,也将决定未来(一带一路)。
10.《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不是小说,虽说是漫画,但却没有瞎编,是所有书里面最有趣的。
《中国通史》、《史记》、《资治通鉴》《明朝那些事儿》,《四库全书》,《开元天宝》,《万历十五年》,《左传》,《吕氏春秋》,《叫魂》,《国史大纲》,《康熙通宝》,《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1.史记
史记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这是一部记载着从上古黄帝时代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3000多年历史的经典史书巨著,也是一部有着规模巨大、体系完备特点的中国历史上首部纪传体通史,在我国文学史、史学史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是一部以时间为纲记载着16朝1362年历史的中国最好的一部史书。是由司马光编撰的史料充实、叙事详明、脉络清晰、体制严谨的史料文献,对历史文献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史学的不朽巨著。
3.汉书
汉书是由东汉史学家班固所编撰的中国首部纪传体断代史,是前后历时二十多年编著的二十四史之一,并于史记、后汉书和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记载着西汉汉高祖元年至新莽王朝帝皇四年共229年的史实。
4.后汉书
后汉书是由南朝宋时期历史学家范晔所编撰的记载着东汉历史的史书,记述的是东汉汉光武帝建武元年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共计195年的史实,是利用这严谨有序的笔法描写着东汉兴亡历史、社会民情百态的史书。
5.三国志
三国志这部完整的记叙了汉末至晋初近百年历史全貌的三国有名史书,是现代人公认的可以与史记、汉书并称的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史学界还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是纪传体史学名著。
6.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是一部诞生在唐宋以后的唯一一部私修正史,也是一部仿照春秋笔法编著的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经典史书,欧阳修为这部史书的作者,并因简洁的文笔和生动的叙事因此在二十四史中较为少见。
7.尚书
尚书这部儒家的经典研习书籍,是研究虞、夏、商、周四个朝代皇室历史的古代重要史书,其中记录者的帝王言行和思想倾向,对现代社会提供了借鉴,这部著作的完成也标志着史官记事散文的进步。
8.春秋
春秋是中国的首部编年体史书,是讲述着周朝时期鲁国国史的中国古代经典儒家典籍,而这部著作中利用极为简练的语言表达了孔子深刻的政治思想,是先秦孟、荀、两汉马、班诸家一致的看法。
9.左传
左转是一部由左丘明著写的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一部原名为左氏春秋的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历代学子重要的研习史书,这部著作的诞生也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是研究先秦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
10.战国策
战国策又被称为国策,是由西汉刘向编订,但原作者不明的国别体史书,资料年代大多以战国时代为主,成书年代大约确定在秦朝统一之后,全书共分为东周、西周、秦、楚、齐、赵等十二国的策论,目前现存497篇,起于的在宋代早就有不少的缺失。
康熙年间陈潢的介绍(1637—1688),字天一,一作天裔,号省斋。秀水(今浙江嘉兴)人。一说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朝治河名臣。自幼不喜八股文章,年轻时攻读农田水利书籍,并到宁夏、河套等地实地考察,精研治理黄河之学。
清顺治十六年(1659)至康熙十六年(1677)间,黄河、淮河、运河连年溃决,海口淤塞,运河断航,漕运受阻,大片良田沦为泽国。康熙十六年,河道总督靳辅过邯郸时看到陈潢的题壁诗,发现陈潢才学过人,遂礼之入幕,协助治水。陈潢为制定治河工程计划,跋涉险阻,上下数百里,一一审度。在治理方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明代著名治河专家潘季驯“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治河理论,主张把“分流”和“合流”结合起来,把“分流杀势”作为河水暴涨时的应急措施,而以“合流攻沙”作为长远安排。在具体做法上,采用了建筑减水坝和开挖引河的方法。为了使正河保持一定的流速流量,发明了“测水法”,把“束水攻沙”的理论置于更加科学的基础上。由于陈潢等人指导有方,在他负责治河期间的黄河安澜无患。
康熙二十六年(1687)经靳辅保奏,授陈潢佥事道衔。此后,为了根除黄、淮两河水患,陈潢又打破自古以来“防河保运”的传统方法,提出了“彻首彻尾”治理黄河、淮河的意见,即在黄河、淮河上、中、下游进行“统行规划、源流并治”,未为朝廷采纳。二十七年,靳辅、陈潢被人以“屯田扰民”的罪名参劾而遭撤职。不久,病死于北京。著有《河防述言》、《河防摘要》,附载于靳辅《治河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