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中,赵王用什么取代了廉颇的领兵权 长平之战赵括军统帅

目录导航:

  1. 长平之战中,赵王用什么取代了廉颇的领兵权
  2. 赵括战死赵国反应
  3. 赵国派谁镇守长平三年
  4. 赵惠文王长平之战
  5. 长平之战赵国将军
  6. 长平之战出战双方是谁
长平之战中,赵王用什么取代了廉颇的领兵权

长平之战中,赵王用赵括取代廉颇的领兵权,最终赵国战败,白起坑杀赵国四十五万降卒,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长平之战是战国历史的最后转折,至此秦国的统一只是时间问题。

长平之战最开始的赵军主帅廉颇采取的是固守不战的战术,史书中记载的是秦国派出间谍使用离间计导致赵国换谁,实际上这虽然也有一定的原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赵国对峙不下去,也就是熬不住了。

长平之战,是公元前260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

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秦国获胜进占长平,此战共斩首坑杀赵军约45万。

此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秦国数战连胜,致使赵军损失惨重,战场上的局面对赵国极其不利。秦见赵国固守不战,便派间谍散布廉颇投降的谣言并扬言秦不怕廉颇,怕的是赵奢(曾大败秦国)之子赵括。赵括遵照赵王意图,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秦国暗中任命名将白起为统帅,白起针对赵括急于求胜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切断赵军粮道,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最终获得战争的胜利。

赵括。

赵王既怒廉颇军多失亡,军数败,又反坚壁不敢战,而又闻秦反间之言,因使赵括代廉颇将以击秦。(《史记·白起王翦列传》)

长平之战,是周赧王五十三年至周赧王五十五年(一说是周赧王五十五年农历四月至九月间,又一说是周赧王五十四年年初至五十五年九月),秦国名将白起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西北)一带同赵国的军队发生的战争。赵军最终战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并且坑杀赵国40万降兵。

此战,是秦、赵之间的战略决战。战争中,赵王在战争指导上,昧于秦强赵弱的基本形势,急于求胜,错误地坚持进攻战略。中秦国离间之计,弃用名将廉颇,而起用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廉颇;赵括遵照赵王意图,急于求胜,变更了廉颇的防御部署及军规,更换将吏,组织进攻。白起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采取了佯败后退、诱敌脱离阵地,进而分割包围、予以歼灭的作战方针,获得战争的胜利。赵国经此一战元气大伤,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此战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

长平之战中,赵王用赵括取代了廉颇的领兵权。廉颇的以守为攻、以逸待劳持久作战策略是完全正确的。但秦赵双方都消耗不起,都想速战速决结束战争。尤其是秦国。赵括是赵奢之子,熟读兵书,但毕竟年轻缺乏经验。而赵王又中秦的反间之计,重用赵括。其实由持久战转为速胜战,赵国就败了。因为廉颇都不敢用速胜战。

赵括战死赵国反应

因长平之战,赵括闻名遐迩,只可惜,这并不是啥流芳百世之名,到头来还得到了个“纸上谈兵”的“美名”。如若赵括知道,或许会在被气死一次也说不定。知道赵括怎么死的吗?历史上又是如何评价赵括的呢?

明朝的一位诗人,在感叹古事时随口吟诵的”朝野犹夸纸上兵“,便成为了后世”纸上谈兵“故事的衍生。一句诗又引起了人们的回忆,让我们的思绪回到千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这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暂时安静的各国都悄悄地在国内酝酿着某些计划和阴谋,一场春秋大戏即将上演。

赵国的名相蔺相如评价赵括:”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就连自己的父亲赵奢也直接指出:”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毫不避讳地点出了儿子赵括的缺点,年轻气盛又缺少经验,不知道变通,最后的下场就是只有死路一条。

赵括出生年不详,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出生名门之后的赵括,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博览群书,应该称得上是自幼饱读诗书,而赵括尤喜读兵书,还喜欢和别人谈论兵法,聊天交流观点时遇到不和时,赵奢都会据理力争,认为书上说的都是对的,得理不饶人的赵括是个读书的好手,而他的确对兵法烂熟于心,但是却不擅长灵活处理行军中的问题,赵括甚至还没有任何作战经验,就经常和他人泛泛讨论关于军事的问题。

因此,年轻气盛的赵括,自以为自己多读了几本兵书就比比人懂得多,与别人谈论的时候也是相当有自信的,觉得书上的东西都是精华,都是正确的。

然而他的父亲却不这样认为。父亲赵奢久经沙场,是个稳重又干练的老将,长期的疆场生活,磨练出了他识人的本事,一双慧眼,几句交谈过后,便对一个人略知一二。

他看自己的儿子也如此迷恋兵法,时常试探下儿子对兵法的掌握程度和运用程度,几番交谈过后,赵奢发现自己的儿子并不能成为杰出军事家,《史记》里曾记载:”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奢甚至已经能够预见自己的儿子的未来。长平之战,是赵括他一生的第一次征战,也是最后一次战争,并在这一战中葬送了他年轻的生命,也埋葬了赵国四十万士兵的生命,赵国百年的国运瞬间耗尽。

秦赵之战达到了春秋战争的一个相当大的规模,两个强国进行交战,免不了一场恶战。双方对

公元前260年,秦军和赵军在长平对峙,秦军屡次挑战,赵军大将廉颇置之不理。赵孝成王急于求胜,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防守策略,改守为攻,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

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被秦军射杀而死,四十余万赵兵尽降,后被秦军坑杀。

简而言之,天旋地转!

主将赵括战死对赵国来说只是伤了皮毛,真正伤筋动骨的是被秦军活埋屠杀的四十万壮年赵军。要知道赵国当时都没有一千万人口,相当于家家户户都有壮丁入军,也是赵国能与秦国争天下的最大底气。赵括一死,加上40万士兵被屠杀。赵国等于生力军全部丧失。自然举国悲泣,天旋地转!

长平之战后,赵括战死,又爆发了邯郸保卫战。此战李牧没有参与,但赵人空前的团结,家家户户都对秦国人充满血海深仇,男女老幼皆自发武装起来,登上邯郸城楼抵御秦军。赵相平原君赵胜亦散家财于士卒,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
同时,赵国发动外交攻势,向楚、魏两国求援。两国深知唇寒齿亡的道理,各发兵十万,赵魏楚三面夹击秦军,击退秦军30里,逼降秦将郑安平所部2万余人。
邯郸之战,赵国人同仇敌忾,大量消耗了秦国的实力,造成秦国军队近20万人的伤亡,推迟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步伐。

赵括一取得了廉颇的职权,就立刻全盘更改法令,调动官吏。秦国将领白起得到情报,运用奇兵巧计,假装战败退走,却由背后偷袭赵军的辎重及补给路线,把赵国的军队截断为两部分,赵军军心浮动。

经过四十几天后,赵军饥饿难忍,赵括就出动精兵亲自突围,四次突围均告失败,赵括在突围中被射死。主将阵亡,数十万大军投降了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坑杀了。赵国前后损失共四十五万人。第二年,秦军包围了邯郸,达一年之久,赵国几近灭亡,全靠楚、魏两国军队来救助,才得以解除邯郸的包围。

赵孝成王也由于赵括的母亲有言在先,就没有治她的罪。

战括战死后,紧接着放武器的赵军被坑杀,连带此前战死的赵军,长平之战让赵国损失了42万大军,让赵国家家带孝,户户悲声,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积攒的家底几乎败光,也使山东六国再也无力反击秦军东出,使得秦国具有决定性优势,从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历史。

赵国虽然在此后与秦国的争斗互有胜负,但终究无法改变秦强赵弱的格局,也就无法摆脱灭亡的命运。

公元前260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在两军僵持几个月后,赵王对廉颇前期接连战败,而后又坚守不出,有很大的怨恨。决定换掉廉颇,以赵括为赵军主将。

赵括到任后,改变廉颇的防守策略,主动进攻秦军,不幸中了白起的诱敌深入之计。赵军粮草被断,主帅赵括被秦军团团围困。最后赵括战死,赵军向白起投降,四十五万人被杀,赵国元气大伤。

长平之战后,几乎所有国家都认为赵国完蛋了。秦军撤军后不久,携长平之战胜利的军威,再度发起灭亡赵国的邯郸之战,结果在魏国、楚国的支援下,秦军损失二十多人,大败而归。

赵国派谁镇守长平三年

派大将军廉颇

秦昭王47年,白起率军攻打赵国,赵国派大将军廉颇率领大军驻守长平,白起几番派兵出击,廉颇却始终坚壁清野,坚守城池,以逸待劳,双方在长平对峙了三年,难分胜负。

后来秦国准备使用反间计,将名将廉颇撤换,在施计过程中,命白起暂时撤军。

白起奉命后,将军士撤回百里之外,屯驻在曲沃城东北方一带,依然照过去的布阵方式驻扎下来。现在曲村东北方的六个村子,上营、下营是当时秦军军营驻地;上陈村、下陈村是当时秦军演练队形、排兵布阵的地方(古时陈、阵两字通用);上院村、下院村则是当时秦军幕僚们参议军情的地方。这些村子都因为当年秦军曾在此活动过,才留下这样的名称。

白起撤军休整期间,秦国派人在赵国都城邮郸散布谣言,说廉颇老矣,志衰怯战,不敢正面对阵秦军,长此下去只能灭掉赵军锐气,秦军只畏惧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若令赵括领兵,秦军必败。赵王果然中计,改用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替代了廉颇,做了大将军。赵国换帅后,秦国立即命令白起再次起兵攻打长平。赵括一反廉颇的用兵策略,易守为攻,全线出兵,向秦军发动猛烈进攻。白起兵分两路,一路诱敌深入,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施反包围。赵军因粮道被切断,军士不战自乱,结果被秦军重重围困。不愿坐以待毙的赵括率兵突围,被乱箭射死,40万赵国军士全部缴械投降。白起担心这些降卒日后作乱,决定斩草除根,以绝后患,于是下令将这些降卒全部在长平(即现在的高平)活埋。

白起的这一举动,让赵国举国悲痛,几乎家家门上挂上白幡,村村上空有哀嚎之声,一时间日星隐曜,天怒人怨,赵人莫不谈“白”色变,各个诸侯国也都万分震惊。

赵惠文王长平之战

赵惠文王时代,蔺相如去世,廉颇不再受到赵王信任。秦国用反间计离间赵王解除廉颇兵权,派赵括统帅四十万大军和人屠白起对峙。结果,长平之战赵军失败,失去和秦国争霸资本!

长平之战是秦国和赵国两个战国时代的大国,围绕着上党地区而发生的,这一战最终以秦国的胜利而结束,而赵国也失去了长平地区的控制权,同时此战中赵国被坑杀四十五万的士卒,消耗了大量的有生力量,这就使赵国的实力急剧下降,从而也为秦国统一六国打下坚实的基础。

不对,长平之战时赵惠文王已经去世,当时的赵国国君是赵孝成王。由于赵孝成王接受上党地区,引发了长平之战的爆发,赵国大败,从此一蹶不振。

长平之战赵国将军

赵括(?-公元前260年),嬴姓,赵氏,名括。战国时期赵国人,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熟读兵书,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

赵孝成王七年(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急于求胜,赵国中秦国的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主动全线出击,向秦军发起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最后,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亲自率勇士突围,英勇杀敌,被秦军射杀而死,数十万赵国士兵投降,后来被秦军坑杀。

长平之战出战双方是谁

长平之战的出战双方是秦国和赵国。长平之战交战双方主将是白起、王龁和廉颇,后来交战双方主将就是白起、王龁和赵括。长平之战,是秦昭襄王四十七年5月至10月秦国率军在赵国的长平一带同赵国军队发生的战争。秦、赵两国因争夺上党,而爆发大规模的战争。从秦国出兵使韩国割让上党到秦国获胜,耗时三年。而长平之战仅仅持续了5个月,赵军最终战败。

长平之战的双方将领是: 秦国:由白起挂帅,出兵约55万人; 赵国:由赵括领军,动用兵力45万人。 公元前262年,最有实力统一天下的秦、赵两国在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展开激战,秦军前后坑杀赵军40万人,赵国大败。

1、长平之战使对秦国威胁最大的赵国遭受毁灭性打击。赵国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2、长平之战后形成六国弱势,秦国统一天下的历史进程大大的提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