樗里疾和胡惟庸:第一位丞相,最后一位丞相

樗里疾和胡惟庸:第一位丞相,最后一位丞相是最新上映的热门电视剧中重要剧情桥段,这部剧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在剧情和演员表现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功,堪称一部成功的佳作。樗里疾和胡惟庸:第一位丞相,最后一位丞相是最近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就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樗里疾和胡惟庸:第一位丞相,最后一位丞相

在古代存在着一个称为“宰相”的称谓。然而,实际上,宰相只是古代辅佐帝王并掌握国家最高权力的官员的俗称,并不是特定的官名。在先秦时期,各个诸侯国还有一个名为“相国”的官职,相国基本上可以等同于后来的丞相一职。相国通常是各个诸侯君主座下最高级别的官员,但当时称之为“相国”,而不是“丞相”。根据目前的史书记载,最早的丞相出现在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据《史记·秦本纪》所记,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chū]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宰相这一称谓在古代官员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尽管宰相并非严格定义的特定官职,但他们担负着辅佐君主管理国家事务的重要责任。他们是皇帝的得力谋士,具备极高的权力和影响力。

相国则是先秦诸侯国中的最高官职之一。相国通常由君主座下的最优秀和最受器重的官员担任,他们负责国家的决策和管理。相国在先秦时期的地位非常崇高,其权力几乎与君主齐平。

然而到了秦武王二年,丞相这一官职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的行政制度的建立。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秦国在秦武王二年时首次设立了丞相一职,由樗里疾和甘茂担任左右丞相。这个新设的丞相官位在秦国的行政机构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丞相在秦国的权力与日俱增,不仅代表君主处理国家大事,而且丞相所掌握的权力辐射到各个方面。他们具备改革国家制度、治理朝政和指挥军队等职责。丞相的地位和影响力使其成为国家实际的最高统治者之一,甚至有时候超越了君主本身。

由此可见宰相、相国和丞相等官职的演变与古代政治制度和社会变迁紧密相关。宰相作为辅佐君主的重要官员,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名称出现,但其地位和职责始终在国家政权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最早的丞相,目前有史可考的,是出现在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武王二年,“初置丞相,樗[chū]里疾、甘茂为左右丞相”。

秦武王,在历史上可是非常出名的,他身高体壮,天生神力,孔武好战,有问鼎中原之志,他耻于与六国为伍,见六国都设有相国一职,便把秦国的相国一职,改称为丞相。

樗里疾是秦孝公庶子,秦惠文王异母弟,可能大多数读者没有听说过他,但“智囊”这个词知道吧?这个词的起源,就是当时秦国人称赞樗里疾的,可见其人之聪明。

不过,那个时候的丞相虽然也是君王手下的第一号大官,但实际上权力并没有后来的丞相权力大。丞相真正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还是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时,废三公而恢复丞相、御史大夫,并亲自担任丞相一职,从此,丞相成为协助皇帝管理一切军国大事的最高级别的官员,即所谓的“掌丞天子,助理万机”。

洪武六年(1373年),明朝开国功臣之一的胡惟庸凭李善长的推荐担任右丞相,约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众所周知,朱元璋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也为了给他的皇太孙朱允炆(建文帝)扫除那些功高震主的大功臣,开始了大规模的屠戮功臣之举,胡惟庸不幸的成为其中之一。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胡惟庸案”又称为“胡党之狱”,是明朝初年的四大血案之一。

朱元璋在杀掉丞相胡惟庸后,顺势就彻底废除了1600余年的丞相制度,同时还废除了中书省,权分六部,皇帝亲自掌管六部,另立殿阁大学士作为皇帝的顾问,朝政大权均集中于皇帝一身,君主专制得到高度加强。

此后,直到清朝也一直沿袭,虽然也出现过像内阁大学士、首辅、军机大臣、内阁总理大臣等类似的相位、皇帝助手,但比较过去的丞相一职已是大大不同了。

关于樗里疾和胡惟庸:第一位丞相,最后一位丞相内容就是这些了,是否有帮助到你呢,如果觉得还不错的话,欢迎您继续关注我们论剑历史网,之后我们会一直为大家带来更多有趣精彩的历史相关内容,不要错过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