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假谲谢遏 东晋吴兴太守会见谢安时

目录导航:

  1. 世说新语假谲谢遏
  2. 谢安是谁
  3. 世说新语谢安爱好
  4. 东晋谢家杰出人物
  5. 谢安的背景
  6. 与东晋谢安齐名的历史人物
  7. 世说新语谢安的爱好
世说新语假谲谢遏

假谲是刘义庆《世说新语》的第二十七门,共有14则故事。假谲,指虚假欺诈。本篇所记载的事例都用了作假的手段,或说假话,或做假事,以达到一定的目。

《世说新语》谢遏(安)

谢安是一个善良的人,有同情心的人。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

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自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

谢安是谁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年六十六。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人。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堂弟。

太元八年(383年),苻坚率领着号称百万的大军南下,志在吞灭东晋,统一天下。当时军情危急,建康一片震恐,可是谢安依旧镇定自若,以征讨大都督的身份负责军事,并派谢石、谢玄、谢琰和桓伊等率兵八万前去抵御,史称“淝水之战”。

淝水之战的胜利,使谢安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以总统诸军之功,进拜太保。

谢安,东晋时期政治家、名士,淝水之战的决策者。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北方的统一政权前秦向南方东晋发起的侵略吞并的一系列战役中的决定性战役,前秦出兵伐晋,于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交战,最终东晋仅以八万军力大胜八十余万(实则仅二十多万)前秦军。

淝水之战使得北府兵声威大振,谢玄、谢安、谢石等人也凭借此战留名青史。

世说新语谢安爱好

世说新语上说谢安的爱好是:谢安善清谈,精行书,好音乐,喜宴游,有雅量。

原文:

谢安,字安石(320-385),又称太傅,谢太傅,谢相,仆射,谢公,文靖。

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裒第三子。沉静俊秀,风流潇洒,识见深远,极有胆略。少负重名,为桓彝、王蒙赏识。初无仕宦意,与王羲之、支遁等游山泛海,赋诗论文,尝携妓从游。朝廷屡召不就,年逾四十始为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历官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孝武帝即位,谢安以尚书仆射领吏部,兼领中书监,总揽朝政,外御强敌,内修德政,善选文武大臣。

谢安善清谈,精行书,好音乐,喜宴游,有雅量。时人把他比作王导,而又比王导博学潇洒。有“风流宰相,唯谢安而”之说。苻坚南侵,谢安为征讨大都督,派谢玄等破敌于淝水,遂都督扬、江等十五州军事,行北伐。不久因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谢安出镇广陵以避之,不久病逝。追赠太傅,谥文靖。

东晋谢家杰出人物

我是刚刚讲过,关于谢家,他们在两晋时间,就是著名的四大家族之一。

两晋的四大家族是指王谢袁萧四家,尤其是在王、谢两家的人官位的迅速上升,开始成为门阀;

陈留谢氏。又称陈郡谢氏,出自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能与琅琊王氏比肩的,唯有陈郡谢氏。“山阴道上桂花初,王谢风流满晋书”,两句流传千古的诗,让王谢二族当年的风光尽收眼底。

谢氏的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却很快。

谢安:

谢氏一族最显赫的人物,而谢氏的发迹也是从谢安这一辈开始的。

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年六十六。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谢尚

谢安的堂兄,谢尚年轻时即才智超群,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于书法,擅长清谈。早年富有声誉,为人风流,有“镇西妖冶故”之说。以司徒掾属起家,历任会稽王友、给事黄门侍郎、江夏相、江州刺史、尚书仆射等职,后进号镇西将军,都督豫、冀、幽、并四州军事。他任豫州刺史十二年,使陈郡谢氏得以列为方镇。又于北伐中得到传国玉玺,并在牛渚采石制为石磬,为江表钟石之始。

谢万

谢万早年曾任司徒掾、抚军从事中郎、吴兴太守。他在兄长谢奕去世后接任西中郎将、豫州刺史,并领淮南太守,与郗昙一同北伐前燕。大败而回,使得豫州大部沦陷,最终被废为庶人。升平五年(361年),谢万在朝廷将要获得起复之时病逝,追赠散骑常侍。

谢玄

谢玄有经国才略,善于治军。早年为大司马桓温部将。太元二年(377年),为抵御前秦袭扰,谢安荐谢玄为建武将军、兖州刺史,领广陵相,监江北诸军事。他招募北来民众中的骁勇之士,组建训练一支精锐部队,号为“北府兵”。太元四年(379年),率兵击败前秦军的进攻,进号冠军将军,加领徐州刺史。淝水之战中,谢玄任前锋都督,先遣部将刘牢之率部夜袭洛涧,首战告捷。继而抓住战机,计诱前秦军后撤,乘势猛攻,取得以少胜多的巨大战果。太元九年(384年),率兵为前锋,乘胜开拓中原,先后收复了今河南、山东、陕西南部等地区。后因病改任左将军、会稽内史。

谢石

早年历任秘书郎、黄门侍郎等职,曾领水军在涂中抵御前秦军,以功封兴平县伯,后升任尚书仆射。谢石以征虏将军兼假节、征讨大都督,统领谢玄等于淝水之战中大破前秦军。以功迁任中军将军、尚书令,进封南康郡公。太元十年(385年),升任卫将军,加散骑常侍。更进开府仪同三司。太元十三年十二月(389年1月),谢石去世,追赠司空,谥号“襄”。

谢灵运

南北朝时期诗人、佛学家、旅行家。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谢灵运继承了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义熙元年(405年),出任大司马司马德文的行参军。此后任抚军将军记室参军、太尉参军等职。刘宋代晋后,降封康乐侯,历任永嘉太守、秘书监、临川内史,元嘉十年(433年)被宋文帝刘义隆以“叛逆”罪名杀害,年仅四十九岁。

谢安的背景

谢安(公元320—385年),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陈郡谢氏家族是永嘉之乱中随元帝东迁渡江的著名世家大族。谢安的伯父谢鲲在西晋末年曾是东海王司马越的相府参军,过江后死在豫章太守任上,他也是“江左八达”之一。东晋初,谢安的父亲谢裒,官至太常卿。谢氏的地位因鲲、裒兄弟的业绩而不断上升,但真正创造家族辉煌的却是谢安。

谢安虽在兄弟中排行第三,但却比他的兄长们更有名气。他自幼聪明多智。4岁时,有一天被当时的尚书吏部郎桓彝(即桓温父)看到,引得桓大人大发赞叹:“这孩子风俊神清,以后肯定不啻于王东海(王东海即王承,是晋一代名臣)!”稍大一些,谢安更出落得聪慧敏悟,气字非凡,甚至连被誉为“王与马,共天下”的著名丞相王导都知道他,以致于当时的学童连他的读书音韵都竞相仿效,蔚成时尚。

谢氏渡江后,寓居在会稽(今浙江绍兴)。会稽山清水秀,从来就是一方名士乐居的沃土;而此地的东山就因为谢安年轻时隐居于此而声名大振。谢安年青时无意仕途,每天除了跟支道林、王羲之、许询、孙绰、李充等名士一起谈文论诗,畅谈玄理之外,还经常与他们一道游赏山水,借以自娱。王羲之的著名代表作《兰亭序》就是王羲之于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三日与这班朋友雅会兰亭时所作,谢安也吟诗作文,以尽雅兴。

在谢安盘桓东山,放情山水的时间里,还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次,他和孙绰相约泛舟海上,不料后来起了风浪,一时间波涛汹涌,浪卷云翻,同伴都大惊失色,想要马上返回。只有谢安一个人游兴正浓,吟啸诗文,若无其事。划船的老头看他相貌安闲,神色愉悦,便继续向远方划去。直到风急浪猛,小舟像一枚树叶在惊涛骇浪间翻转的时候,其他人惊恐万状,站起来喊叫,谢安却从容地说:“如果都这样乱成一团,我们就回不去了。”大家才平静下来,船得以平安驶回。也就是从这件事上,大家才认识到他的心胸胆量,足以镇安朝野。

青年谢安确实以其名士风度闻名于当时,就在他流连于会稽山水的时候,也曾多次接到举荐信,请他出山做官。第一次是当他年仅弱冠时,扬州刺史庾冰听到他的声名,几次下郡县敦请逼迫他作自己的属下。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谢安只好告别自己喜爱的家园乐土前去赴召。可是才过了一个多月,他便打道回府了。另一次是在七年后,大将军桓温征伐蜀汉时也关注到谢安的盛名,就上报朝廷让谢安作他的司马,谢安这回更加干脆,以世道难行为原由,婉言拒绝了桓温的好意。

当时谢氏家族中,谢安的从兄谢尚兄弟辈有很多人已做了高官。谢家门前经常是车水马龙,门庭若市。有一次,谢安的夫人刘氏指着那些富贵的本家兄弟悄悄跟他开玩笑:“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谢安听罢,手掩鼻口说:“恐怕我也不免要这样。”

谢安

尽管他知道自己为了家庭的崛起不免要出仕,却仍旧屡次拒绝朝廷的征召。当时有人很有感慨地说:“安石不肯出,天下百姓可怎么办呢?”但也有人认为不尊重朝廷,竟连续几次弹劾他,并要朝廷对他施加禁锢,限制活动自由。面对外界的种种反应,谢安依旧稳如泰山,淡若池水,对此根本不屑一顾,直到他的弟弟谢万出事。

谢万是西中郎将,并监管青、豫、冀、并四州军事,但他自高自大,不懂得亲待部将。谢安虽然多次劝说,他仍不听忠告,最后终于在一次战斗中兵败而遭到废黜。谢万被废黜后,谢安为了保持家族地位,更为了使其经略得以致用,才决定步入仕途。他最初担任桓温征西大将军府的司马,后任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直至宰相,短短数年问,谢安由文士变成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赫赫有名的宰相。可谓是仕途辉煌,一路顺风。

与东晋谢安齐名的历史人物

王导是东晋名相,与谢安齐名。

王导(276年-339年9月7日),字茂弘,小字赤龙、阿龙。琅玡郡临沂县(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时期政治家、书法家,历仕晋元帝、明帝和成帝三朝,是东晋政权的奠基人之一。

政治上王导善于体察人情,故能忍让、调剂各方面矛盾,基本上做到和睦共处。其为政基本点就是收揽一批北方的士族作骨干,联络南方士族作辅助,自己作为南北士族的首领;在自己上面,安置一个皇帝。但是由于北方士族与南方士族之间、王氏与司马氏之间都存在着矛盾,不能调剂这些矛盾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就不可能建立东晋。王导一生的事业就是调剂这些矛盾,因而造成偏安江左的局面。这个局面也是王导和晋元帝所专注和希冀的。

王导十分热爱书法。他在东迁之时,把钟繇的《宣示表》缝入袖中,誓言“贴在人在,贴亡人亡”,足见其对书法之热爱。他常教诲家族中人要尊重书法,他的堂侄“书圣”王羲之,堂侄孙王献之,孙王珣、王珉,都是一代书法家。

王导传世的书法作品有《省示帖》(《淳化阁帖》所录七行残字)和《改朔帖》,其中《改朔帖》是今草发展中的佳作之一。

谢安、王猛、慕容恪号称并世三杰。王猛辅佐符坚统一北方,这份功劳足以与谢安比肩。

谢安(320年-385年10月12日),字安石。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东晋政治家、名士,太常谢裒第三子、镇西将军谢尚从弟。

谢安少以清谈知名,屡辞辟命,隐居会稽郡山阴县之东山,与王羲之、许询等游山玩水,并教育谢家子弟。后谢氏家族于朝中之人尽数逝去,他才东山再起,历任征西大将军司马、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等职。简文帝逝后,谢安与王坦之挫败桓温篡位意图。桓温死后,更与王彪之等共同辅政。在淝水之战中,谢安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为东晋赢得数十年的和平。战后因功名太盛而被孝武帝猜忌,被迫前往广陵避祸。

太元十年(385年),谢安病逝,年六十六。获赠太傅、庐陵郡公,谥号“文靖”

冬季与谢安齐名的将军是谢安的侄子谢玄,他们两个都是淝水之战的指挥者,肥水之战是我国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案例,也是奠定了冬季稳固江山的基础,当时前秦的国王福建率领70万大军南下,东晋的军事实力不如福建,在这种情况下,西安和血栓挑选三万精兵强将,在废水边摆下阵势通过废水一战歼灭了福建的精锐部队是前提,再也没有能力难挣

世说新语谢安的爱好

谢安,字安石(320-385),又称太傅,谢太傅,谢相,仆射,谢公,文靖。

晋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谢裒第三子。沉静俊秀,风流潇洒,识见深远,极有胆略。少负重名,为桓彝、王蒙赏识。初无仕宦意,与王羲之、支遁等游山泛海,赋诗论文,尝携妓从游。朝廷屡召不就,年逾四十始为征西大将军桓温司马。历官吴兴太守,侍中,吏部尚书,中护军。孝武帝即位,谢安以尚书仆射领吏部,兼领中书监,总揽朝政,外御强敌,内修德政,善选文武大臣。

谢安善清谈,精行书,好音乐,喜宴游,有雅量。时人把他比作王导,而又比王导博学潇洒。有“风流宰相,唯谢安而”之说。苻坚南侵,谢安为征讨大都督,派谢玄等破敌于淝水,遂都督扬、江等十五州军事,行北伐。不久因会稽王司马道子专权,谢安出镇广陵以避之,不久病逝。追赠太傅,谥文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