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初年名臣 朱元璋派去开荒的官员是谁

目录导航:

  1. 东汉初年名臣
  2. 朱元璋真实祖籍民族
  3. 明朝大移民的真实事件
  4.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名人故事
  5. 东汉初年名臣良将
东汉初年名臣

1、邓禹(2年-58年),字仲华,今河南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中排名第一位。

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后改封高密侯,进位太傅。朱元璋曾评价:邓禹功名,特立诸侯之上。

2、吴汉(?—44年),字子颜,汉族,南阳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东汉开国名将。刘秀称帝后,吴汉任大司马、广平侯,之后,征讨关东,先后扫灭刘永、董宪、公孙述、卢芳等割据势力。吴汉死后,谥号忠侯

有邓禹、耿弇、梁统、窦融、马援等等。

邓禹(2年-58年),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

邓禹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刘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

刘秀称帝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酂侯。后改封高密侯,进位太傅。永平元年(58年)去世,谥号元侯。

马援(前14年-49年),字文渊。汉族,扶风茂陵(今陕西杨凌西北)人。西汉末至东汉初年著名军事家,东汉开国功臣之一。

新朝末年,天下大乱,马援为陇右军阀隗嚣的属下,甚得隗嚣的信任。后归顺光武帝刘秀,为刘秀统一天下立下了赫赫战功。天下统一之后,马援虽已年迈,但仍请缨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官至伏波将军,因功封新息侯,被人尊称为“马伏波”。其老当益壮、马革裹尸的气概甚得后人的崇敬。

后于讨伐五溪蛮时身染重病,不幸去世。因梁松诬陷,死后被刘秀收回新息侯印绶,直到汉章帝时才遣使追谥忠成。

答:张堪。

张堪乃东汉初年名臣名将,他因戍边抗击匈奴侵略有功,在朝从政清廉为使当时朝野赞慕,《后汉书》有传。又因在香河境内开荒种稻,发展农业生产而留在历代香河人民的传颂中。

张堪字君游,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张堪早年便丧父母。虽有万贯家财却淡漠视之,让出数百万与兄长之子。自己发奋读书,16岁时便到长安做事。由于他天资聪明,学识渊博,志向远大,行为严谨果敢,被官员、学者们称为“圣童”。

光武初年,张堪由中郎将来歙推荐,被朝廷任为郎中(管理车骑、门户并担任侍卫的宫廷近侍),经三次升迁为谒者(可直接进见皇帝的近侍头目)。后来,东汉朝廷派大司马(汉时掌管全国军事大权的官职)吴汉讨伐盘踞西蜀(四川)的公孙述时,派张堪领七千骑随同作战。在进军西蜀途中,他又被加封为蜀郡太守。

朱元璋真实祖籍民族

1 朱元璋是汉族人。

2 朱元璋的祖先可以追溯到汉代,而且其父亲和爷爷也都是汉族人。

3 有人质疑朱元璋的民族身份,主要是因为在其家族族谱中有一段记录称其祖先是蒙古人,但这在历史学界并没有得到共识。综合考虑,朱元璋的汉族身份是有足够证据支持的。

朱元璋真实祖籍是金陵句容(今江苏镇江市句容县)朱家巷。民族是汉族人。

朱元璋是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祖籍金陵句容(今江苏镇江市句容县)朱家巷。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曾经自己回忆过自己的家族,他的祖籍应该是在句容的朱家巷。

然而《明史》上却不这么认为,《明史》上说朱元璋祖先应该是沛县的农民,所以朱元璋祖籍应该是在沛县。只是北宋金国来犯之时,朱元璋的祖先朱百六带着妻儿逃亡到了句容的朱家巷。在朱家巷一直居住到朱元璋爷爷的时候,朱元璋爷爷朱初一受不得官府的压迫和剥削,只能躲到泗州去开垦荒田,生活下来,后来朱元璋的爷爷去世后,家庭又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朱元璋父亲为了躲避沉重的赋役,只能带着朱元璋一家东躲西藏,四处逃亡,成了代代都要搬家的流亡家族。

朱元璋真实祖籍是江苏泗州,民族是汉族,

朱元璋率领的明军在与地方军阀张士诚的地盘争夺战中占领了泗州城(今盱眙县附近)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先将古濠州地名改为临濠,然后又将临濠升格为凤阳府,并以此为明军的根据地和大后方,同以张士诚、陈友谅为代表的南方割据势力展开了更为惨烈的地盘争夺战,最后,终于在1368年(明洪武元年)登上了大明皇帝的政治宝座。

汉族,安徽凤阳人

朱元璋的祖籍是安徽凤阳人。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明朝大移民的真实事件

洪武六年(1373年),随着山西和真定(今河北正定)一批老百姓迁徙到安徽凤阳,洪武大移民正式拉开序幕。

自此之后,从洪武六年(1373年)至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实际上也就是建文四年,靖难之役中,建文帝朱允炆失败后,其“建文”年号就被朱棣革除,改为继续沿用洪武年号)的30年间,明太祖朱元璋先后从山西组织了10次大规模的移民迁徙,其中大部分都安置到了受元末动乱影响最大的中原大地上,为扭转建国之初国家的颓势、尽快恢复农业生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以上就是洪武移民的来龙去脉,接着就是永乐大移民。

1.为了充分利用良田。

因为在元朝末年的战乱过后,全国各地的人口越减各种良田都没人种,四处都是逃亡的人。传说过去富庶的扬州城,在明朝刚建立的时候,只剩下七八户人家,可是扬州这地方良田众多,因此人口迁徙造成了明朝初年的常态。

2.为了振兴中都凤阳。

凤阳是朱元璋的老家,也是父母兄弟的下葬之地,在明朝被称之为龙兴之地,可是在当时来说这地方实在是太穷,因此居然将打算把凤阳的经济搞起来。

为了让中国凤阳城兴旺发达起来,朱元璋不仅仅扩建了城池,而且还把大量江南的富商们迁徙到这里,这也是动辄几十万人的大移民。

3.戊边移民

明朝的边疆意识相当强烈,过了长城他们就不管了,所以说朱元璋这一想法,给明朝后世的君主,留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

当时边疆地区的百姓稀少,不利于巩固边疆统治,于是明朝初年,前前后后也有不少迁徙到边疆开垦戍边的移民政策,不光可以让老百姓在当地生存下来,关键时刻这些人还能拿起武器保卫边疆。

这三种移民现象在明朝初年可谓是屡见不鲜。

记载,从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通过这种方式,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

明朝大槐树移民路径

元末战乱之后,朱元璋统一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

历史背景

1. 黄河泛滥

“石头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元朝时的黄河,曾有20多年不打口子,任其泛滥自流,致使中下游大片土地沦为沼泽。

据《元史·王行志》载:元末至正元年到26年,几乎每年都有特大洪水泛滥成灾。至正四年(1344年),黄河在曹州、汴梁等地三处决口,人民游移45.8万户。同年五月,济宁、兖州、汴梁、鄢陵、通许、陈百、临颖等县大水害稼、人相食。至正八年正月,河决济宁路。23年七月,河决东市、寿张、没城墙、漂屋庐、溺众生。26年2月黄河北徙,上至东明、曹州、濮阳,下及济宁皆受其害。

由于当时黄河、淮河多次决口,淹没州城村寨甚多,漂没民居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人们被大水撵得东奔西逃,无处安生,不少地方人烟绝迹,村舍变为废墟,良田淤成沙滩,所剩无己的居民,往往又在瘟疫中命丧黄泉。

古大槐树处旧貌

2. 战乱不断

持续17年的元末农民战争,主战场在黄河下游、黄淮平原一带,使山东地区“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连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认:“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

靖难之役后,永乐帝迁都北京。由于河北一带连年战争,百姓死的死,在河北这块大平原上,赤地千里,没有人烟。永乐帝随即下令,派十万人马督押,把山西的众多百姓移到河北及其它人少的地区来。

古大槐树处旧貌

3. 山西情况

山西晋南一带四周都是群山峻岭,易守难攻。在元末的战乱中保持了相对的和平。另一方面,正好那些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而中原一带的老百姓也纷纷往那里逃。

如此一来,山西倒是人满为患了。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国总人口为59873305人,而山西一地的人口就达到了4103450人。明朝移民,势在必行。

大槐树移民告示

移民方法

明朝大移民的方法和步骤大体有遣返、军屯、商屯、民屯等几种。更多的还是采用招诱、征派的强迫的办法。

"四口之家留一;六口之家留二;八口之家留三”。

凡移民者,都必须到洪洞县的广济寺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然后从这里出发,按官方指派的方向,在官兵的监护下,分别迁往中原各地。

有民间传说称,当时的官府预先张贴告示:除广济寺大槐树底下的人不迁,所有地方的人都迁,也有的传说限定某日凡愿迁者都到大槐树下报道,不愿迁者也必须到那里向官府央情。

结果,当成千上万的民众齐聚在大槐树下的时候,官府出其不意,调集大批官兵,一举将大槐树下团团包围,所到之人不论男奴老幼,一个不留全部迁移。

凡不从者,便绳捆索绑,一串一串连接起来,在官兵的喝遣下不得不依从。那些留在家里的老弱病残,闻讯后赶来。自然是“爷娘妻子奔走相送、牵衣顿足、拦路哭喊"的情景

移民过程

明朝大移民共移民十八次。其中洪武年间十次,永乐年间八次。涉及十八个省,五百个县,八百八十一姓。

朱元璋也为移民设立了有效政策,凡移民垦田,都有朝廷拨发路费,耕牛和籽种,免税三年。

明朝的大移民起因是,统治中国只有89年的元朝,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元代末年,由于蒙古贵族及封建地主对农民残酷剥削压迫,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激化,水旱蝗疫不断,民不聊生,使河南、山东、河北皖北等中原地区“道路皆榛塞,人烟断绝”这才有了明朝初年的大移民!

明初大移民又称明朝大移民、明初洪洞大移民、洪武大移民、大槐树移民、洪洞大槐树移民等是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明朝政府先后数次从山西的平阳、潞州、泽州、汾州等地,中经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处办理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后,向全国广大地区移民。

明初经洪洞县大槐树处迁往全国各地的移民曾达百万人之多,其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影响之深,不仅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而且在世界移民史上也是罕见的。这对于当时的明王朝以及后来的社会发展,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艰苦朴素勤俭节约名人故事

有一位名叫李白的诗人,他生活艰苦朴素,常常穿着破旧的衣服,住在简陋的茅屋中。他勤俭节约,从不浪费一丝一毫。即使在酒宴上,他也只喝一碗酒,吃一碗饭。他的节俭和勤劳使他能够专心致志地创作诗歌,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李白的故事告诉我们,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成功的重要品质,只有通过节约和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在中国的历史上,有很多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以下列举两个:

苏东坡的故事

苏东坡是北宋的一位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和政治家,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波折。尽管他曾身居高位,但他始终保持着朴素的生活态度和勤俭节约的习惯。当他被贬官到黄州时,生活陷入困境,他甚至需要自己开垦荒地来维持生计。尽管如此,他仍然坚持自己的原则,过着朴素的生活,而且还订出了一套特殊的计划开支办法,把所有收入分成12份,每月一份,再将每份分为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他每天只挑一小包钱来用,剩余的钱则用竹筒保存,以备不时之需。

苏东坡的这种勤俭节约的精神不仅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也贯穿于他的政治生涯中。即使后来他身居高位,他也始终强调节俭的重要性,反对奢华浪费。在他当政期间,他提倡节俭治国,实行一系列节约财政的措施,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财富。

朱元璋的故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他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从小就养成了勤俭节约的习惯。在他成为皇帝后,他仍然保持这种朴素的生活方式,而且他还大力提倡节俭,要求官员们也保持廉洁奉公。

在他当政期间,他常常对官员们说:“当官的人,如果不能勤俭节约,贪图奢侈享受,那么必然会败坏国家大事。”他还通过歌谣的形式传达勤俭节约的思想,例如在“四菜一汤”的歌谣中,他要求官员们只吃简单的饭菜,不铺张浪费。同时,他自己也以身作则,不搞奢华的宴会和仪式,只注重简单的礼仪和节俭的生活。

以上是两个关于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名人故事。这些故事告诉我们,无论身处何种环境、地位如何,我们都应该保持节俭、朴素的生活态度,注重精神追求而非物质享受。

东汉初年名臣良将

张堪乃东汉初年名臣名将,他因戍边抗击匈奴侵略有功,在朝从政清廉为使当时朝野赞慕,《后汉书》有传。又因在香河境内开荒种稻,发展农业生产而留在历代香河人民的传颂中。

张堪字君游,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张堪早年便丧父母。虽有万贯家财却淡漠视之,让出数百万与兄长之子。自己发奋读书,16岁时便到长安做事。由于他天资聪明,学识渊博,志向远大,行为严谨果敢,被官员、学者们称为“圣童”。

光武初年,张堪由中郎将来歙推荐,被朝廷任为郎中(管理车骑、门户并担任侍卫的宫廷近侍),经三次升迁为谒者(可直接进见皇帝的近侍头目)。后来,东汉朝廷派大司马(汉时掌管全国军事大权的官职)吴汉讨伐盘踞西蜀(四川)的公孙述时,派张堪领七千骑随同作战。在进军西蜀途中,他又被加封为蜀郡太守。

邓禹,字仲华,今河南南阳新野人,东汉初年军事家,云台二十八将第一位。邓禹年轻时曾在长安学习,与刘秀交好。更始元年(23年),刘秀巡行河北,邓禹前往追随,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邓禹协助刘秀建立东汉,"既定河北,复平关中",功劳卓著。

星宿二十八将

云台二十八将,是指在汉光武帝刘秀麾下助其一统天下、重兴汉室江山、建立东汉政权过程中功劳最大

东汉云台二十八将为汉光武帝刘秀重兴汉氏江山的二十八员大将。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

●寇恂字子翼,上谷昌平人也

●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人

●岑彭字君然,南阳棘阳人

●贾复字君文,南阳冠军人

●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

●盖延字巨卿,渔阳要阳人

●陈俊字子昭,南阳西鄂人

●臧宫字君翁,颍川郏人

●耿弇字伯昭,扶风茂陵人

●铫期字次况,颍川郏人

●王霸字元伯,颍川颍阳人

●祭遵字弟孙,颍川颍阳人

●任光字伯卿,南阳宛人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

●万脩字君游,扶风茂陵人

●邳彤字伟君,信都人

●刘植字伯先,巨鹿昌城人

●耿纯字伯山,巨鹿宋子人

●朱佑字仲先,南阳宛人

●景丹字孙卿,冯翊栎阳人

●王梁字君严,渔阳要阳人

●杜茂字诸公,南阳冠军人

●马成字君迁,南阳棘阳人

●刘隆字元伯,南阳安众侯宗室

●傅俊字子卫,颍川襄城人

●坚镡字子伋,颍川襄城人

●马武字子张,南阳湖阳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