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三国时期的北伐参军马谡真的纸上谈兵,不堪大用吗?马谡是诸葛亮的徒弟吗
- 诸葛亮为什么错用了马谡
- 诸葛亮错用谁导致街亭失守
- 新三国出使吴国为什么是马谡
确实是纸上谈兵。马谡得到了诸葛亮的欣赏,并不是徒弟。
刘备评价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意思:马谡的才能不是说的那样,不可以大用。
诸葛亮为什么错用了马谡马谡并不是一介草包,确实有大能力,军事谋略在蜀汉年轻一代人里是佼佼者,如果没有发生失街亭,他可能就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诸葛亮用马谡本也没错,将街亭交由马谡来守,能看得出诸葛亮对他的期望有多高。
本来让马谡守街亭是诸葛亮送给他的加分项,好增加他的威望,为培养他日后接班打基础,怎奈马谡命里不担,竟然妄自尊大,违背诸葛亮的作战部署,最终失了街亭,把诸葛亮半生的心血付诸东流。
马谡(190年-228年),字幼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侍中马良之弟,三国时期蜀汉官员、将领。
其实诸葛亮最早看上的是马谡的四哥马良,马良兄弟5人才华横溢,而5人中以马良为最。马良五官上有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眉毛中有一撮白毛,人称“白眉”马良。“马氏五常,白眉最良”是老百姓送的赞誉。
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很好,亦师亦友,两人一见如故,马良的贞实、眼界、谋略深受诸葛亮赏识,特别是马良也有着助蜀汉完成霸业的理想,和诸葛亮是同道中人。
当时刘备手下虽然良将不少,但有谋略的人才奇缺,庞统、法正已死,就剩诸葛亮独挑大梁。遇到马良让诸葛亮心花怒放,想将一生绝学教给马良。
可惜的是章武二年(222年)刘备东征东吴,派马良去招纳安抚武陵一带的五溪蛮各部落,至6月,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兵败,马良也遇害身亡。
马良的死,使诸葛亮伤痛欲绝,放眼蜀汉再也找不出比马良更有培养前途的谋士。不久事情有了转机,诸葛亮看见了身穿一身白袍为兄长马良服丧的马谡,交谈后诸葛亮发现马谡也颇具才华,虽不及马良,但在人才匮乏的蜀汉只能矬子里拔将军了。
于是时为蜀汉丞相的诸葛亮任用马谡为参军,也就是参谋。马谡才器过人,好谈论行军布阵打仗用计,诸葛亮开始器重他,有意的培养他。
诸葛亮可能也感到了自己的健康每况日下,所以急于教授马谡,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诸葛亮出征前都要考考马谡,让马谡出计策,马谡拿出的计策非常实用,蜀汉几次都取得了胜利。
著名的“七擒孟获”,七擒七放就是马谡出的策略,终使南方少数民族心悦诚服。从这些事上看诸葛亮重用马谡是没有错的。
年轻有为、连续的获胜以及被实权丞相诸葛亮重用,都使得马谡开始妄自尊大,自以为是。
诸葛亮为北伐做了多年的准备,街亭之战是北伐战争中一场决定性战事。马谡在街亭违反诸葛亮布署,还不听禆将军王平多此规劝,错上加错,导致溃不成军,失了街亭。
马谡失守街亭后,诸葛亮失去重要据点,进退无据,无法再战,只得撤回汉中。回军后诸葛亮杀了马谡和李盛、张休,还撤了黄袭等的职。
胜败乃兵家常事,刘备和诸葛亮都有过败绩,与马谡同一时间开战的还有赵云、邓芝的部队也在箕谷战败,但他们怎么没被斩杀呢?
那是因为马谡失败后,“部众四散,只有禆将军王平率领的一千人擂响战鼓,把守营地,魏将张郃怀疑有伏兵不敢往前逼近,于是,王平缓缓地收拢各部散余的士兵,率领人马返回。”马谡几位将军战败后不作为,逃的比士兵还快。
事后诸葛亮问在箕谷战败的邓芝道:“街亭失利,大军败退,兵将不再可收拾,箕谷战败部队撤退,兵将依然齐整如初,是什么原因呢?”邓芝说:“赵云亲自在部队后面拒敌,军需物资,一点都没有抛弃,兵将没有什么缘由可以散乱。”
蒋琬对杀马谡有异议,问诸葛亮:“天下还没有平定,杀了智谋之士不惋惜吗?”诸葛亮说:“当下天下分裂,交战才刚刚开始,如果又废弃军法,怎么能够讨伐敌人呢?”杀马谡是为严法度,平众怒。
“马谡死后,诸葛亮亲自前往吊丧,为他痛哭流涕,安抚他的子女,如同平素一样恩待他们。”又一个诸葛亮寄予希望的后备谋士夭折了,诸葛亮大受打击。
诸葛亮年轻的时候就出仕协助刘备打天下了,一生谨慎,而马谡却没有学到诸葛亮的严谨谨慎的工作态度。也许启用马谡为时过早,诸葛亮有些急于求成了,假以时日通过战争中的磨练,马谡也许会成为蜀汉的中流砥柱,可惜历史没有“也许”。
诸葛亮一生谨慎,在用人的问题上是宁枉勿纵,偏偏在马谡的问题上发生重大失误,大概也是因为与其兄马良的深厚感情而导致的,诸葛亮对优秀的马良印象太好了。
刘备曾告诫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也许是刘备的这番话,促使诸葛亮不得不杀马谡。
挥泪斩马谡,使诸葛亮赔了夫人又折兵,身心俱疲。“街亭失败使第一次北伐功败垂成,日后蜀汉数次北伐亦未能获得比此次令三郡投降更大的影响。”
第一马谡为人机敏,曾熟读兵书战策,见解独到,诸葛亮很喜欢,两人交情很深,说马谡是诸葛亮的学生也不为过。
第二诸葛亮在平定南中之初,马谡曾献计给诸葛亮说此次南征需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得到了诸葛亮的采纳。
第三诸葛亮曾采纳马谡的反间计,陷害司马懿,受到了不错的效果,使司马懿差一点被魏国皇帝所杀。
第四诸葛亮北伐,缺乏人才,可用的将才不是很多,马谡作为德才兼备的年轻人,很自然被看中,只是马谡运气不是很好,遇到的对手是名将张颌,试问,除了诸葛亮之外,又有谁是张颌的对手呢。
个人认为诸葛亮用马谡守街亭的问题更应该从政治需求和军事战略上考量。
公元228年春,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街亭成了蜀魏双方争夺的焦点。在司马懿看来,街亭为汉中咽喉,若断其街亭要路,绝其粮道,则陇西一域,不能安守,蜀军必回汉中,所以亲率大军直取街亭。同时司马懿认为诸葛亮肯定也看出了街亭的重要性。后来就出现了马谡立下军令状守街亭、街亭失守、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马谡死后,诸葛亮的亲信蒋琬对诸葛亮说,现在正是用人之际,杀死这样的人实在可惜。同时,蒋琬还说,当年楚国和晋国交战,楚成王杀了楚军统帅得臣,晋候喜出望外。现在丞相杀了马谡,岂不是亲者痛仇者快?蒋琬还问,既然丞相是按照军法杀了马谡,为什么还要哭呢?诸葛亮是怎么回答的呢?诸葛亮说,我不是为了马谡的死而哭,而是恨自己糊涂,追思先帝刘皇叔的英明。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哭的并不是马谡,这眼泪更多的是为了自己而流。
此后,诸葛亮上《街亭自贬疏》,请求自贬三级。
我们再来从诸葛亮的另一个继承者身上寻找一下答案。马谡死后,费祎来到汉中为诸葛亮贺喜,具体是祝贺三喜,一喜是“蜀中之民,知丞相初拔四县,深以为喜”;二喜是“近闻丞相得姜维,天子甚喜”;三喜是“丞相现统帅军数十万,可再伐魏”。从中看出,费祎的话中还有弦外之音,那就是北伐到目前是成功的,杀马谡根本不至于伤心。
挥泪斩马谡是政治谋略,为的就是以战役失败掩盖战略上的失误
北伐之前,诸葛亮没有采纳魏延“取路出褒中,循秦岭以东,当子午谷而投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 之策,却采取了“从陇西取平坦大路, 依法进兵”步步为营的战略,这个战略上的失误被司马懿看得明明白白,认为“如从子午谷取长安,则长安早得多时”,只是诸葛亮太多余谨慎,不肯冒险。街亭失守,只是一次战役上的失败,是战略失败的表现形式之一。
诸葛亮自然不能承认战略上的失败,所以要极力掩盖,借马谡的人头一用。
转移政治视线
蜀汉心生政权自刘备去世后内部矛盾重重,大致有三股势力,一是以原在洛阳的益州官僚和仕于益州的地方豪强,这部分势力根深蒂固,是地方势力的代表;二是刘璋旧部,这部分人是旧政权的代表,对新政权一方
面心有余悸,另一方面又想在新政权中分得更多的权力,诸如李严等人。第三股力量才是新政权的势力,以刘备、诸葛亮为代表的刘氏集团。自古蜀中的百姓就过惯了太平日子,没人想打仗。蜀汉政权建立之后,战事不断,内部纷争四起,作为托孤之臣的李严也被贬为庶民。
诸葛亮之所以北伐,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安内必先攘外”,只有三股势力面对共同的曹魏敌人,才能团结一心。挥泪斩马谡,也是他对三股势力表的决心,马谡的人头落地,内部的纠纷就暂时平息了。别人会想,诸葛亮连他最为喜爱的马谡都敢杀,还有什么不敢的呢?
以军事上的失败掩盖政治上的错误
在当时,蜀汉在国力、军力上都不如魏国,仓促出兵已经预示了这场北伐战争将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刘备留给诸葛亮的千钧重担是匡扶汉室,这也是诸葛亮的政治抱负,所以他只能暂时抛弃正确的政治路线,率军北伐。街亭一战中,诸葛亮打得是防守战,为的就是退回汉中,这才是其真正的战略意图。魏国倾国应对诸葛亮的北伐,让他感觉到通过军事上的胜利谋求政治上的目标已经绝无可能,最好的选择就是让马谡承担军事失败的责任,用军事上的失败去掩盖政治上北伐决策的错误。
诸葛亮与马谡的关系很好,说是情同父子也不为过。工作上,马谡多献战策,屡建奇功,属智谋之士,然街亭已失,大势已去,马谡已不是杀不杀的问题,而是怎样让其为国捐躯、死得其所的问题。
总体来说,诸葛亮用自己的政治谋略、马谡的人头渡过了一次军事失败、政治危机,换来了蜀国政权的政治稳定。
诸葛亮不是用错了马谡,而是让在关键时刻牺牲了马谡。
诸葛亮没有错用马谡,因为当时蜀汉朝中无人可用。当时赵云在前线牵制曹军,而王平有能力,但级别太低。魏延马贷都有自己的职责,廖化冲锋陷阵可以,独挡一面能力不行。相比较而言马谡算是比较好的,并且诸葛亮还派王平辅佐他。
我们在来看看马谡这个人:
第一,马谡为人机敏,熟读兵书战策,深得诸葛亮的喜欢,可以说马谡是诸葛亮的学生。
第二,在诸葛亮平定南中的时候,马谡献计说:此次南征,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策略,得到诸葛亮的肯定并被采纳。后来还采纳马谡的反间计,使司马懿差点被杀。
第三,诸葛亮北伐时,蜀中人才凋敝,可用将才不多,而同时马谡又德才兼备,是年轻一辈中佼佼者,自然被看中。
只是马谡运气不是很好,遇到的对手是名将张颌,当时的蜀中,除了诸葛亮还有谁是名将张颌的对手呢?
诸葛亮为什么错用了马谡?
诸葛亮错用了马谡这个问题还要分时间,地点来看。
马谡终其一生最主要的失败还是街亭之败。身为主帅临阵应敌的经验不足所造成的。在此之前马谡作为诸葛亮的参谋干的还是挺好的,所以诸葛亮在街亭之败之前,对于马谡的运用还是挺好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诸葛亮渐渐的把马谡当做了自己的接班人来进行培养。因此对他的期待也越来越高。更何况蜀中才俊本就不多,马谡作为当时荆州的才俊,诸葛亮对其肯定是抱有希望的。希望他能够肩负重任,可是期望越高,失望越大。
诸葛亮因为马谡功亏一溃,为此诸葛亮挥泪斩马谡,自降三级。从此诸葛亮更谨慎了。这也导致了后来他积劳成疾,病逝五丈原。
所以诸葛亮在关键时刻用错了马谡,在平时作为参谋诸葛亮并没有用错他。
诸葛亮用错了马谡。才导致街亭失守,第一次北伐失败。
刘备在临死的时候提醒了诸葛亮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可重用。但是诸葛亮把马谡当成接班人,一直把他带在身边。
第一次北伐的时候,街亭作为一个重要的关口,安排马谡防守。而且告知马谡只要防守几天即可。但是马谡不听安排。执意在山上驻军,导致被张郃切断水源,大败马谡。最后街亭失守
街亭失守的原因有两个:
1、诸葛亮用人有误
马谡失街亭,最大的过错方是诸葛亮。诸葛亮明知道街亭虽小,却是汉中咽喉,关系到北伐的进展,此地既无城池可守,又无天险阻拦,防守极难。这等重要的位置,需要一名擅长守城的将领前往。
可诸葛亮却派了马谡去,这个任命在事前,明眼人都能看出不合适,诸葛亮自己也觉得不妥,再三提醒,甚至让马谡立下军令状。
2、马谡轻敌自负
可马谡觉得自己才能了得,有轻视司马懿和张郃之心,在街亭违背诸葛亮的部署,不听从副将王平的劝告,主观武断,在远离水源的山上安营扎寨。结果曹魏大军蜂拥而至围困孤山,蜀军大败,马谡失魂落魄、灰头土脸地逃回大营,致使街亭失守。
诸葛孔明错用只会纸上谈兵的参军马谡,结果马谡不听从他的安然不当道下寨阻挡魏军,导致迅速败给曹魏大将张郃带领的魏军,街亭从而失守。
街亭失守也是诸葛武侯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直接原因,为了要命军纪,诸葛丞相不得不挥泪斩马谡,并上书后主刘禅给自己降官三级。
新三国出使吴国为什么是马谡新三国出使吴国的是马谡是在胡编乱造。
马谡,字幼常,襄樊宜城人,侍中马良之弟,蒋琬称赞马谡为“智计之士”。初以荆州从事跟随刘备取蜀入川,历任绵竹县令、成都县令、越嶲太守。蜀汉丞相诸葛亮用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高导改的,因为邓芝没定演员,之前也没戏份典故名气也没马谡大,怕观众不认识或记不住,所以就用马谡了,也算给马谡失街亭前加点功劳,更着重表现诸葛亮杀马谡的不应该
历史上确实是邓芝出使吴国
新三国之所以使用马谡,个人认为是为了体现马谡的才华,同时,也和失街亭时他的愚昧形成鲜明的对比。
马谡是怎么也要斩的,所以这个演员是必须的,邓芝没什么太大的关键点,省个演员的费用吧。
不要较真现在的影视剧……都是钱惹的祸,还是看老版央视的三国吧,至少那是根据《三国演义》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