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范增斗不过张良 范增不死项羽会失败吗

目录导航:

  1. 为什么范增斗不过张良
  2. 如果范增不死霸王能得天下吗
  3. 项羽兵败是范增死后多久
  4. 范增临死前的结局
为什么范增斗不过张良

张良与范增主要是跟错了人,二人的智谋是不差上下的!

张良原本是韩国贵族,早年间默默无闻。韩国灭亡后,张良的最大愿望就是恢复韩国,所以他最开始选择了刺杀秦始皇。刺杀失败后,他遇到了一位神秘老者,后世称为黄石公,传给他了一部《太公兵法》。从此之后,张良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陈胜吴广起义后,六国贵族纷纷揭竿而起,想要推翻暴秦。张良这时候也选择了辅佐韩王成,希望能够恢复韩国。不过可惜的是,并没有起到太大的作用。

张良与刘邦可以说是一见如故,他自己虽然精通兵法,但精通的是理论,对于实际操作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于是就将他所学的《太公兵法》教给了刘邦。刘邦的领悟能力也很强,很快就能得到其中的精髓。所以,张良其实也算是刘邦的老师了。

即便张良教了刘邦很多,也为刘邦贡献了许多计谋,但在他的心中,刘邦是君,他是臣,对于这层关系,张良从来不敢逾越。例如汉军刚进咸阳的时候,刘邦沉迷于咸阳的富贵。张良知道这样不对,但他并没有直接去劝阻。直到樊哙等人去劝说之后,张良才说话,请求刘邦听从樊哙等人的谏言。

这就是张良的聪明之处,他的身份与樊哙等人不同,樊哙等人是一开始就跟着刘邦的,而他是后来加入的,君臣关系从来不会去逾越。

再说范增。范增原本是投靠项梁的,项梁很是看重他的才能。项梁战死前,还让项羽拜范增为亚父。

项梁战死后,范增就一直以亚父的身份为项羽出谋划策。可是,他们的这层关系实际上让项羽非常不爽。举个例子,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刘邦,范增这时候就耍起了脾气,说了句“竖子不足以谋!”

竖子在古代那是非常不尊重人的话,就是现在说的臭小子,范增俨然是以项羽的长辈自居的。这就出问题了,项羽是君,被当众骂竖子,其心中滋味可想而知,更何况项羽还是一个极其骄傲的人。

历史上被称为类似亚父的也不少,比如管仲,被齐桓公称为仲父,诸葛亮被称为相父。但无论是管仲还是诸葛亮,从来都没有忘记他们与君王之间还有一层君臣关系。

范增与项羽的关系,有点像周瑜与孙权。都是与上一位君主关系很好,他们死了之后,有辅佐下一位君主。可周瑜却懂得及时向孙权称臣。可惜范增不懂。

陈平离间范增与项羽的关系这条计谋其实并不高明,可偏偏两人就中计了,这说明两人之间早就产生了裂痕,而项羽不过是顺水推舟而已。

范增之所以悲剧收场,有项羽的原因,同时也有他自己的原因,所以易中天说范增是智商很高,但情商和逆商都很低,其实是很有道理的。

范增斗不过张良是因为范增辅佐的项羽,不肯不仅不听范增的话,而且还质疑范增,而张良辅佐的刘邦对张良的建议言听计从,所以范增斗不过张良!

因为范增跟错了人,足智多谋但怀才不遇。

范增生于公元前277年,是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早年投奔项梁参加巨鹿之战,屡献奇谋,被项羽尊为“亚父”,后被封为历阳侯。但在关键时候,得不到项羽的支持,在鸿门宴上放走刘邦。

公元前204年陈平施展离间计,使范增受到项羽猜忌,辞官归家,途中病死,享年73岁。

反观张良,给刘邦的建议都得到采纳,言听计从,使张良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中国文人的巅峰,千百年受到仰视。

《太史公自序》称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

刘邦也认为“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范增斗不过张良,主要原因不是范增水平差,而是他们的主公项羽和刘邦不一样。

刘邦尽管是大老粗,但是他能听进建议,闻过而改。项羽听不进谋臣建议,刚愎自用,自以为是,做事不果断。最后导致项羽的谋士范增败给刘邦的谋士张良。

对于主公的适应能力差

项羽一直引以为傲的是自己冲锋比较猛,善于奇袭。但仅限于战场上的兵法。而且,凭借勇猛的作战能力与灵活的袭击战法,在很长一段时期都未逢敌手。

因此,项羽本人非常排斥所谓的权谋之术,像鸿门宴、拿刘邦的家人作要挟等卑劣手段。他要的是能够面对面,光明正大,打败对手。

不是范增能力不行,是项羽这块顽固的石头,谁也捂不热。比如韩信、陈平等当世豪杰,不都努力过多次吗?

所以,项羽不是不听范增的“教诲”和奇谋,而是谁的也不听!

再看刘邦,不是只听张良的高论与支招,即使杀狗的樊哙,说的有道理,他也会乐不呵地乖乖照做,是从善如流的典范。

归根结底,范增之才,无用武之地而已。

范增斗不过张良是因为范增得不到项羽的完全支持,不能全部采信范增的谋划,而张良能得到刘邦的全力支持,刘邦也更信任张良,正所谓上下同欲者胜就是这个道理。

鸿门宴,项羽的范曾之所以斗不过张良,是因为项庄舞剑.张良很聪明,在项庄舞剑之前,就料到范曾和项羽想在鸿门宴杀刘邦.在项羽一方大醉时,张良让刘邦装着去上厕所,自几对付范曾等人.这时,刘邦骑马逃跑,张良刺死了范曾,跃马而走.主要体现在张良的勇和智,以及对刘邦的言听计从.最后,刘邦杀了曹无伤.

如果范增不死霸王能得天下吗

范增死不死一个样,领袖的格局决定了成败,一个狮子在厉害辅佐羊,羊不听狮子的话一意孤行也注定打不过对手

项羽已经得到了天下,不是吗?对项羽而言,类似周朝分封制,就是天下之主,西楚为诸侯之长,已经得到天下了!

我觉得题主的意思是,范增不死,项羽能否保住诸侯之长的位置,对吗?

我觉得不能,首先,范增死的时候七十多岁了,本身就没多久可活(秦汉时期人们平均寿命很短的),项羽对亚父的话也不是很听;其次,项羽的大局观和脾性决定很难干的过刘邦,能打仗并不一定能永远打胜仗,刘邦败的次数很多,但一次次起来了

项羽兵败是范增死后多久

范增死后的一年零八个月,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而亡。

范增第一次来到项羽的叔叔项梁的军前,已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当时陈胜、吴广已死,各地的农民起义队伍分崩离析,原先六国的贵族各抢各的地盘,而秦军的主力兵精粮足。

“素居家,好奇计”的范增,向项梁分析了陈胜失败的原因,认为陈胜不立楚王后代而自立为王,是其势力不能长久的关键。他说:当年秦国灭掉六国,其中楚国最无辜,楚怀王死得最冤,因此楚人对秦国的仇恨也最大,“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说的就是这么一个意思。您现在在江东起兵,楚地蜂拥而起的将领都争相归附您的原因,正是因为您家世世代代是楚国的将领,是有望拥立楚王的后代而恢复楚国的。这就是正义的号召力,是顺应楚地百姓的愿望的。

项梁听从了范增的意见,在民间找到了楚怀王的孙子熊心,当时他正在替人家放羊。因为楚人还怀念着楚怀王,所以把这位找到了的怀王孙子,也称为楚怀王。

项梁死后,范增就成了项羽亲近和信任的人。范增比项羽大四十多岁,被项羽尊为“亚父”。范增的天然使命,似乎就是来帮项羽争夺天下的,他一下子就把攻克的目标锁定在刘邦身上。

当初,为了激励军心,楚怀王与诸侯约定,谁先入关平定关中咸阳,就让谁做王。虽说是这样约着,但怀王以及怀王身边的老将们,私下里都希望宽厚的刘邦攻下关中,觉得刘邦有能力安抚处置好秦朝留下来的咸阳父老;而项羽生性暴躁凶悍,曾不止一次地把攻下的城池民众屠杀精光。因此怀王派刘邦西向攻取土地,而让项羽北进去援救赵国。于是刘邦先入关中。

刘邦自然是想要做王的。他从来就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先前,他的母亲刘媪在大湖的堤岸上小睡,梦见和神相遇交合,雷电交加,天昏地暗,他的父亲去找她,看见一条蛟龙在她的身上。不久,刘媪就生下了刘邦。刘邦身上的异相太多,他面呈富贵之相,左腿上有七十二颗黑痣,醉酒时身体常有龙形盘绕,所在地方的上面也常环有云气。白帝的儿子化为蛇,被刘邦腰斩了,因为据说刘邦是赤帝的儿子。白帝、赤帝都是天神,这些诡异的情状就这样被司马迁记写在《史记》里。

刘邦先入关中,项羽当然很生气。尤其是刘邦封存好秦宫的贵重珍宝、财物和府库,安抚各县的父老豪杰,废除秦朝的法律,巡行郡县乡邑,派兵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军队进来,分明都是称王的节奏。范增洞察一切,向项羽提议灭了刘邦。他跟项羽说:“我让人观看刘邦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的形状,五彩缤纷,这是天子的气象。所以一定要不失良机地赶紧灭了他。”

项羽有四十万大军,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只有十万人,驻在霸上。鸿门一宴,波谲云诡:刘邦自辩,言辞恳切;项羽爽直,瞬间释怀;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樊哙闯帐,生啖彘肩。任凭范增多次用眼色示意,举玉玦提醒,要项羽决断行动,项羽就是没有答理。

这就是二十几岁的年轻英雄与七十几岁的老谋深算者之间的不同啊。

范增认定了刘邦就是将来与项羽抢天下的人,此时不除,将来就难了。所以不管刘邦辩解得多么有理,不管刘邦表现得多么谦和,不管宴会上杀刘邦可能给项羽带来道义上的亏欠,总之这是最好的杀人机会。年迈的自己要看到项羽得到天下,也不允许拖延等待呵。

但项羽此时并不觉得五十几岁的刘邦是个敌人。刘邦曾与自己一样同在项梁的麾下,又一样受命于怀王的调遣,是并肩抗秦的战友。而且,无论从军队的实力,还是个人猛劲、精力、年龄,刘邦都很难成为一个对手。由刘邦部下曹无伤告密引起的误会说清楚了,鸿门宴上是没有必要杀刘邦的。

错失了机会,范增很是耿耿。他拔剑击碎刘邦赠送的玉斗,说了句“竖子不足与谋”。

刘邦跟项羽公开反目,是在项羽焚烧了阿房宫、自立为西楚霸王、分封诸侯将刘邦分到巴蜀之地、暗杀了楚怀王之后。刘邦号召各路诸侯,说:“天下共同拥立怀王,对他北面称臣。现在项羽杀了怀王,是大逆不道。让我们共同去攻打杀害怀王的罪人。”

楚汉相争,形势此消彼长。刘邦一度兵陷荥阳,粮食供给不上,向项羽请求讲和。范增劝说项羽趁势攻下荥阳,可以一举歼灭刘邦。关键时刻,刘邦采纳了陈平的建议,设了一个离间计,除掉了项羽身边的范增:

项羽的使者来到刘邦的军营,刘邦让人准备了丰盛的筵席,端上来还没开吃,故意假装惊愕:“我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怎么却是项王派来的?”于是撤下食物,换上粗劣的饭菜。使者回去报告给项羽,项羽怀疑范增跟刘邦有私情,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范增大怒说:“天下事大体已定,君王你自己去干吧。请让我带着这把老骨头回家乡!”项羽没有挽留。范增回乡的路上,背部生毒疮,发作而死。

范增与项羽共事将近四年。有人猜测,项羽是故意中刘邦的离间计的。难道是老人的自以为是和喋喋不休让作为君王的年轻人难以接受?

范增死后的一年零八个月,项羽兵败乌江,自刎而亡。

临死前,项羽曾叹息:“这是老天爷要灭我,不是我仗打得不好。”

范增临死前的结局

范增之死,死于自己令项羽为之忧心的出众能力,死于自己的高傲,死于项羽的忌惮,死于项羽的不可明示于人的“君要臣死”的“阴险”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