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晋景公是哪个季节死的
- 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是谁
- 籍氏有什么起源
- 春秋战国对人的称谓
- 魏犨的父亲
夏季
公元前581年六月丙午日
晋景公(?—公元前581年),姬姓,名獳,一名据,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第二十六代君主。晋景公在生病期间做了一个被鬼魂索命的噩梦,巫师占卜之后说晋景公吃不到今年新收的麦子了,晋景公为此郁郁寡欢,病情也加重了。
夏季6.7月份,晋景公是跌入粪坑死的。晋景公在位十九年,是在位期间尚未死亡、且没有遇到亡国、被俘等特殊情况的前提下,便传位给儿子的一位国君,这点无论是在晋国,还是在其他诸侯国,都十分特殊。
死在可以吃到新麦子的季节里。
晋景公依然对卜筮之事半信半疑,临死前的头一年里,曾经有巫师占卜,说晋景公吃不到来年的新麦子,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晋景公来年就得死,而且死在可以吃到新麦子的季节里。
晋景公当然是不信这种预言的,该吃吃,该喝喝,虽说心中还是有所忌讳,但毕竟觉得自己的身体不至于吃不到来年的新麦子。
后来,晋景公果然患上重病,诸侯列国遍寻良医,就是想要摆脱卜筮的结果,好歹活到了麦子出来的季节,晋景公眼看着面前的麦子,心中之欣喜,不言而喻,将当年的那个巫师给抓起来,定了个诅咒国君的罪状,判了死刑。
然后,晋景公跑到厕所里,准备放空下,好好的吃上一顿新麦子,哪里知道这厕所就成了他生命终结的地方。晋景公一不小心掉进厕所,淹死在了粪坑里,新麦子果真是没吃上就死掉了。
晋景公是春秋时期晋国第26代君主,是晋文公的孙子,他是公元前599年至公元前581年在位的,公元前581年夏季晋景公因病去世。
扁鹊见蔡桓公中的蔡桓公是谁历史上根本没有“蔡桓公”这个人,蔡国作为春秋时期的姬姓诸侯国,其国君一直是侯爵,根本就不会是“桓公”。扁鹊见的蔡桓公其实就是齐桓公,这里说的齐桓公,是战国时的齐国君主。
蔡桓公(前580年至前541年)是中国春秋时期的蔡国君主,名字叫蔡澤,字桓公。他是蔡国的第11代君主,在位时间相对较长。
蔡桓公是一位有德行和有政治才能的君主。他推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政策,致力于提升蔡国的实力和地位。他加强了军事力量,改革了税制和土地制度,促进了经济发展,提倡了教育和文化的兴盛。
蔡桓公也是一位重视人才的君主,他广纳贤能,聚集了一批优秀的文臣、武将和各种专家。他还与当时的名医扁鹊结识,并且给予他广泛的支持和赞赏。
蔡桓公在位期间,蔡国逐渐强大,成为春秋时期中兴起的大国之一。他的治理和贡献使得蔡国在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蔡桓公(公元前 560 年—公元前 497 年)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是晋文公的孙子,晋景公的儿子,公元前 541 年至公元前 520 年间,他担任晋国的宰相,被尊称为“扁鹊”。蔡桓公通过改革政治制度、推行法治、实行晋国的职官考试制度等措施,使晋国政权得到整顿和巩固,助力晋国在诸侯之间的发展。蔡桓公也是一位出色的军事指挥官,他成功的征战了齐国,扩大了晋国的势力范围,并加强晋国与周围诸侯国的关系。
“蔡桓公”即“蔡桓侯”说
这则故事反映了扁鹊高超的医术,是后世传颂他医术的有力证据。可是有学者认为这是韩非子杜撰出来的故事,其依据是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蔡桓公。确实,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蔡桓公这个人,只有一个蔡桓侯,那么是不是韩非子的笔误,将蔡桓侯写成了蔡桓公呢?
据《战国策》记载:扁鹊最后的行医记录,是在公元前309年为秦武公治病,后来受到秦国太医令李醯的嫉恨,被李醯派刺客刺杀身亡了,而蔡桓侯在公元前695年就去世了,扁鹊要两百八十多年后才出生,并且公元前447年蔡国就灭亡了,扁鹊怎么可能见过蔡桓侯呢?
“蔡桓公”即“齐桓公”说
还有人认为,韩非子所写的蔡桓公其实是齐桓公,事实真是这样的吗?
所持蔡桓公是齐桓公观点的人,其依据是这样的:扁鹊周游行医来到齐国,齐桓公热情的接见了扁鹊,简单的寒暄之后,扁鹊对齐桓公说他得了病,需要及时治疗。只是简单的谈话就能看出人得病,普通人听到这样的话都会觉得不爽,更何况是极爱面子的君王,齐桓公表示身体状况良好,拒绝了扁鹊。
蔡桓公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是蔡国的国君。他的政治才能出众,善于治理国家,注重百姓福祉,使蔡国得到繁荣发展。
蔡桓公不仅在内政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提高了国家的治理能力,还在外交和军事方面表现出色。
他积极参与各国会盟,争取国家安全和利益。
他注重学术思想的普及,并广纳贤才,为蔡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蔡桓公以其杰出的才能和卓越的领导力,被后世誉为伟大的国君。
籍氏有什么起源籍姓起源籍氏的得姓,是由于其始祖是春秋时代为晋大夫伯黡(晋襄公的孙子),司晋之典籍,以官为氏,籍亦作藉。籍氏家族,当时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地位崇高,不过,到了“三家分晋”,揭开战国之幕时,这个家族部分人远离山西老家,播迁到当时的宋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的商丘县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带地方,继续繁衍滋长,最后在河北省的永平县(古为广平郡)成了当时的名门望族。 注:不过,有族人考证:籍姓始祖不是晋襄公的孙子。在晋文公未即位之前就早已有籍氏。晋文公于公元前636年即位,晋文公未立之前籍氏早已是晋国的旧族了,这一点在《国语.晋语》.《文公修政纳襄王》中已有记载。而晋襄公是晋文公之子,公元前628年-公元前621年在位。(希望各位族人继续考证) 还有一种说法:籍姓以地名为氏,春秋时,卫国有籍圃、齐国有籍丘,住在那里的人以籍为氏。郡望:广平郡(今河北南部永年一带)。
出自姬姓
以官职为氏。春秋时期,晋国有个公族叫作伯厣的,是晋襄公的孙子(一说是晋国大夫荀林父的孙子),在朝廷里面专门负责管理晋国典籍的事情。伯厣的学问很好,他的后代中有的用籍作为姓氏,称为籍氏,是今天籍姓的起源。
春秋战国对人的称谓春秋战国时期的人名的称呼方法如下:
A、直接姓+名的:孔丘、嬴政、姜小白(齐桓公)、姬光(吴王阖闾)、嬴荡(秦武王)
B、姓+字:孔仲尼、卜子夏、庄子休(庄子)
C、字+名:叔梁纥(孔子的爸爸)、孟明视(百里奚的儿子)
D、封地+谥号:柳下惠(原名展禽,封地在柳下这个地方,谥号为惠)
E、周天子的儿子:王子+名,如王子带,王子颓
F、周天子的孙子:王孙+名,如王孙满(就是楚庄王问鼎中原,被王孙满驳回的)
G、诸侯的儿子:公子+名,如:公子光(吴王阖闾)、公子小白(齐桓公)、公子重耳(晋文公)
H、诸侯的孙子:公孙+名,如公孙无知,公孙臼,公孙侨(著名的郑国国相子产)
G、国君有谥号的也称他的谥号,如楚国的若敖、霄敖等等。
魏犨的父亲魏犨父亲叫做魏芒季。
魏犨(别称:魏武子),毕万孙子,春秋时期晋国大夫。
魏犨追随晋国公子重耳流亡19年,重耳回晋国成为晋文公,魏犨被封为大夫。在城濮之战中,他堵截楚国败兵,令楚军士气大损。
在与曹国之战中,他违抗命令,擅自进攻僖负羁,身受重伤,令晋文公大怒。直到晋悼公时期他的孙辈才得到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