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寇檄文全文赏析 骆宾王是怎样骂武则天的

目录导航:

  1. 讨寇檄文全文赏析
  2. 讨武檄文全文赏析
  3. 骆宾王和谁饮酒后起兵伐武则天
  4. 讨武曌檄吋骆宾王是多少岁
  5. 骆宾王哪首诗触动武则天
  6. 历史上四大讨贼檄文
  7. 谁写的文章让武则天释放了
  8. 骆宾王讨武檄文讲解
  9. 武则天听讨武曌檄文的反应
讨寇檄文全文赏析

赏析:

是唐代文学家骆宾王创作的一篇檄文。此文开篇即历数武则天之累累罪恶,层层揭露,有如贯珠,事昭理辨,并点明武氏乃亡国之祸根,从而道出讨伐武氏之必要性;再写起兵讨武之正义性,气盛而辞断;最后向敌方晓以赏罪诱胁。全文综合运用对仗、用典、夸张等表现手法来烘托文章气势,对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表现出强有力的说服力和号召力。

讨武檄文全文赏析

《讨武瞾檄》,是当代的大诗人骆宾王的代表作。这篇檄文立论严正,先声夺人。将武则天(“瞾”是武则天给自己改的名)置于被告席上,历数了武则天阴谋祸心和斑斑劣迹,借此昭告天下起兵之目的,申明大义,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结尾处的一句,更是极富煽动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据《新唐书》所载,武则天初观此文时,还嬉笑自若,当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句时,赫然变色,惊问是谁写的。当得知是骆宾王所写,不禁感到十分惋惜,叹道:骆宾王“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惜才之情溢于言表,可见这篇檄文煽动力之强了。

骆宾王,浙江义乌人。他从小就有“神童”之誉,是初唐诗坛的杰出人物,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四人合称”初唐四杰”。而在“四杰“中,骆宾王年岁最长,阅历最多,人生也最富有传奇色彩。

骆宾王一生怀才不遇,潦倒不堪。唐高宗时,他被任命为侍御史(监察性质的官职),可因为他多次向武则天上书言事,而被人诬陷获罪入狱。在狱中,骆宾王写下了”露重飞难进,风高响易沉“的千古名句,来抒发心中的悲愤。后被贬为临海县丞,乃怏怏弃官而去。

光宅元年(684),武则天称制,引起一些忠于唐室的大臣勋贵的愤怒。身为开国元勋英国公李绩嗣孙的李敬业,在扬州起兵,声讨武则天。骆宾王本来就对武则天统治极为不满,再加上自身仕途失意,郁郁不得志,便被罗致入李敬业幕府,专门撰写军中书檄,就起草了这篇《讨武瞾檄》。

但是,由于李敬业谋略不足,所以这次兵变仅三个月就以失败告终。

讨武失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宾王亡命,不知所之“。有说兵败被杀,有说投水而死,有说在灵隐寺出家为僧,至今成为千古之谜。

古人有诗叹曰:“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为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骆宾王名篇:讨武曌檄

正文: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

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君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宋微子之兴悲,良有以也;袁君山之流涕,岂徒然哉!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

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誓清妖孽。南连百越,北尽三河,铁骑成群,玉轴相接。海陵红粟,仓储之积靡穷;江浦黄旗,匡复之功何远?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公等或居汉位,或协周亲,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言犹在耳,忠岂忘心?

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机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全称为: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作者:骆宾王。

作为军用文书的檄文,本篇确实达到了“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文心雕龙·檄移》)的要求。首段历数武氏罪恶昭彰,警醒李唐社稷面临生死存亡之秋,为兴兵讨武铺垫了充足的理由,可谓“事昭而理辨”;次段接写敬业举义之名正言顺和兵威强盛之必胜无疑,可谓气盛京藩,文武响应,示之以大义,动之以刑赏,更是理直气壮,慷慨果断。

骆宾王和谁饮酒后起兵伐武则天

骆宾王是处于武则天专政时期,当时英国公徐敬业不满武则天专权,于是就在扬州起兵。当时骆宾王也参与了扬州起兵。当然后来被镇压了。

讨武曌檄吋骆宾王是多少岁

咏鹅》,或许是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诗歌。而这首诗,正是唐朝神童、后来初唐四杰之一——骆宾王所作。然而骆宾王最著名的作品并非是《咏鹅》,而是他62岁时挥毫写就的雄文——《讨武曌檄》。在这篇檄文中,骆宾王以慷慨激昂、铿锵有力的笔调,将天后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同时,也将武则天一件永远不愿提及的丑闻,公之于天下。

骆宾王生于公元626年,讨武曌檄发布于684年,58岁。

骆宾王出身寒微,少有才名。曾任道王文学、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侍御史,临海县丞等小官,684年跟随英国公徐敬业在扬州起兵造反,讨伐武则天,撰写《讨武曌檄》。徐敬业败亡后下落不明。

武则天读了檄文,惊问是谁写的,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足见他在政治和文学上的才能,连敌对方面目空一世的武则天,也为之折服。

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宾王诗文,得数百篇。《全唐诗》收录骆宾王诗共112题130首。

骆宾王哪首诗触动武则天

是骆宾王写的一篇檄文《讨武曌檄》: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

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

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

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大骂武则天狐媚惑主,残害忠良。

历史上四大讨贼檄文

1.《讨曹操檄》 作者:陈琳

盖闻明主图危以制变,忠臣虑难以立权。是以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立非常之功。夫非常者,固非常人所拟也。

2.《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作者:骆宾王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

3.《北伐檄》 作者:朱元璋

自古帝王临御天下,皆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未闻以夷狄居中国而制天下也。自宋祚倾移,元以北夷入主中国,四海以内,罔不臣服,此岂人力,实乃天授。彼时君明臣良,足以纲维天下,然达人志士,尚有冠履倒置之叹。

4.《讨粤匪檄》 作者:曾国藩

为传檄事:逆贼洪秀全杨秀清称乱以来,於今五年矣。荼毒生灵数百余万,蹂躏州县五千余里,所过之境,船只无论大小,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

先说结论,历史上四大讨贼檄文分别是袁绍手下谋士田丰的讨曹檄文。骆宾王的讨武则天檄文,朱元璋的法援习文,天国的北伐檄文。骆宾王和徐敬业等人在扬州聚兵十万,准备反抗武则天,并且复兴唐朝皇帝的统治,但是他们的行动最终遭到了惨败。

谁写的文章让武则天释放了

公元684年,武则天登基称帝,骆宾王愤怒至极,他觉得武则天就是篡夺了李氏江山,因此在徐敬业造反之后就前去投奔,写出了那篇气势汹汹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后来,武则天接到了这篇檄文,骆宾王指责武则天弑兄杀母,残害忠良,把武则天看的火冒三丈,可是看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的时候,武则天竟然被骆宾王的慷慨激昂和惊世文采所感染。

问旁边的大臣这是谁执笔所写,当有人说是骆宾王的时候,武则天还感慨自己丢失了一个宰相之才。可是骆宾王在徐敬业兵败之后却就此失踪,有人说骆宾王落水而死,有人说他出家为僧,总之是消失不见了

骆宾王讨武檄文讲解

高宗永徽年间,骆宾王为道王李元庆府属,历任武功、长安主簿。仪凤三年,入为侍御史,后下狱,次年遇赦。

调露二年,因不得志而辞官。高宗驾崩,武后临朝,徐敬业起兵讨伐,骆宾王为其代作《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檄文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相当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时,极为震动,不但不愤怒,反而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业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或说被乱军所杀,或说遁入了空门。

骆宾王《讨武曌檄》作为军用文书的檄文,确实达到了“事昭而理辨,气盛而辞断”(《文心雕龙·檄移》)的要求。首段历数武氏罪恶昭彰,警醒李唐社稷面临生死存亡之秋,为兴兵讨武铺垫了充足的理由,可谓“事昭而理辨”;次段接写敬业举义之名正言顺和兵威强盛之必胜无疑,可谓气盛京藩,文武响应,示之以大义,动之以刑赏,更是理直气壮,慷慨果断。

首段分两层:先历数武氏之罪不容诛,紧扣首句一个”伪”字(篡位不合法、非正统)。第二层先以呼吁领起,前两段感叹王佐之臣已被杀尽,讥刺现有朝臣中再无霍光、刘章那样辅佐;以汉成帝后赵飞燕,周幽王褒拟为喻,直斥武后是亡国灭君的祸根,说明李唐社稷危在旦夕。为下段写兴兵讨武、匡扶唐室刻不容缓,做了有力铺垫。

次段亦分两层,先写起兵之正义,再写其兵威之壮大。从多方面铺张扬厉,说明天时、地利、人和均占优势,必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整段从道义之正和实力之强两方面来争取人心,理直气壮,慷慨磅礴,具有很强的号召力和凝聚力。骆宾王提出了文章的主人公——李敬业。敬业乃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的英国公徐世绩之后,所以骆宾王说:“敬业皇唐旧臣,公侯冢子。奉先帝之成业,荷本朝之厚恩。”寥寥数语就表明李敬业为国尽忠的决心,其言语使人信服,富有号召力。之后文章由痛诉武则天的暴行转而号召宗室功勋、人民大众团结起来反对武氏之暴行、拯救大唐江山水火之中。“是用气愤风云,志安社稷。因天下之失望,顺宇内之推心。爰举义旗,以清妖孽。”

末段针对各方先示之以大义:前四句呼吁在朝诸君,皆厚蒙国恩重托,不论宗室异姓,讨逆义不容辞;接以“一抔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诘问,激发故君之思和新君之危,是动之以深情。再以“凡诸爵赏,同指山河”正面饵之以赏赐:以不察征兆,“后至之诛”怀之以刑罚。末句“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气势磅礴,充满必胜信心,成为后世经常引用的警句。

武则天听讨武曌檄文的反应

武则天听了讨武曌檄文后非但不生气,反而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甚至对文章作者流露出爱惜之意。

“讨武曌檄”为骆宾王所写。公元684年,武则天废掉了儿子唐中宗李显,立自己的小儿子李旦为帝,而自己则临朝称制,总揽朝政,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这一年九月,扬州徐敬业发起兵变,公然反对武则天。骆宾王听说之后,投奔扬州。并亲自为这次兵变起草了檄文,即《讨武曌檄》。

武则天知道这篇檄文以后,令人念与他听。等听到“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之句时,武则天竟对此大加赞扬,说文章写的好啊;听到文章最后“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一句时,武则天竟忙问文章出自何人之手?知道是骆宾王后叹息人才流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