阖闾为什么改名 吴王阖闾为什么能称王

目录导航:

  1. 阖闾为什么改名
  2. 吴王阖闾成语故事
  3. 吴王阖闾的历史故事
  4. 伍子胥为什么扶持夫差继位
  5. 吴王阖闾为什么放了勾践
阖闾为什么改名

阖闾改名是因为他想要展示自己的新形象和新的目标。改名可以是为了摆脱过去的束缚,重新定义自己的身份。这也可能是为了在政治、商业或个人领域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和认可。改名可以是一个象征性的行为,代表着个人的成长和变化。无论阖闾改名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决定都是他个人的选择,旨在追求更好的未来。

阖:门扇。闾:原指里巷的大门,后指人聚居处。这里存在几种说法:首先就阖闾二字的写法来看。阖闾是《吴越春秋》的写法,《越绝书》的写法是阖庐,写法不固定。有专家指出:“吴王光也叫阖庐或阖闾,但是这两个字的意思是不一样的。”专家指出“公子光”中的“光”可能是意译,阖庐或阖闾是光的音译,当然这是一种猜想,而这种合理的猜想,无疑为人们打开了一扇探究的天窗。


专家的解释途径,为吴王“阖闾”名字的来历,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这也并不代表着就是最后的答案。其实相似的例子我们可以从很多先秦的文章里找得到,以“阊阖”为例。《离骚》里有一句:“吾令帝阍开关兮,倚阊阖而望予。”这句话的意思是:“我让天国的看门人替我开门,他只是靠着天门望了望我。”《说文解字》:“阊,天门也。楚人名门曰阊阖。”许慎对阊阖二字的解释,正是依据的《离骚》。前句只提“阊”,说明“阊阖”二字是可以分开的,但他没有直接解释“阖”。由所谓 “天门”,我们可以看出,“阊”者,“天”也。至于“阖”,按照上述为光、亮的解释,完全能够对应“天门”这个说法。这样看来,“阖闾”(阖庐)应为古代吴、越国的语言。在汉语里可能就是“小光”的意思,用作国君的儿子的称呼,便是“公子光”。

这里还有另一种说法,就是关于吴王的世家并非中原之人,而是夷人,这些人活动于江淮之间,后来逐渐向南方聚集,最后定居于此地时,与在此地活动的越人产生了矛盾,结果吴国人应该是最后占了优势,成为江南地区的主人,越人就不得不搬到更南的地方生活。后来吴人逐渐发展成势力,为了获得中原的认同,而主动向汉文化靠近。这样的话,吴王有两个名字就很好理解了,阖闾是吴国人的叫法,这两个字仅仅是表音;光是华夏地区的叫法和名字,是为了向华夏文化靠拢而取的。

吴王阖闾成语故事

吴王阖闾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吴国君主,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的成语故事主要是讲述他的治国策略,其中最著名的故事就是“东施效颦”。“东施效颦”指的是模仿东施效仿西施的俏皮淘气少女们。

故事是这样的:在某个时候,吴王阖闾感到国家处境不佳,自己的统治也没有取得理想的成果,于是他决定离开王宫,私下调查民情。他穿起了平民的衣服,在九江游荡了很长时间,并和当地的百姓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旅途中,阖闾注意到有一位名叫东施的女子,长相丑陋、举止拙劣,但却因为模仿西施的美丽而受到了很多人的欢迎。于是,阖闾召见东施,并用“东施效颦”来讽刺一些对她们盲从的人们,表达自己加强民生建设的决心。

因此,“东施效颦”这个成语便成为了用来比喻盲目追随潮流,没有独立思考的人。它还表达了阖闾对于多样性和尊重个性的看法,他认为不能只追求一种标准的美丽,而应当关注个人的特点和美丽。这个故事也反映了阖闾强大的领导才能,以及他对于治国方略的深刻理解。

吴王阖闾的历史故事

阖闾又作阖庐,名光,故又称“公子光”。春秋末期吴国国君,著名军事家,为“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515年,因王位继承问题,公子光以庆贺吴王僚伐楚班师设宴招待。勇士专诸将剑藏在鱼腹中,趁上菜之机刺杀了吴王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专诸刺王僚”故事,公子光夺得吴国王位,史称“吴王阖闾”。

阖闾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君主。吴国是周朝的周武王分封的诸侯国之一。阖闾在孙武和伍子胥的帮助下打败了楚国,吴国开始强盛起来。吴王阖闾一生都在为吴国的兴盛做出努力,因此也留下了许多成语典故,其中最有名的是他与孙武之间的故事。

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放入军事家,人们尊称他为孙子,他写下了著名的《孙子兵法》。孙武在了解了阖闾的目标和决心之后,认为他是一个可以做大事的君主,于是带上《孙子兵法》去见阖庐。阖闾看过之后,心里非常认同,但还是决定考验一下孙武。

于是他说:“你的十三篇兵法,我都看过了。但是书上的兵法怎么应用在战场上呢?我希望你用你的兵法训练一只军队给我看看。”

孙武说:“当然可以。”

吴王再问:“用妇女来试着训练可以吗?”孙武也说可以。

于是吴王召集一百八十名宫中美女,请孙武训练。 孙武将她们分为两队,用吴王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并叫她们每个人都拿着长戟。队伍站好后,孙武开始训练女兵们听从阵列号令。他三番五次地告诉女兵号令的内容,谁知众女兵不单没有依令行动,反而哈哈大笑。孙武见状说:“解释不明,交代不清,应该是将官们的过错。”于是又将号令内容详尽地再向她们解释一次。可是女兵们仍然只是大笑。

孙武便说:“刚才你们不听命令,可能是将官的过错。这一次将官交代清楚,你们还是不听命令,就是队长和士兵的过错了。”说完命左右随从把两个队长推出斩首。吴王见孙武要斩他的爱妃,急忙派人向孙武讲情,可是孙武说:“我既受命为将军,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就命人将两女队长斩了,再选两位宫女做队长。自此以后,都开始认真操练,再不敢儿戏了。

阖闾也任命孙武做大将军,终于打败了楚国,而故事中的“三番五次”和“三令五申”这两个成语也流传至今,意思就是再三命令或告诫下属。

伍子胥为什么扶持夫差继位

这是伍子胥的自作聪明处,他以为他扶持夫差上位有功,即位后夫差会奉自己为大国师,把吴国玩弄于股掌之下。一千年后,隋朝太子杨勇被废,晋王杨广买通了第大国师,把吴国玩弄于股掌之下。一千年后,隋朝太子杨勇被废,晋王杨广买通了第一权臣杨素这条线,暗中运作,果然成功登上大位。杨素也以为他能完全控制杨广结果发现杨广对他处处紧逼。杨广希望杨素早点见阎王,主要原因是杨素对杨广当上皇帝有大功,每一次见到杨素,杨广都会产生一种负债感,这对君主来说是极痛苦的。

夫差对伍子胥的感觉同样如此,为什么历史上许多新君都对托孤大臣产生反感,甚至刀兵相向,问题就出在这里。权力向来是排他的,但君主的最高权力是由大臣施舍的,这种屈辱感不是正常人能忍受得了的。另外就是托孤大臣往往德高望重,权力过大,已经严重威胁到君主对天下的有效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君主往往会削弱托孤大臣的权力,扶持江湖威望较低的大臣入阁主事。新阁臣正因为威望较低,权力又是君主赐予,所以在相当时间内不会威胁到君主的地位。

伍子胥一直没有看透这一层关系,还沉浸在拥立夫差的美梦中不能自醒。等到夫差不动声色地把同为楚人奔吴的伯嚭安插在伍子胥的身边,伍子胥才大呼上当,而此时,夫差已经继位十二年了,即公元前484年。伯嚭和伍子胥是旧交,他的不幸遭遇几乎复制了伍子胥的人生路线图,伯嚭的祖父是楚国左尹白州犁,又是因为费无忌暗中捣鬼,白州犁被杀,伯嚭听说伍子胥在吴国当官,就跑到吴国泥饭吃。伍子胥常常看得清别人,比如勾践在姑苏上演的苦肉计,一眼就被伍子胥戳穿,但他住往看不清自己。

伍子胥因为其父亲被楚国国君杀害,其自己和其兄以其父为诱饵胁迫他们回楚国,伍子胥逃到吴国,因为吴国与楚国相邻有边界利益纠纷,且夫差继位初期也是一代雄主,有实力,有能力帮助其复仇。

在吴国,伍子胥结交专诸与要离,并使专诸刺杀吴王僚,协助公子光姬光成为吴王阖闾;其后又令要离刺杀吴王僚之子庆忌。

吴王阖闾为什么放了勾践

吴王阖闾放了勾践是为了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恢复实力。

夫差继位第二年,勾践怕吴国报复,先发制人,出兵攻打吴国,双方在夫椒山大战,越国战败,向吴国投降吴国接受越国投降,放勾践归国,勾践从此卧薪尝胆。此时的吴国经过连年征战根本无力再战,连年的征战早已经把吴国拖垮。甚至在吴国认为雪耻的一战都是越国主动进攻,吴国被迫防御的。而此时的越国之前一直没有大规模战争,只是和吴国打过几次,还是胜多败少,所以国力基本没有损伤。再者对当时的吴国来讲,勾践活着的意义更大。哪怕他是国君的杀父仇人。当时的吴国急需修养,杀了勾践,越国还会立别的国君,只要国力尚在,吴国就会一直被骚扰。而保留勾践,让其对吴称臣,可让吴国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下恢复实力。是明智之举。所以吴王夫差放了勾践,即使知道是放虎归山,也是无奈之举。

勾践卧薪尝胆,麻痹了阖闾,他认为勾践连最基本的尊严都不要了,已成废人一个,放回也成不了大事也显得自己胸怀宽广,自己已成霸主,根本没把勾践放在眼里

不是吴王阖闾,是吴王夫差放的。

《左传》和《国语》记载了夫差为什么没有杀死勾践反而放他回国的原因:在被夫差擊败后,勾践迅速派人到夫差那里讲和,提出愿意向吴王夫差称臣,并奉献“金玉、子女”给吴国,作为求和条件。

在这些史书中,骄狂自大而又一心想去争霸中原的吴王夫差,贪图越国的财物、美女和土地,不顾贤臣伍子胥的劝阻,反倒听信了谗臣的意见,接受了越国的求和,并放过了勾践一条性命。

历史上不是吴王阖闾放了勾践,而是吴王夫差。

前494年,勾践听说吴王夫差日夜秣兵历马(秣马厉兵),准备攻打越国。勾践决定先发制人,在吴国未发兵之前讨伐吴国。范蠡劝阻,勾践不听继续发兵。夫差听说之后,派遣全部精锐攻打越军,在夫椒击败越军。勾践仅以五千兵退守于会稽,吴军进而围困越军。越王勾践追悔不已,范蠡建议勾践向吴王夫差请和,并入吴国为臣,于是勾践令大夫文种去吴国交谈。表示越王勾践愿意入吴,携妻带子为臣。吴王夫差同意勾践之请,相国伍子胥反对此事,认为上天要吴国灭越,不能同意越王的请求。文种回到越国后,将吴国的态度告诉了勾践。勾践听闻决定杀妻灭子,与吴国决一死战。文种认为吴国太宰伯嚭生性贪财,可以送予财货,以离间吴国君臣。勾践认为可行,就派人送予伯嚭财货美女,伯嚭果真接受了越国的贿赂。去对吴王夫差进言:“若继续进攻越国,必然使得勾践杀妻灭子,焚烧宫室,与吴国拼死一战,到时会越国上下同心,仅剩的五千人会同仇敌忾,到时会更难从中取利。”吴王夫差认为有道理,接受了越国的请和。伍子胥告诫吴王:“如今赐良机,不灭越,此后将会追悔莫及。”吴王夫差不听伍子胥之言,赦免了越王勾践,并从越国撤军。

吴国赦免勾践之后,勾践回国。越王勾践五年(前492年)五月,勾践与大夫文种、范蠡向吴国臣服,越国群臣都送到浙江之上。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