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寿是姜维的手下吗 陈寿和诸葛亮是一伙的吗

目录导航:

  1. 陈寿是姜维的手下吗
  2.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亲爹到底是谁
  3. 以诸葛亮为原型的丞相的小说
  4. 诸葛亮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5. 三国志陈寿评价诸葛亮原文
  6. 陈寿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结合《出师表》加以说明,要简洁回答
  7. 隆中对是诸葛亮写的吗
陈寿是姜维的手下吗

陈寿是蜀国大臣,但几乎没跟姜维出征征战过,谈不上是姜维手下,《三国志》就是陈寿所著

陈寿是三国志的作者,晋代人。姜维是三国时期蜀国的一员大将。所以,陈寿不是姜维的手下。陈寿写的三国志,是以真实的历史事实为根据,是史书,罗贯中写的三国演义是小说,两者有很大区别。姜维,继承诸葛亮的衣钵的三国名将,最后在对抗魏国中倒下了。

《三国志》作者陈寿的亲爹到底是谁

陈寿的生父并未见于史书记载,唐朝房玄龄等撰写的《晋书·陈寿传》中说:陈寿父亲曾做过马谡参军,马谡兵败被诸葛亮所杀,陈寿父亲也被牵连受罚。网友谣传蜀汉将领陈式是陈寿父亲,实属娱乐。陈式之后在攻打阴平武都两郡时被委以重任,可见与陈寿父亲的遭遇有悖,而且古人讲究为长者讳,如果陈寿是陈式之子,不可能在《三国志》里直书其名,所以说这个观点是不成立的。

以诸葛亮为原型的丞相的小说

《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名为《三国志通俗演义》,又称《三国志演义》)是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解以及民间三国故事传说经过艺术加工创作而成的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并称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

诸葛亮传略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气。身长八尺①,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②,随叔父玄避难荆州

首先回答题主的第一个疑问:为什么其他人也会喜欢诸葛亮?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而备失势众寡,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录尚书事。及备殂没,嗣子幼弱,事无巨细,亮皆专之。於是外连东吴,内平南越,立法施度,整理戎旅,工械技巧,物究其极,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显,至於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当此之时,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优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萧何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青龙二年春,亮帅众出武功,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其秋病卒,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梁、益之民,咨述亮者,言犹在耳,虽甘棠之咏召公,郑人之歌子产,无以远譬也。孟轲有云:"以逸道使民,虽劳不怨;以生道杀人,虽死不忿。"信矣!论者或怪亮文彩不艳,而过於丁宁周至。臣愚以为咎繇大贤也,周公圣人也,考之尚书,咎繇之谟略而雅,周公之诰烦而悉。何则?咎繇与舜、禹共谈,周公与群下矢誓故也。亮所与言,尽众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远也。然其声教遗言,皆经事综物,公诚之心,形于文墨,足以知其人之意理,而有补於当世。

这三段,是三国志蜀书五当中陈寿对孔明一生的大致总结。不论是求援吴会,赤壁大捷,还是白帝托孤,安国定邦,皆可谓功业之极矣,寻常人但得一功便足以入史册,而如诸葛者助先主创帝业,辅后主霸西南,复有何人?三代以降,敢问何人尚能以谋臣之身,挽狂澜于既倒,佐君王从一县之地而创两州霸业,以辅臣之身,荷国之重,而安国定民若斯而庙堂君臣不疑,甚至敌国之人交相敬重耶? 再说题主第二个疑问: 所以诸葛亮口碑这么好是受了三国演义影响吗?

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孙权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 之内,咸畏 而爱之,刑政虽峻 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 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善哉,使我得此人以自辅,岂有今日之劳乎! ——司马炎治国以礼民无怨声,不滥用私刑,没尚有余泣。 ——常璩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当,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苏轼孔明之治蜀,王者之治也。孔明,伊周之徒也。 ——陈亮

总不能说宋以前的任务也穿越回来读了三国演义吧?还有杜甫等歌颂孔明的诗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最后,至于题主觉得孔明能力道德还没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地步,那就请类比一下你所觉得能功盖孔明之人,谁有于弱主幼主危急,大厦将倾之时,挽狂澜于既倒,逆大势于天下而如孔明者耶?最后,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不是看屁股说话的,民族英雄的称谓也不是随随便便就授予的,要是连这点客观都做不到的话,再去品评古人,不过沦为笑柄而已!

三国志陈寿评价诸葛亮原文

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炼,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实治之良才,管,箫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Z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陈寿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结合《出师表》加以说明,要简洁回答

一、《出师表》的三条建议:

第一条:广开言路

第二条:赏罚严明

第三条:亲贤远佞

二、

所谓“识治之良才”,就是明白国家治乱之根本,懂得协调各方,做到安邦定国。

治国之事,首要便是举贤。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成就大事是需要许多人扶持的。《出师表》中有这样一个篇幅“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字数几乎占到了全文的一半,都是在讲人才的问题。事实也证明这些贤才是经得起考验的。详见相关史料。

治国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在《出师表》里也有体现——广开言路。“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有了贤才和处理国事的态度,剩下的,还有国家体制。诸葛亮主张“依法治国”。“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刘璋之时,蜀地多有大赦,不遵法度。故社会时常不安定。刘备入蜀,政权由三股势力组成:荆州,东洲和益州。政权内部矛盾重重,百姓长时间无法度约束,而后刘备又在夺荆州的夷陵之战中惨败,实力大大减小,随即蜀国南中又发生叛乱,吴蜀之交渺茫,魏国也不断送来全乡信:诸葛亮在建兴元年面对情况可谓是四面楚歌。而仅仅用了三年多,蜀国便焕然一新。《出师表》有言:“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可见诸葛亮识治之才。

隆中对是诸葛亮写的吗

陈寿(233年-297年)所写

《隆中对》选自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中国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去隆中拜访诸葛亮时的谈话内容(促成三国鼎立的战略决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当时驻军新野的刘备在徐庶建议下,三次到隆中拜访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见。诸葛亮为刘备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先取荆州为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势继而图取中原的战略构想。

诸葛亮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隆中对》的方式为刘备描述出一个战略远景。这一千古名篇,许多人能够倒背如流,在中国古代的战略思想中,隆中对具有典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