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五代闽名臣
- 如何看待明朝末年洪承畴和史可法两个人
- 洪畴是哪个朝代的人
- 洪承畴大玉儿有其事吗
- 洪承畴是谁的后代
王审知(862年-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人,五代十国时期闽国建立者。
王审知初与兄王潮跟随王绪,后王潮废杀王绪,诸将便拥戴他为首领。公元897年(干宁四年)王潮去世,王审知继其位,朝廷任他为武威军节度使、福建观察使,累迁至检校太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琅玡王。公元907年(天佑四年),后梁太祖朱温升任王审知为中书令,封闽王。
王审知在位时,选贤任能,减省刑法,珍惜费用,减轻徭役,降低税收,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公元925年,王审知去世,终年六十四岁,谥号忠懿王。其子王延钧称帝后,追谥为昭武孝皇帝,庙号太祖。
柳永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佑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李纲(宋代抗金名臣):
李纲(1083年-1140年2月5日),北宋末、南宋初抗金名臣,民族英雄。字伯纪,号梁溪先生,祖籍福建邵武,祖父一代迁居江苏无锡。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年)进士,历官至太常少卿。宋钦宗时,授兵部侍郎、尚书右丞。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入侵汴京时,任京城四壁守御使,团结军民,击退金兵。但不久即被投降派所排斥。宋高宗即位初,一度起用为相,曾力图革新内政,仅七十七天即遭罢免。
绍兴二年(1132年),复起用为湖南宣抚使兼知潭州,不久,又罢官。多次上疏,陈诉抗金大计,均未被采纳。绍兴十年(1140年)正月十五,病逝于仓前山椤严精舍寓所,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特赠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李纲能诗文,写有不少爱国篇章。亦能词,其咏史之作,形象鲜明生动,风格沉雄劲健。着有《梁溪先生文集》、《靖康传信录》、《梁溪词》。
朱熹(南宋理学家):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洪承畴:
洪承畴(1593年10月16日-1665年4月3日),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明神宗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崇祯时官至兵部尚书、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成为清朝汉人大学士。顺治元年(1644)四月,随清军入关。抵京后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
洪承畴宣导儒家学术,针对顺治皇帝不崇信孔孟,提出意见,为满汉的合流打下基础。洪承畴也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献计甚多,大多被清廷信纳,加以推行,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为了巩固清朝的统治,承畴建议满洲统治集团也须“习汉文,晓汉语”,了解汉人礼俗,淡化满汉之间的差异。顺治十年(1643年)受命经略湖广、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处,总督军务兼理粮饷。顺治十六年(1649年)督清军攻占云南后回北京。顺治十八年(1661年)自请致仕。康熙四年(1665年)逝世,谥文襄。
如何看待明朝末年洪承畴和史可法两个人任何事情永远都有两面性,史可法和洪承畴从不同的角度看两人有不同说法。
1、从“忠君报国”角度来说史可法是英勇就义的英雄,而洪承畴是叛国投敌的汉奸。
顺治二年四月,南明还来不及站稳脚跟,清军已经乘势攻到了扬州城附近。扬州城附近的明军将领拥兵观望,拒不听命兵部尚书史可法驰援扬州的军令。史可法没办法,只得停止进攻叛将左良玉,紧急赶回扬州固守城防。此时史可法的处境是在内福王也即弘光帝不是完全信任他,在外多尔衮发来劝降信许诺高官厚禄。但史可法都没有考虑自己今后的得失,仍坚守扬州城。后来只有两千人将士的史可法没能守住扬州城,他也被清军俘获,最终史可法宁死不降、舍身取义。算是为大明英勇就义的英雄。
而洪承畴,他选择了另外一种命运。松山之战被俘后,洪承畴选择了投降清军,向多尔衮献计献策,还帮满清平定江南、屠杀江南抗清义军,而后成了满清最得力的开国功臣。但他对大明来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叛国投敌大汉奸。
2、从“顺应历史潮流”方面来说史可法是一介迂腐的儒生,而洪承畴是识时务的人才。
南明时期,中央政权不稳,且政令不通,导致各地将领拥兵自重,不听中央调遣。甚至出现举兵造反的情况,比方说拥兵60万的左良玉不打满清,反而图谋不轨,向南京方向进攻大明军。且当时大明没有几个能打仗的军事将领能抵抗得了满清八旗军,可以说整个大明已是一盘散沙,根本不是铁板一块满清的对手。在这种情况,只有2000将士的史可法还要固守扬州城,可以说他战略目光短浅。最终史可法忠君报国、青史留名,可换来的扬州城80万百姓的惨死。可以说史可法是一味迂腐的愚忠。
而洪承畴投降卖国,换来千古骂名。虽然他帮满清稳定了江山,但避免了南方大部分地区老百姓生灵涂炭。同时他为清朝整体改革,促进满清接受汉文化,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有也可以说洪承畴是建国兴邦的功臣。
所以说,从不同的角度来看,史可法和洪承畴的评价是不一样。
洪畴是哪个朝代的人
洪承畴(1593.10.16—1665.04.03),字彦演,号亨九,福建泉州南安英都(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进士,累官至陕西布政使参政,在镇压明末农民起义中立功,升任延绥巡抚、陕西三边总督,崇祯十二年(1639年)转任蓟辽总督,松锦之战战败后被清朝俘虏,后投降清朝。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随清兵入关,此后开始被清廷起用,以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衔,列内院佐理机务,翌年赴江南任招抚南方总督军务大学士。
陈洪畴,字石庵,浙江嘉兴人。监生。康熙五年(1666)至康熙十二年(1673)任广西阳朔县知事。在阳朔任职达七年,编修了第一部完整的《阳朔县志》。
洪承畴是明末清初的军事家,政治家。是松井大战的主要指挥者。妍妍曾经担任松井前线总宾馆。兵败被俘,最终被皇太极降服,而为清朝小李。曾经是明朝最后的擎天柱,最后却因为军饷不足和同僚的猜忌友儿。而投靠了清朝。:_不得不让人感到唏嘘。
洪承畴大玉儿有其事吗没有,这只是野史暗自揣测的,历史上劝降洪承畴的是范文程,不是皇太极的庄妃大玉儿 皇太极的庄妃也就是大玉儿,不存在去劝降洪承畴,更不可能有机会色诱洪承畴,
正史没有记载,野史上有。
在劝降明将洪承畴中起了关键性作用作为大玉儿第一次的政治生涯,我个人相信有这事。楼上说孝庄满口满语,但孝庄并非满人啊?为何只会满语? 作为蒙古族的贵族,孝庄应该懂满、汉语。再者,蒙古族并不想汉族那么保守,女子都比较开放,因此,我相信孝庄能去劝降洪承畴,但是否以色象勾引,这点恐怕无法证实。洪承畴毕竟是大明王朝举足轻重的将帅。皇太极利用大玉儿极有可能。再者从后来孝庄在清政坛上的作用,也可以证实这点。但因为进入中原以后,受中原礼教的影响,怕皇家声誉受损,因此在正史中不提此事。
洪承畴是谁的后代洪承畴出身望族后裔,是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孙,属东轩五房,书香门第。到了他的曾祖父辈,已是家道中落,并不富裕。曾祖父洪以诜,痒生(秀才)。祖父洪有秩,贡生。文章有名气,早年卒于赴考途中。夫人戴氏在有秩死后生下遗腹子洪启熙(字尔朝,号幼迹公),就是洪承畴的父亲。戴氏孝事姑婆,抚孤成长,被朝廷表节孝烈女,累赠一品夫人。父洪启熙也中秀才,性格庄重,以至孝名闻乡里。娶妻傅氏,是名门闺秀,教子极严。生子三,长承畴,次承畹,三洪承畯。承畹早逝。承峻是名闻泉郡的书法家。 而承畴本人,却未娶无子。
洪启熙
洪启熙,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英山霞美乡(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人,字尔朝,庠生,性格庄重,以孝子名闻乡里,后来追赠资政大夫。夫人傅氏,是大家闺秀。长子洪承畴,是历史上著名的大汉奸;次子洪承畯,是明朝遗民、书法家。
根据《武荣翁山洪氏族谱》的《谱记》记载:盛唐时期,洪启熙的先祖本姓陈,是京兆府万年县(今陕西西安西北)人。唐玄宗时,官至太子太傅。后来,他因得罪了当朝权臣、宰相李林甫,谪贬至闽,死的时候,仍被封为国公,谥忠顺。从此,洪启熙的祖先就在福建英都落户繁衍。
他是武荣翁山洪氏的第十二代孙。洪承畴字彦演,号亨九,明末清初政治家,军事家,明,清两朝重臣,主要成就围剿明末农民起义军,平定南方,避免了生灵涂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