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结构的艺术手法有哪些
- 为什么不读经典的中心论点
- 关于原则的分论点
结构是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手法之一,用于组织、安排和呈现艺术作品的元素和形式。以下是几种常见的结构艺术手法:
1. 线性结构:以线条的方向、长度和排列方式来组织作品的结构。线性结构可以是直线、曲线、交叉线等,用来引导眼球、创造节奏和平衡。
2. 对称结构:作品在水平、垂直或中心轴线上呈现对称的形式,左右或上下呈镜像关系。对称结构可以营造稳定、平衡和庄重的感觉。
3. 随机结构:作品中的元素没有明确的规律或顺序,看起来似乎是无序的。随机结构常用于表达混乱、动态和非线性的概念。
4. 同心圆结构:作品以同心圆的方式展现,从中心向外延伸,形成逐渐扩大或缩小的层次。同心圆结构常用于表达层次感、重心和统一性。
5. 网格结构:通过规则的方格或网格形式来组织作品的结构。网格结构可用于创造秩序、几何感和重复感。
6. 分层结构:将作品分为多个层次或平面,以形成前后、上下或远近的感觉。分层结构常用于表达空间感、景深和立体感。
7. 渐变结构:通过渐变的方式,从一种形式或状态逐渐过渡到另一种形式或状态。渐变结构常用于传达变化、流动和转化的概念。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结构艺术手法,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的方式可以组织和呈现艺术作品的结构。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目的、风格和主题选择适合的结构手法,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和观赏性。
在艺术创作中,结构是一种重要的艺术手法,用于组织和呈现作品的形式和内容。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结构艺术手法:
线性结构(Narrative Structure):按照时间顺序或故事情节的发展进行组织,以讲述一个连贯的故事或事件。
圆形结构(Circular Structure):作品以一个起点和终点相连的方式构建,形成一个循环或回归的结构,强调循环性和循环主题。
对比结构(Contrast Structure):通过对比不同的元素、主题、情感或形式,突出它们之间的差异和对立,产生鲜明的效果。
并列结构(Parallel Structure):在作品中同时呈现多个相似或相关的情节、主题或元素,通过并列排列来强调它们之间的关联和对比。
分节结构(Segmented Structure):作品被分为多个独立的部分或段落,每个部分都有自己的主题或故事线,但它们之间可以有一定的联系。
融合结构(Composite Structure):将不同的元素或风格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多样性和复杂性,打破传统的线性或单一结构。
反转结构(Inverted Structure):颠倒传统的结构顺序,以引起观众的注意和兴趣,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效果。
渐进结构(Progressive Structure):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和演变,通过递进的方式展示主题或情节的变化和发展。
这只是一些常见的结构艺术手法,实际上艺术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意图和风格使用各种创新的结构手法。每种结构都可以带来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意义,丰富了艺术作品的表现力和内涵。
文章结构的艺术手法有很多种,例如承上启下,是通过过渡句或者过渡段在文章中间总结上文开启下文,再例如插叙与倒叙,倒叙是先说结果再说开始,它们强调的重点有所不同,其他的还有总分总或者总分等多种不同的结构艺术手法。
(一)意脉法
意脉法是散文常用的一种结构方法。散文作品以作者的情思为脉胳,这种脉胳一般是隐含在行文的叙写之中,读者需要纵观品味全文方能领略作者的意图情思,这种结构方法在抒情散文中最为常见。
例如朱自清的写景散文《春》,作品描绘了春回大地、春草柔绿、春花迷人、春风动人、春雨喜人、景色宜人等一系列画面,描写之中蕴含着作者的喜悦之情。全篇正是以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为意脉来结构的。
(二)聚焦法
聚焦法是指聚焦于一点的结构组织方法。
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叶圣陶先生这样分析:“父子两个到了南京,耽搁了一天,第二天渡江上船,也有大半天的时间,难道除了写出来的事情以外,再没有旁的事情吗?那一定有的,被朋友约去游逛不是事情吗?然而只用一句话带过,并不把游逛的详细情形写出来又是什么缘故?缘故很容易明白:游逛的事情和父亲的背影没有关系,所以不用写。” 即使是关于父亲的行为,也是经过严格的选取,凡是写出来的事情都和父亲的背影有关。沙汀的小说《在其香居茶馆里》将各种人物、各种矛盾都集中在茶馆里展开,情节十分集中;茶馆中几乎所有的人关注的都是眼下的兵役问题,矛盾冲突又是围绕兵役问题展开,可以说“兵役问题”是“焦点中的焦点”。
(三)蓄势法
蓄势法,这是叙事作品将情节发展推向高潮前常用的手法。作品在尖锐的矛盾冲突爆发以前不断的蓄势,最后使冲突的爆发成为必然,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
《红楼梦》第三十三回写宝玉挨打就采用此法。贾雨村来访,贾政唤宝玉来会见贾雨村时,矛盾尚未展开,贾政也很平静。当宝玉因为金钏自尽,茫然不知所往,却与贾政撞了个满怀,贾政“见他惶悚,应对不似往日,原本无气的,这一来倒生了三分气”,矛盾开始产生;接着,忠顺王府来人找贾政索要戏子琪官,结果证实宝玉又确实与琪官有来往,贾政“此时气的目瞪口歪”,刚命宝玉“不许动”,自己起身送忠顺王府的来人,贾环又诬告宝玉强奸金钏儿,金钏儿因受辱而自杀,“话未说完,把个贾政气的面如金纸”父子矛盾激化到顶点,情节发展的高潮——宝玉挨打的必然结果随之到来。蓄势越满,矛盾冲突也越激烈。这种方法能使矛盾冲突富有层次感、立体感和剧烈感,从而给读者带来了强烈的审美愉悦。
(四)剥笋法
剥笋法适宜于隐秘情节的安排。作家往往先设下埋伏和悬念,然后逐渐展开,逐层披露,就像剥竹笋一样,故曰剥笋法。中国早期的侠义公案小说多采取此种写法。所谓“文先言杀人者之败露,下卷始叙其由,令读者骇其前而必绎其后”。 这里的“骇其前”即先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其后对故事情节的展开再作详细地叙述。这类故事往往是“话里有话”(这里所说“话”,是指说书人所讲的故事)。
如不肖生《侠义英雄传》中对大盗胡九的描写就是逐层剥笋:第一层,写彭纪洲到陕西城固县上任不久,两天内有五张状子告胡九劫掠,其中有两件是同一时间内发生,两处却相距百里,不知胡九是何人物;第二层,写彭纪洲访胡九,弄清胡九是代人受过;第三层,写胡九到县衙说明,捕快无法抓到盗贼,敷衍塞责,致使胡九洗手三十年,仍负恶名;第四层,写胡九办案、赴济南探监,显示胡九侠义之心与才能;第五层,写为县令办事,表现胡九侠义与绝技,博得彭纪洲的信任和尊重。
(五)波折法
波折法易于把一个情节写得曲折多变,富有情趣,耐人品味。因情节跌宕起伏,变化丰富,一波三折,深受读者喜爱。
例如《红楼梦》第十七回宝黛关于香袋的情节描写: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贾宝玉才情焕发得了彩头,所佩之物被贾政小厮尽行解去。矛盾由此展开,宝玉身边佩之物一件不存,黛玉以为自己送宝玉的荷包宝玉也送给了别人,矛盾乍起,此一折;黛玉生气回房,便铰宝玉嘱咐做的香袋,此二折;宝玉见黛玉生气,便赶来,却见香袋无故剪了,却也来气,此时宝玉忙从里面衣襟解下荷包,说明荷包不曾给人,黛玉自悔不语,此三折;宝玉把荷包掷给黛玉表示奉还,黛玉气得哭了起来,拿起荷包又铰,宝玉忙抢住赔礼,求黛玉再替他做个香袋,矛盾至此才算告一个段落。一个小小的香袋,只是故事发展中的道具,但道具的运用却显示了作家巧于安排情节、善于驾驭故事、故事中展现人物性格的高超写作才能。
(六)寒暑易节法
寒暑易节法是指情节安排的张弛有致和动静结合。故事发展中既惊涛骇浪,又有细雨和风,既符合艺术辩证法,又照顾到读者的阅读心理。美国学者浦安迪称这种安排情节的方法为“对偶美学”。当然对偶美学的内容相当丰富,它既包括作品风格的雅与俗的对立,优美爱情与低级猥亵的对立,也包括抒情境界和强烈行动的对立。寒暑易节法就是抒情境界和强烈行动的对立。 毛宗岗下在论及《三国演义》结构章法时,对这一问题多有发挥。我们不妨借用《三国演义》第四十八回“宴长江曹操赋诗,锁战船北军用武”为例来说明这一命题。
赤壁鏖兵的双方都在为战争做着准备,战事一触即发。作者忙里偷闲,荡开一笔,却写曹操江上宴饮赋诗。
天色向晚,东山月上,皎皎如同白日。长江一带,如横素练。…… 操见南屏山色如画,东视柴桑之境,西观夏口之江,南望樊山,北觑乌林,心中欢喜……
在这段优美的景色描写之后,作者描述了曹操临江赋诗、吟唱的经过。这种景色的工笔细描如果出现在抒情性作品中不足为奇,但它放置在两军对垒的前沿阵地,作者张弛的安排就显得匠心独运了。果然,当扬州刺史刘馥对诗歌提出异议时,节奏陡转。
馥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无枝可依”,此不吉之言也。操大怒曰:“汝安敢败吾兴!”手起一槊,刺死刘馥。众皆惊骇,遂罢宴。
由赋诗到杀人,这是作者刻意的安排,由文到武对偶手法的运用,使曹操性格的两面性非常鲜明,人物形象因此而丰满。这种描写手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甚为常见,鉴赏时我们既要注意它在整篇作品中的调和作用,更应当领会其推动情节发展的特殊地位。
(七)形散神聚法
形散神聚法的结构方法为散文所常用。“形散”指散文的表现手法、结构布局、语言形式的灵活多变和内容题材的丰富多彩,“神聚”指作品中看起来很散的内容有一个明确的主题。
例如曹靖华的《小米的回忆》,从时间来看,作品从作者的童年,写到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再到新的历史时期;从空间来看,有故乡卢氏的小河边,有白色恐怖的大海,有难民集中的重庆,有革命圣地延安;从人物来看,有作者、作者祖母、鲁迅、许广平、毛泽东、周恩来、董必武等;从叙述的事件来看,有农民种谷子,鲁迅爱吃小米,周恩来、董必武给重庆同志带小米等。这些内容都在“小米加步枪”的延安精神的主题统一之下,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里的“神”,犹如串珠的绳子,散乱的珠子看起来排列似乎毫无章法,实际上是作者的有意散置。这里的“散”,不能理解为“乱”。
(八)穿线连珠法
穿线连珠法和形散神凝法有相似之处。也是将丰富、琐碎、复杂的内容用一根线索穿连起来,使作品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穿线连珠法的主题是显在的,线索摆在明处,而形散神凝法则需要读者认真的体会才能理出线索。
如刘白羽的散文《灯火》以“我”的见闻为线索,王愿坚的小说《七根火柴》以“火柴”为线索,孔尚任的《桃花扇》以“诗扇”为线索,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宝黛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将作品穿连起来,尽管内容丰富,情节曲折,但散而不乱。
结构的艺术手法包括铺垫、伏笔、悬念、开门见山、承上启下、画龙点睛、详略、顺叙、倒叙、插叙、补叙、总分、并列、递进等1。此外,还有总分式结构、并列式结构、分论点结构、对照式结构、递进式结构等2。这些结构手法的运用可以使文章结构合理、条理清晰,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为什么不读经典的中心论点因为经典本身是纯粹的,它不打算讨好人,不千方百计诱惑你去读它。作家在写作时,只是要写出他对生活的所感所思和他自己的欢欣与疼痛。
他是写给自己看的,至多是写给他认为可以与之对话的人看的,并没有打算让大量的读者成为自己的粉丝,也没有其他的动机。
曹雪芹在“举家食粥”的窘境中写《红楼梦》,只是想写出“一把辛酸泪”,并没有想到把它做成畅销书,赚它个盆满钵满。
因此,经典不会时刻想着为你提供方便,不会挖空心思哄你逗你,不会因为你理解不了而降格以求。
以上这些特征,使那些渴望阅读之轻的读者对经典产生隔膜,使他们无缘分享出自人类杰出头脑的感受,智慧和发现
关于原则的分论点人们将那些极度追求原则的人叫作“偏执狂”和“强迫症”。那对一切事物疯子一般追求完美与原则的,是偏见。真正的原则,往往隐藏于陌生人不曾表现的一举一动中。
萧伯纳的在《卖花女》中刻画了一个语言学疯子。他追求一切标准的发音和完美的音色,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录着伦敦大街小巷各语种各发音。贫民窟的人用包含敬仰的眼视望着他,因为钱,因为权,却不知这一个“学识渊博”的语言学家背后是待人毫无底线的冷漠与刻薄。他将对语言的严谨用在了生活上,偏执到冷酷的性格,那“高极线”原则的追求无一不显着他疯子的本质。这是对生活的偏见,是活在内心一隅身处井底对外面恶意的揣测,这种原则,失去了理智。
对高处的人,人们往往用敬仰的尊敬的心理去看待他们的一切——那是一种近乎于盲目的崇拜,好比是中世纪神对欧洲人民的精神控制。若有一个人苏醒,便会发现《圣经》的原则早已成了对世界的偏见,那变态对人欲的控制,不是原则,是原则之上的偏执与占有欲。
后退一步再去看待偏见,扫去了愤世嫉俗的狰狞,留下的理智,便是原则。
朱光潜在《咬文嚼字》一文中对“是”与“这”两字区别的描述让人为之惊叹。从郭沫若的《屈原》写到曹雪芹的《红楼梦》,从生活中“你这个没骨气的人”嚣张的“你是个好小子”,一个个例子信手拈来,趣味之中便是原则的闪现。这一字一句的斟酌,看似偏执,却是对文学谨慎之风的诠释。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炼了字,方使文章不落入“套板反应”,也不会落人下乘。
这便是原则上,对文章一字一斟酌不是过于追求原则与成事完美无缺的偏执,不是关于对方案不符心意的偏见,这恰恰是对文学的与热爱。惟有运思,方做得出好文章。有时,那字里行间细致入微的探索与发现对于处人是偏见,于内细细一想,是对文学的尊重啊。
有本书叫作《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在对人心理的剖析中,显而易见的是“左手原则,右手偏见”。看似天才般的原则,若如鲁迅笔下〈〈二十四孝〉〉般愚顿,那么“孝”便会成为老人从封建陈旧的世界看待世事的偏见;看似疯子般的偏执,若退后去以平常之心面对世界,DNA将是克里克眼中优美的双螺旋,而不是满纸枯燥的数学公式。
当原则与偏见想遇,两者都是对世界独一无二的法,的差别,便是理智与偏执的对比。原则,是拥有理智的偏见,因而天才般的原则,被世界适应,走向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