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曹操那么阴险狡诈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帮他,投靠他
历史是历史,演义是演义,曹操阴险狡诈是三国演义的文学加工,真正历史上的曹操是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可以说是三国时期最杰出的政治人物。而且曹操还礼贤下士,求贤若渴,对人才极为重视和尊重,所以才有众多贤才投奔。当然任何人都有两面性,做为一个政治人物曹操肯定也有阴险狡诈的一面,这是玩政治必备的素质,但在这方面曹操绝不比刘备,孙权更无耻,也不是他的主要特质,单靠阴险狡诈是不可能招贤纳士的,更不可能统一北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这样的千古名句不是一个完全阴险狡诈的小人能写的出来的。
曹操是三国第一人,虽然长相一般,但是人格魅力爆棚,投靠他是因为他善于用人,大家都能在他哪里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职位。
曹操妻妾成群,却把卞夫人提拔为后
卞夫人出生倡优,可以说极其卑贱,比起普通的农妇尚且差了一大截,但是曹操仍然毫不犹豫地把他提拔为王后,理由是卞夫人母仪天下,是其他妾室的典范。
裴松之注有记载:
后性约俭,不尚华丽,无文绣珠玉,器皆黑漆。太祖常得名珰数具,命后自选一具,后取其中者,太祖问其故,对曰:"取其上者为贪,取其下者为伪,故取其中者。
曹操每次打胜仗,带来会很多战利品,供妃子们挑选。但是卞夫人不选最好的也不挑最差的,曹操问她,卞夫人回答说如果我选最好的,大家会说我贪婪,如果我挑最便宜的,大家又会说我假惺惺装简朴。曹操听了后,深以为然。
不得不说卞夫人的做事风格非常适合做王后。
曹操崇尚道德,但是不锱铢必较
崔琰、毛玠和荀彧等人道德高尚,是文武百官的典范,所以曹操非常敬重他们,给予他们非常高的地位。
然而同时,像郭嘉这样的大谋士,虽然经常犯一些违法乱纪的小错误,而且还喜欢占小便宜,但是曹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从来不喝止,更没有惩戒。反观袁绍,色厉内荏,多猜忌,张郃当初就是因此反水投降到曹操阵营。
曹操来者不拒,海纳百川
前面说的张郃,曾经是袁绍手下一员猛将,文武双全。张郃被迫加入到曹操阵营后,曹操大喜,亲自握住他的手,赞誉道:
昔子胥不早寐,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这是把张郃比作韩信了,这待遇真够可以了。而且原有的部队仍旧归属于张郃,让他跟着自己作战立功,丝毫没有怀疑。
再比如说张辽吧,也是类似的情况,最后重点说说原是刘表手下的文聘。
刘琮投降曹操后,文聘坚守岗位,没有跟去。后来曹操度过汉水,文聘才来拜见。曹操就问他,你怎么来得这么晚?文聘回答:
先日不能辅弼刘荆州以奉国家,荆州虽没,常愿据守川汉,保全土境,生不负于孤弱,死无愧于地下,而计不得已,以至于此。实怀悲惭,无颜早见耳。
文聘的意思是说,我的职责是守卫先主刘表交给我的领土,现在迫于形势,落到这步田地,既对不起先主留下的孤儿刘琮,也对不起先主的知遇之恩,我内心惭愧,没脸与您相见。
曹操听后,跟着文聘一起嚎啕大哭,夸赞文聘是个忠臣,命令他继续坚守荆州领土,并在随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封和重赏。
所以曹操的用人之能,远高于刘备和孙权等人,大家各得其所,各司其职,上下齐心,共创伟业。
其实曹操并没有那么阴险狡诈,三国演义和真实的历史差别还是很大的,古人智者也特别多,古人也都不是傻子,谁好谁坏也都有自己的看法,那么多人才都去投奔曹操,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曹操确实是一个可以投靠的明主,从袁绍手下的谋臣良将都背他而去的对比更显得曹操的英明。
1、知人善任,唯才所宜
唯才所宜是曹操的手下,荀彧和郭嘉这两个人对曹操的评价。知人善任的说曹操,知道那些人是人才,知道这些人擅长哪些方面,和知道把人放在什么位置上最合适。比如曹操手下的崔琰和毛玠,曹操知道这两个人是作风正派,清正廉明,就让崔琰和毛玠去管理曹操势力的选拔官员的责任。崔琰和毛玠也没有让曹操失望,选拔出来的人都是才德皆备的人才。还有曹操知道枣牴和任峻的性格是任劳任怨,就让枣牴和任峻二人去负责曹操的屯田制,而枣牴和任峻二人也没让曹操失望,让曹操的屯田制顺利的得到了贯彻和落实,从而让曹操获得了丰厚的粮食,有了很好的经济基础。这就是曹操的唯才所宜和知人善任。
2、退诚取信,用人不疑
曹操处于三国乱世,乱世的特色是人心浮动,人与人之间是缺乏信任和诚意的,曹操都说过“上下相疑之秋也”这句话。而且因为曹操的身份,用周瑜的话说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曹操是名义上为了复兴汉室,为此招纳贤才,心里当然是希望这些人能为他所用。曹操也因为中央政府,汉献帝的名义来招纳人才,而招纳的人才,曹操不知道这些人是为谁效力的,是为他曹操,还是天子汉献帝。更别说曹操势力,是由多方面组成的,有汉朝以前的官员,从别人那里投靠过来的,也有从别人那里劝降的,还有曹操自己带出来的,合在一起组成的曹操势力。
因此,信任和忠诚是在这个时候,对曹操是格外重要。曹操是对所有人都表现的是格外的宽容。包括曾经背叛他的人,他都很是宽容。让所有人都知道,我曹操这个人确确实实是为汉室诚心诚意的工作的,希望天下的人才都来我这里,为国家效力。我是非常诚恳的,哪怕是你们背叛我曹操,我也不在乎。曹操就是为了表达这种诚意,才这么做的,从而获得了忠诚。
曹操还有个过人之处,就是从来都不和部下争风头,争面子,抢功劳。一说功劳都是大家的,从来都没有曹操自己。给部下的奖励从来都不是虚的,不是那种名头,名号之类的,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名头之类的,都是附带的。正是这种原因,让人们感觉跟着曹操混,确实是跟对了。
人们对曹操的了解大多是通过《三国演义》,此书把刘备作为了正统,存在着明显的扬刘抑曹,属于文学而不是历史。历史中曹操集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于一身,是治世之能臣。他礼贤下士,知人善任,奖罚分明,心胸开阔。曹操抱负远大,胸怀天下,已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更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所以能得到有志之士的追随和爱戴。
历史上的曹操不是三国演义中的那样,三国演义为了拥刘而刻意贬低曹操,曹操集文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为一身,个人能力毋庸置疑,曹操在官渡之战中打败了最大的对手袁绍,从而统一了中国北方,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割据势力,当一个人强大时,自然而然的就有人赏识他,前来投靠他。而且曹操这个人礼贤下士,胸襟宽广,唯才是举,知人善用,有才之人都想去投靠他。
换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
生逢于乱世之中,如果曹操不阴险狡诈,而是心地善良和憨厚老实,那么曹操根本立不起来。
陈寿所著的《三国志》中说:“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罗贯中所著的《三国演义》是有意贬曹颂刘的。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讲道:“曹操这个人,客气的说叫奸雄,不客气的说叫奸贼。”
可见,不论是对曹操称作能臣,还是称作奸雄,也或者是奸贼,都表明了曹操确实有几分的阴险狡诈。
所以换言之:生逢于乱世之中,如果曹操不阴险狡诈,而是心地善良和憨厚老实,那么曹操根本立不起来。
但如果曹操只是阴险狡诈,老是克扣员工工资,估计人才早就跑光了。
曹操除了阴险狡诈之外,身体里迸发出更多的是他的雄才大略。
绝大多数人才是比较愿意投靠具有雄才大略的领导,而不愿跟随小肚鸡肠的领导。
因为雄才大略的领导能够成就一番伟业,而小肚鸡肠的领导成不了大事。
也因为追随雄才大略的领导,能够一展鸿图,实现心中抱负。
曹操不仅雄才大略,而且很会笼络人心,很会驾驭人才与使用人才,使得人才人尽其才,各自发挥作用。
曹操麾下的谋士有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程昱,武将有典韦、许褚、张辽、徐晃、夏侯惇、夏侯渊。
这些文臣武将为曹操逐鹿天下,建立不朽功绩。
其实刘备也阴险狡诈,但是刘备善于伪装,以仁义闻名天下,同样也有众多人才投奔他,文的有徐庶、诸葛亮、庞统、法正、李严,武的有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
曹操和刘备皆是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生逢乱世,为了取天下,有几分阴险狡诈是必不可少的,而文韬武略也是肯定要有的。
首先,我觉得这是个伪命题。
所谓的阴险狡诈,有很大程度上是民间艺人编造流传,《三国演义》在进一步加工而形成的印象,与历史上真实的曹操有很大的出入。
此外,作为政治家与军事家,我觉得阴险狡诈应该是一种出色的特性,在政治斗争与军事战斗中,这种特性非常实用且珍贵。作为同一时期的其他政治家军事家,或者降低一下标准,横向对比同一时期的其他名人。刘备曾投靠过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最后夺取了同为汉室宗亲的刘璋的益州,基本上他投靠的每一个人,都被刘备占去了不少的便宜,尤其是攻占四川,这应该也是阴险狡诈吧。孙权被称作有“勾践之忍”,偷袭荆州斩杀关羽,借储位之争,打击了一大批有实力的老臣,甚至逼死了丞相陆逊,这难道不是阴险狡诈么。可是刘备与孙权的评价很少会提到这四个字,而刘孙两人同样有很多人投靠,建立了三分天下的蜀汉与东吴,那么为什么要针对曹操提出这种问题呢?在我看来,这明明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
因为,阴险狡诈与雄才大略之间并不矛盾,与建功立业也并不矛盾。曹操的雄才大略,使得有能力的贤才们纷纷投奔他,在他的手下能够充分发挥才智与特长,借以实现自己建功立业的愿望。而像吕布、袁术、刘表、刘璋、张鲁这样的君主,自己本身或没有才华能力,或没有雄心壮志,甚至二者都没有,因此他们并不能让自己的手下充分展示能力,发挥特长,在三国的舞台上尽情的表演,所以他们手下的人才很少,即使有也大多被埋没。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曹操这个人唯才是举。只要有能力的人他就会重用,不太看重品性道德之类的东西,这使得很多寒门子弟,或品行不端但能力出众的人慕名投奔他而去。曹操前后曾下过三次《求贤令》,这一点也同样造成了其手下人才济济的局面。
附曹操《求贤令》其一: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求取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变得而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