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投靠了谁 一代名将哥舒翰是哪个朝代的人

目录导航:

  1. 高适投靠了谁
  2. 高适是哪里人?高适是哪里人
  3. 安史之乱潼关之战主帅
  4. 高适是哪个朝代
  5. 安史之乱双方将领名单
高适投靠了谁

哥舒翰,他是唐朝著名将领、军事家,当时担任河 西 节 度 使兼 陇 右 节 度使之职,掌管西 北 军 政 事务。公元 752年,在哥舒翰一 位 下 属 的推荐下,高适辞 去 了 原 本的 封 丘 县 县尉之职,决定前 往 西 北 投奔哥舒翰。

投靠了哥舒翰。

高适的祖籍在渤海蓨县(今景县),出生于官二代家庭,他的先祖高洪曾在东汉时期任渤海太守而举家迁居蓨县,此后六百年间,其家族一直人丁兴旺,出了大量王侯将相。而高洪的16世孙高洋还建立了北齐王朝,使蓨县高氏家族一跃成为北方的皇族。

哥舒翰是安西副都护哥舒道元的儿子,因战功升至右武卫员外将军,充陇右节度副使、知节度使事。他性格豪爽,仗义疏才,喜欢交往,爱读《汉书》、《左传》等史书,许多有才学的人投到他的帐下,使他的幕府人才济济。高适主动投奔哥舒翰。哥舒翰对高适的诗文、人品和才能很欣赏,上表奏请高适为左骁卫军曹,充幕府掌书记,并把高适视为心腹,常随左右。高适感激哥舒翰的知遇之恩,从此一心一意地在哥舒翰鞍前马后效力。

高适投靠太子李亨。

天宝十四年,安禄山的战火燃至长安城。深谙儒家之道的高适投奔唐玄宗,当他明白唐玄宗被架空了后,就立即投奔到太子李亨帐下。后来唐玄宗逃到四川,而太子李亨则在宁夏的灵武称帝,起兵讨伐安禄山。

高适是哪里人?高适是哪里人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1],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2]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3]

本名

高适

别名

高常侍

达夫

所处时代

唐朝

民族族群

汉族

高适为唐诗人。字达夫,德州蓨(今河北景县)人。少贫寒,潦倒 失意。后客游河西,为哥舒翰书记。历任淮南、西川节度使,终散骑常侍。封渤海县侯。熟悉军事生活。所作边塞诗,对当时的边地形势和士兵疾苦均有反映;《燕歌行》为其代表作。

沧州渤海人

高适是朝代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生于706年,字达夫,沧州渤海人,他的代表作有《塞上》、《九曲词>>

安史之乱潼关之战主帅

哥舒翰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而在安史之乱中决定大唐王朝命运的关键一战就是潼关之战。此战之前,安史叛军已经被截成三部,互相不能呼应,叛乱有被迅速平定之势。而此战过后,潼关失守,关中门户已开,唐玄宗仓皇逃往蜀地,首都长安沦陷,大唐盛世彻底一去不返。

镇守潼关的是名将哥舒翰,他手握二十万大军,又作用潼关天险,本应以逸待劳,抗拒安禄山的叛军。整体形势也对唐军极为有利,当时郭子仪和李光弼已经打得史思明大败,史思明狼狈逃回了范阳老巢。安禄山担心遭到前后夹击,准备放弃洛阳,也退军固守范阳。

高适是哪个朝代

高适,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代表作《高常侍集》。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唐朝时期大臣、边塞诗人,安东都护高侃之孙。

天宝八年(749年),进士及第,授封丘县尉。投靠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担任掌书记。拜左拾遗,转监察御史,辅佐哥舒翰把守潼关。天宝十五年(756年),护送唐玄宗进入成都,擢谏议大夫。出任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李璘叛乱。讨伐安史叛军,解救睢阳之围,历任太子詹事、彭蜀二州刺史、剑南东川节度使。广德二年(764年),入为刑部侍郎、左散骑常侍,册封渤海县侯。

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时年六十二岁,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忠。作为著名边塞诗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高适是唐朝时期的颇负盛名的诗人学者。他曾经担任过许多职务,例如刑部侍郎、散骑常侍等,他也最喜欢诗,他以诗为友,最出名的是他的边塞诗。

盛唐地位的保持自然离不开战争,高适写的边塞诗也体现出了高适是哪个朝代的问题的答案。高适最具代表的边塞诗《燕歌行》、《蓟门行五首》等广受赞颂。

安史之乱双方将领名单

1、唐朝将领:高仙芝、封常青、哥舒翰、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颜真卿等。

2、安禄山叛军将领:史思明、安太清、李归仁、安守忠、孙孝哲、蔡希德、高邈、李钦凑、崔乾祐、尹子奇、何千年、田承嗣、张忠志、薛嵩、张孝忠、张忠志等人。

安史之乱的唐朝大将一个是李光弼,另一个是郭子仪。叛将是安禄山和史思明。安史之乱的平定:史思明杀安庆绪,还范阳,称大燕皇帝。九月,攻占洛阳,与唐军相持年余。上元二年二月,李光弼攻洛阳失败。三月,史思明为其子史朝义所杀,叛军内部离心,屡为唐军所败。

宝应元年十月,唐借回纥兵收复洛阳,史朝义穷迫自杀,安史之乱至此始告平定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叛军参与将领

安禄山:其先祖是西域粟特贵族,因功受唐王朝赏封赐姓“安“。

安庆绪:安禄山次子。

史思明:其貌不扬,懂六蕃语,与安禄山为同乡。

史朝义:史思明长子。

唐军参与将领

高仙芝、封常清、哥舒翰、陈玄礼、郭子仪、李光弼、仆固怀恩、颜真卿、许远、张巡、颜杲卿、鲁炅、张介然。

郭子仪和李光弼。

1、郭子仪

郭子仪(697年-781年),华州郑县(今陕西渭南华州区)人,唐代名将、政治家、军事家。

安史之乱爆发后,郭子仪任朔方节度使,率军勤王,收复河北、河东,拜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2、李光弼

李光弼(708年-764年8月15日),营州柳城(今辽宁省朝阳)人,契丹族。唐朝中期名将,左羽林大将军李楷洛第四子。

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 ,初任左卫亲府左郎将,袭封蓟郡公。天宝十五载(756年),经郭子仪推荐而任为河东节度副使,参与平定安史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