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城下之盟的意思 成语城下之盟说的是哪些历史人物

目录导航:

  1. 成语城下之盟的意思
  2. 城下之盟故事概括
  3. 城下之盟的意思
  4. 城下之盟的典故和意思
  5. 安之若素、不足为训、脱颖而出、城下之盟分别是什么意思
成语城下之盟的意思

城下之盟

chéngxiàzhīméng

[释义]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语出]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正音] 盟;不能读作“mínɡ”。

[辨形] 盟;不能写作“蒙”。

[近义] 身不由己 不由自主

[反义] 自食其力 自强自力

[用法] 多用于政治军事方面;有时省作“城下盟”。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城下之盟故事概括

楚国进攻绞国,军队驻扎在南门。莫敖屈瑕说:“绞国地小而人轻浮,轻浮就缺少主意。请对砍柴的人不设保卫,用这引诱他们。”

楚王听从了屈瑕的意见。绞军俘获了三十个砍柴人。第二天,绞军争着出城,把楚国的砍柴人赶到山里。楚军坐等在北门,同时在山下设伏兵,大败绞军,强迫绞国订立城下之盟而回国。

绞国是春秋时代的一个小国,在今湖北郧县西北。当时强大的楚国就是它的近邻。据《左传·桓公十二年》载,有一次,楚国侵略绞国,集中兵力攻打绞国国都的南门。绞国人坚决保卫,严守不出。楚军一时倒也攻它不下。“莫敖”(楚国官名)屈瑕说:“绞国人轻率,缺乏计谋,我们可以采取诱骗的办法引诱他们出城。让我们的伙夫去打柴,故意不派士兵保护,他们见了一定会出来抓的。”带兵的将领,依计而行。绞国人果然出来,一下就抓去了30个楚国人。第二天,绞国人更加大胆,争着从北门纷纷出城,追到山里去抓打柴的楚国人。楚军预先在山里设下埋伏,这时就一面堵住北门,一面伏兵齐起,把绞国打得大败。于是强迫绞国订立了“城下之盟”。“城下之盟”,指战败国在敌人兵临城下(或大军压境)的严重威胁下被迫订立的屈辱性条约。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楚国攻打宋国(在今河南商丘县)的故事中,也有“城下之盟”这样的话。那时,宋国国都被楚军重重包围。城里的宋国人,既没有吃的粮,也没有烧的柴了,很是恐慌。于是派华元趁黑夜悄悄潜入楚军主将子反的营帐,用非常强硬的口气,对子反说:“我们的国君叫我明白告诉你:我们已经到了粮空柴尽的地步了。但是,你们如果以为趁此可以逼迫我们订立‘城下之盟’,把我们置于死地,那是绝对办不到的!……”子反见华元这么厉害,当即答应撤军,平等谈判,友好结盟。

城下之盟的意思

城下之盟(拼音:chéng xià zhī méng)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春秋·左丘明《左传·桓公十二年》。

城下之盟指在敌军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辱性盟约。

在句中一般作主语、宾语。

城下之盟的典故和意思

城下之盟 chéngxiàzhīméng [释义] 盟:盟约;和约。因强敌兵临城下而被迫签订的屈辱性和约。 [语出] 《左传·桓公十二年》:“楚伐绞……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 [正音] 盟;不能读作“mínɡ”。 [辨形] 盟;不能写作“蒙”。 [近义] 身不由己 不由自主 [反义] 自食其力 自强自力 [用法] 多用于政治军事方面;有时省作“城下盟”。一般作主语、宾语。 [结构] 偏正式。

安之若素、不足为训、脱颖而出、城下之盟分别是什么意思

安之若素,成语。指安然相处,和往常一样,不觉得有什么不合适。出自《清·陈确集》:“苟吾心之天定,则贫贱患难,疾病死丧,皆安之若素矣。”不足为训、 不足:不值得;训:法则,教导,规范。总的意思是:不值得作为效仿的准则。出自明·胡应麟《诗薮》:“君诗如风螭巨鲸,步骤虽奇,不足为训。”脱颖而出 颖:尖子。锥尖透过布囊显露出来。比喻本领全部显露出来。也指工作时,通过努力超人一等。 【出自】:《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使遂早得处囊中,乃脱颖而出,非特其末见而已。” 城下之盟 解 释 指在敌方兵临城下时被迫签订的屈服的合约。 出 处 《左传·桓公十二年》:“大败之,为城下之盟而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