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导航:
- 万历三大名将
- 明末四大名将
- 卢氏的起源
万历时期的名将主要有李如松、麻贵、刘綎。
1.李如松,辽宁人,名将李成梁的长子,是戚继光之后的明朝第一名将。指挥并参与了宁夏之役和第一次朝鲜之役,都取得重大胜利,史称他的作战风格为“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计有枭狐之谋”。后与蒙古作战,亲领三千铁骑去捣对方老巢被数万大军埋伏,壮烈殉国,死因有争议。他死前,后金的努尔哈赤躲在东北的原始森林当“野人”。
2.麻贵,山西人,也是出身将门,大同参将麻禄之子。和李如松一样都是独当一面的名将,人称“东李西麻”。参与了宁夏之役和第一、第二次朝鲜之役,多有斩获。抗倭援朝之后,从大同调往辽东,当时李如松已死,他是去接替李如松的工作。
3.刘綎,江西南昌人,将门之后,晚明第一猛将。他父亲刘显当过大将军都督,和戚继光、俞大猷一过倭寇,自己本人是武状元,武力值很高。早年抗击过缅甸入侵云南,参与第一、第二次抗倭援朝战争和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后转战青海等地作战,立下很多战功,功劳最大。努尔哈赤在东北坐大时,万历帝把当时最能打的刘綎调往北方,因杨镐(废物兼猪队友)的胡乱指挥,刘綎进入后金的埋伏圈,全军覆没。刘綎虽出身武状元,当时更盛赞他武文双全,作战智计百出,即使是后来全军覆没,他的军队也是萨尔浒惨败中表现最好的。
在万历时代,南方的倭乱暂时平定,北方的蒙古部落的袭扰成为主要威胁。在北方镇守的是两员名将,一个是镇守蓟州的,大家都熟悉的戚继光。另一个是镇守辽东的李成梁。
这两位万历的名将保卫了明朝北方的边疆。后来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接替他父亲继续镇守辽东。也成为一时名将。
李如松参加了三大征中的两个,也就是宁夏战役和援朝战役。都取得了胜利。在朝鲜,他率领的军队强攻平壤,一举将日军击退到南方。在碧蹄馆之战,以少胜多,力挫日军。稳定了朝鲜的战局,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还有一员猛将名为刘綎,号刘大刀,也是参加了播州之战和援朝战争的老将,可惜战死在萨尔浒战场上。
是孙承宗、卢象升、孙传庭。孙承宗(1563~1638),男,汉族,万历年间著名大将、军事家。卢象升(1600~1639),男,汉族,万历年间著名大将,官至兵部尚书,手里有著名的“天雄军”孙传庭(1593~1643),万历年间著名大将,官至兵部侍郎、兵部尚书,曾带兵镇压高迎祥、李自成起义,等等。
戚继光,抗倭名将,所领部署称为戚家军。也是中国历史上少数以姓氏命名军队的将领之一。
李如松,号称戚继光之后明朝第一名将,参与指挥了宁夏战役和第一次朝鲜战役,均取得了胜利。
麻贵,和李如松齐名的明将,号称东李西麻。参加了宁夏战役和第一次,第二次朝鲜战役,多有斩获。
明末四大名将1.袁崇焕:大明王朝的最后顶梁柱,可惜最后被魏忠贤等小人陷害,凌迟处死。
2.孙承宗:明末军事战略家、爱国者。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
3.孙传庭;明末名将。此人评价相当高。(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为捍卫明帝国的荣誉做最后的一番努力,肝脑涂地,在所不惜。
4.卢象升:明末第一悍将,民族英雄。从小就志存高远,不仅读书勤奋,而且还学习兵书习练武术。所以,此人文武全才。
一、孙承宗: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明末著名军事家、关宁防线建设者、统帅级人物,官至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我把他排第一,估计懂历史的人都不会反对。东林党人。具有战略级眼光,具备超强的军事能力和战略眼光,在他的执政生涯里,满清始终不敢觊觎明朝一步。可惜后叶向高失势后,没了后台的他备受朝廷奸人的讨伐,不甘重负离开朝廷,假设他能继续执掌明朝军队,满清还得靠边站。
二、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因镇压国内反民不断升迁最后官至兵部尚书。手里有著名的明末三大军队之一的天雄军。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崇祯十二年(1639年),卢象升率部在巨鹿贾庄被清军包围,高起潜拥兵不救,终因炮尽矢绝,战死疆场。追赠太子太师、兵部尚书,南明福王时追谥“忠烈”,清朝追谥“忠肃”。虽然忠心耿耿但是也无法改变混乱体制下,斗争、人心的离间。
三、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后面官至兵部尚书,带兵镇压李自成、高迎祥等,可惜人员没有准备好,弹药不充足,又有传染病肆虐,崇祯对孙传庭既给予期望又害怕,加之奸臣当道,连发多道命令令孙出城剿匪,最后功亏一篑。有人说传庭死,明朝亡,个人感觉拯救大明的任务放他身上难为他了,责任太大撑不起。
四、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明末第一强军关宁铁骑的创建者,保卫辽东阻止满清的第二号人物。可惜成也关宁铁骑,败也关宁铁骑,关宁铁骑只听袁崇焕一个人的,皇帝都指挥不动,让崇祯感到非常的害怕,最终以通敌罪处死。假使能好好利用袁崇焕镇守辽东,对他的权力也加以制约,而不是使用偏激的方式处理,或许满清想入关那是不可能。
一、李定国(1621年—1662年),字宁宇,南明永历政权抗清名将,民族英雄,
二、郑成功(1624.08.26-1662.06.23),本名森,字明俨、大木。 福建泉州南安人。汉族,明末清初军事家,抗清名将,民族
三、张煌言(1620年7月8日—1664年10月25日),字玄著,号苍水,浙江鄞县(今宁波市鄞州区)人,汉族,南明儒将、诗人,民族英雄。
四、阎应元 ,字皕亨,汉族,直隶通州人(今北京通州),明末抗清名将,民族英雄,江阴抗清三公之一。
一、孙承宗:孙承宗(1563年—1638年),字稚绳,号恺阳。明末著名军事家、关宁防线建设者、统帅级人物,官至兵部尚书、辽东督师、东阁大学士等
二、卢象升:(1600年—1639年),字建斗,又字斗瞻、介瞻,号九台。因镇压国内反民不断升迁最后官至兵部尚书。手里有著名的明末三大军队之一的天雄军。力主抗清,守卫京师,连战皆捷,反被太监高起潜陷害,免去尚书职务,以侍郎视事。
三、孙传庭:(1593年—1643年),字伯雅,又字白谷,代州镇武卫(今山西代县)人。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进士。崇祯十五年(1642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
四、袁崇焕:(1584年—1630年),字元素,生于广东东莞石碣,祖籍广西梧州,明朝末年蓟辽督师。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中进士,后通过自荐的方式在辽东边关任职,得到孙承宗的器重镇守宁远。在抗击清军(后金)的战争中先后取得宁远大捷、宁锦大捷。明末第一强军关宁铁骑的创建者。
袁崇焕,孙传庭,孙承宗,卢象升,明朝最后的岁月,这四个人要是得到朝廷的支持与信任,估计明朝不会亡,阻击后金不进山海关,是有可能的,收复辽东也不再话下。可惜历史不能重来,这4个人二个战死,一个自杀,一个凌迟,下场都不是太好,可惜了!唉
卢氏的起源1、出自姜姓,为炎帝神农氏之后裔,齐太公后裔孙高?荻?来,以邑为姓。据《元和姓纂》所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之孙高?荩ㄈ顺??莨?),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西周时炎帝后裔姜尚,字子牙,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春秋时代,齐太公的后裔高?菔巢捎诼?,“因邑为姓”,故其后裔姓卢也。此居卢姓主要来源之首位。
2、出自复姓改单姓为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代,齐桓公之后,有一支取卢蒲氏,后来改成姓卢;又据《魏书?氏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卢氏为卢姓。是为河南洛阳卢姓。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
3、出自他姓赐卢氏。据《隋书?卢太翼传》所载,隋炀帝赐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姓卢,很有才华,备受隋炀帝看重,受赐姓“卢”,子孙也就随之归于卢姓。此支是为河间郡(治今河北献县东南)卢姓。5、出自他姓改卢姓。如祖籍河北省范阳(后望于河南省光山)的雷姓人氏在北周之初改为卢姓;唐代有三原(后望于陕西省三原)的闾姓,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5、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得姓始祖高?荩??莨?)。?莨?是吕尚的十一世裔孙,任齐国正卿,因屡建丰功,故受封于卢(卢以故城卢邑为中心。卢邑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县偏西南),其子孙遂以卢为姓。?莨?“厚德载物”的品德普遍获得人们的赞许,为史家所称颂。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孙无知勾结边将管至父和连称,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此行为引起齐国臣民的不满,便求助于国舅高?荩?高?萁邮芰巳撼嫉囊?求,邀请管、连二人来家赴宴,二人于席间被预伏甲兵斩杀,然后高?萦?立姜小白回来继位,就是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齐桓公。齐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为了表彰?莨?在内政外交两方面对齐国做出的卓越贡献,把卢邑(故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县)封给?莨?,其子孙以邑为姓。?莨?便成为卢姓的得姓始祖。
[卢氏属地] 范阳郡,今河北涿县。 [卢氏来历] 源出于姜姓,《元和姓纂》记载,春秋时齐文公之子名高,高之孙傒任齐国上卿,因辅助齐桓公登上王位有功而被封于卢(今山东长清县西南),其后世子孙便以封邑名为姓,称为卢氏。后来田氏伐齐,卢氏便散居北方一带。秦代时有博士卢敖在范阳涿郡(今河北涿县)定居下来,后来被称为范阳卢氏。它与博陵崔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赵郡李氏并称海内五大望族,势力历久不衰。 [卢氏名望] 卢姓是当今中国第四十二大姓,人口众多,历史上的卢姓名人也是代代不绝,令人目不暇接。 西汉初有燕王卢绾;东汉有名臣卢植、代王卢芳;唐代有卢氏宰相八人,还有诗人卢照邻、卢纶、卢仝;宋代有龙图阁学士卢秉;明代有将领卢镗、卢象升;清代有军机大臣卢荫溥;当代则有科学家卢嘉锡等人。
1、出自姜姓,为炎帝(传说中上古姜姓部族首领。因居于姜水流域而得氏。由姜姓发展出来的四支胞族--四岳,他们与姬姓周族结成联盟,最后终于打败了商纣王,灭了商朝)神农氏之后裔。西周时,有炎帝的后裔姜姓,字子牙的,因辅佐周武王兴周灭商有功,被周公(周武王之弟)封于齐,有太公之称,俗称姜太公,名尚。2、出自复姓改单姓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以"卢蒲"为姓的一支,出自姜姓,是传自"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那位齐桓公,到后来,纷纷改了单字的卢氏。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有代北(今内蒙古中部和山西北端)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芦氏改为汉字单姓卢氏。3、出自他姓赐卢氏。隋炀帝时,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善天文,赐姓卢氏。4、出自他姓改卢姓。如范阳有雷氏,以卢氏为著,又以雷、卢音相近,所以在后周初改姓卢氏。还有,唐时,三原(今属陕西)有闾氏,讹为卢氏。5、古代我国北方少数民族鲜卑族拓跋部有姓“莫芦”的,后来改为姓“芦”,再后来则去掉草字头,归于卢姓。又有少数民族姓“吐伏卢”、“豆卢”或“奚什卢”的,也改为姓卢。6、春秋时代的庐子国,有人以“庐”为姓,后则改为卢。得姓始祖高傒(傒公)。傒公是吕尚的十一世裔孙,任齐国正卿,因屡建丰功,故受封于卢(卢以故城卢邑为中心。卢邑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县偏西南),其子孙遂以卢为姓。傒公“厚德载物”的品德普遍获得人们的赞许,为史家所称颂。春秋时期,齐国的公孙无知勾结边将管至父和连称,杀了齐襄公自立为君。此行为引起齐国臣民的不满,便求助于国舅高傒,高傒接受了群臣的要求,邀请管、连二人来家赴宴,二人于席间被预伏甲兵斩杀,然后高傒迎立姜小白回来继位,就是后来成为春秋霸主的齐桓公。齐桓公在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为了表彰傒公在内政外交两方面对齐国做出的卓越贡献,把卢邑(故址在今山东省长清县)封给傒公,其子孙以邑为姓。傒公便成为卢姓的得姓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