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什么时期开始儒家疯狂的贬低管仲 关于孔子对管仲行为的论述

目录导航:

  1. 从什么时期开始儒家疯狂的贬低管仲
  2. 孔子对管仲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3.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4.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表明称霸的根本条件为
从什么时期开始儒家疯狂的贬低管仲

孔子说管仲“如其仁”,主要是说管仲辅佐齐桓公匡扶周王室.否定管仲,主要是说管仲器量狭小,贪鄙(僭越礼).评价的话主要在《论语》中.

从西汉时期开始儒家疯狂的贬低管仲。

《史记》中的《管晏列传》里有句话说:“管仲,世所谓贤臣,然孔子小之”。翻译成白话文,即为“管仲是世人所说的贤臣,然而孔子瞧不起他”。那么孔子为何会瞧不起管仲呢?

按理,管仲也算是一位不错的人物,他后来还做到了齐国的宰相。他主持政务,使当时的齐国国富兵强;处理政事,善于化险为夷,反败为胜,为齐国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促使齐桓公能够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霸主。应当说,这样有才能的一个人,赞赏还来不及呢。可孔子却瞧不起他,这未免有点说不过去。其实不难理解。

孔子是儒家的创始人。儒家思想有一个重要的特点,那就是“主张王道”。何谓“王道”?“王道”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常与“霸道”相对称:无偏无党,王道荡荡。

虽然说管仲功绩显赫,并促使齐国由弱变强,然而他的做法却并不符合“王道”思想,因为在他的努力下,齐桓公最终当上了霸主。所以司马迁在《史记》中写道:“岂以周道衰微,桓公既贤,而不勉之至王,乃称霸哉?语日:将顺其美,匡救其恶,故上下能相亲也。岂非管仲之谓乎?”

因此,孔子瞧不起管仲与他的才能无关,而是因为他没有勉励自己的君主实行王道。

孔子对管仲作出了怎样的评价

《论语》中,孔子曾这样评价管促仲,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国之好,有反坫(diàn),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

孔子说:“管仲这个人的器量真小啊!”有人问:“管仲节俭吗?”孔子说:“管仲有三处收取租税的家院,专职管员很多都不兼任,怎么能称得上节俭呢?”那人又问:“那么管仲懂得礼制吗?”孔子回答说:“国君在家里树起照壁,管仲也在家里树起照壁;国君在外交国宴上设有安放酒盅的设备,管仲也有。说管仲懂礼制,那还有谁不懂呢?”

管仲,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在齐国率先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和经济改革,使齐国走上富国强兵之路,最终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霸主。管仲在历史上的地位很高,孔子对也管仲也十分佩服,曾说如果没有管仲辅助齐桓公称霸这段历史,我们会一直生活在野蛮时代。应该说,孔子对管仲的评价肯定远远大于否定。但是他认为,评价一个人,尤其是历史人物,要全面、客观、公正,管仲虽然在政治上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在个人私德上还是有点小问题,管仲不“俭”,不“知礼”,与他的历史功绩相比,这些小问题虽然微不足道,但功是功,过是过,要尊重这一历史事实,有问题也不能回避。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什么

孔子对管仲的评价分别是肯定其贡献方面和否定其道德方面两个方面。管仲为齐桓公的相,九匡诸候,使齐桓公成为一代霸主,打败周边少数民族的进犯,保护中原文明,所以孔子才有“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的感叹。

而管仲帮助齐桓公争霸,在孔子眼里是礼崩乐坏的体现。在道德上有缺失的。

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表明称霸的根本条件为

孔子认为管仲的行为属于对其主的不忠,但孔子这里却认为管仲帮助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而不依靠武力,是依靠仁德的力量,值得称赞。

出处:春秋·孔子《论语》

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白话释义:

子路说:“齐桓公杀了公子纠,召忽为公子纠而死,管仲却不死。”接着问道:“这算不上仁吧?”孔子说:“齐桓公多次会合天下诸侯,却不用兵车武力,这都是管仲出的力啊。有如他的仁啊!有如他的仁啊!”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孔子是《论语》描述的中心,“夫子风采,溢于格言”(《文心雕龙·征圣》);书中不仅有关于他的仪态举止的静态描写,而且有关于他的个性气质的传神刻画。此外,围绕孔子这一中心,《论语》还成功地刻画了一些孔门弟子的形象。如子路的率直鲁莽,颜回的温雅贤良,子贡的聪颖善辩,曾皙的潇洒脱俗等等,都称得上个性鲜明,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论语》多为语录,但都辞约义富,有些语句、篇章形象生动。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不仅篇幅较长,而且注重记述,算得上一篇结构完整的记叙文,人物形象鲜明,思想倾向通过人物表情、动作、对话自然地显露出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