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被后世敬仰有哪些原因

诸葛亮被后世敬仰有哪些原因是最新上映的热门电视剧中重要剧情桥段,这部剧在吸引了大批观众的关注同时也在剧情和演员表现方面取得了相当成功,堪称一部成功的佳作。诸葛亮被后世敬仰有哪些原因是最近非常关注的一个话题,就这个话题今天我们就来聊聊。

诸葛亮被后世敬仰有哪些原因

诸葛亮的伟大才能、治理智慧和年少立志成为伟大人物的决心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以法治国家,平息南方内乱,并多次北伐中原,使曹魏备感恐惧。诸葛亮在生前一直保持廉洁的政治风格。他心怀淡泊,自身作为榜样,努力改变东汉以来官员们追求享乐和奢华的腐败风气。他的生活十分简朴,从他最后一次北伐之前给继任者刘禅上表时公布的财产清单(包括800棵桑树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多么勤俭自持的权臣和名相,以此来规范社会风气。为了反对东汉以来盛行的奢华丧葬风气,诸葛亮在去世后遗嘱安葬自己的地方选择在前线的定军山下。他不需要运回成都举行国葬,以免造成铺张浪费。他还明确指示,安葬仪式简洁,按照山体建墓,只需能容纳棺材即可,入殓时穿普通衣物,不需要随葬器物。作为权倾朝野的一代名相,能够在生命的最后阶段拥有如此宽容和淡泊的心态,实在令人钦佩。

为了反对东汉以来的厚葬风气,诸葛亮遗命将自己安葬在前线的定军山下。不必运会成都、举行国葬,以免铺张浪费。他还明确指示,殡仪从简,依山造墓,能容下棺材即可,入殓时穿平常衣物,不必随葬器物。作为权倾朝野的一代名相,能有如此心胸,在人生的最后阶段,实在令人钦佩。

诸葛亮学识渊博,并有独立思考的习惯。在《诫子书》中,诸葛亮明白表示自己的治学和修心的想法:“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他强调修心在于寡欲,多学才能成才,要立有远大志向,不断要求自己,治学和修心才能真正成功,这也是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基本精神。

诸葛亮病逝后,消息传入蜀中,曾因骄奢无度,被诸葛亮奏请刘禅废为庶民的前长水校尉廖立,正迁徙流放于汶山,听到噩耗,大为哀痛地表示:“诸葛丞相死,我一辈子都要老死在这儿了! ”

因为伪造军情被废为庶民的前尚书令李严(当时改名为李平),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更伤心得发病而死。李严被流放后,经常对友人表示,相信有一天诸葛亮一定会原谅他而再度重用他。

现代人一提到诸葛亮就会想到八个字: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唐太宗李世民评价诸葛亮为“忠顺勤劳”。康熙皇帝曾直接表示: “诸葛亮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 ”这些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都对诸葛亮高度评价。周恩来总理评价诸葛亮为:封建地主阶级的优秀政治家。

这也表明,诸葛亮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裴松之在注解《三国志》时,认为诸葛亮拥有大权,却不失节制,决不跋扈欺上、代替皇帝行事,因此很少人会怀疑他有篡位自立的野心。在当时的蜀汉的那种好摆龙门阵、好拉关系的社会环境里,实在不是简单的事。

以上就是有关诸葛亮被后世敬仰有哪些原因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论剑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