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伍子胥不忠不孝?为什么这么说的相关内容。
伍子胥不忠不孝?为什么这么说
伍子胥是春秋后期吴国的大夫,他的一生经历颇具传奇色彩。在伍子胥的帮助下,吴国一度成为了一方霸主。然而,后来有人在评价伍子胥的时候,却说他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那么,伍子胥为什么会被如此评价呢?实际上,的确有一些不义之事是伍子胥所为,但这也都是有原因的。下面让我们来简单了解一下伍子胥的生平故事和为人。
伍子胥原本是楚国人,他的父亲曾是楚国太子建的老师,虽然没有实权,但因为位高让人仰慕。伍子胥和他的哥哥伍尚都在军队中任职,由于足智多谋,并且在战斗中表现出色,因此多次立下了战功。年纪轻轻就已经担任了高职。伍家在楚国是备受羡慕的重要家族。
然而命运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伍子胥的父亲太子突然受到了诬陷,不得不逃亡他乡,而伍父也被牵连入狱。这令伍家瞬间从权贵家族变成了流亡之家。伍子胥对这样的变故感到十分愤怒和失望,这也成为了他日后报仇雪恨的动力。
伍子胥离开了楚国,前往吴国投靠王僚。他用自己的才华和智谋赢得了王僚的赏识,并被任命为吴国的大夫。伍子胥为吴国出谋划策,使得吴国逐渐强大起来。他帮助吴国打败了列国,使之成为当时的霸主。然而,尽管伍子胥为吴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的举动却引起了贵族阶层的不满和嫉妒。
伍子胥为了达到报仇的目的,采取了一些不仁不义的手段。他煽动吴王伐楚,希望能够夺回自己家族被诬陷的公正。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伍子胥不惜使用阴谋和暗杀,给无辜的百姓带来了伤害。他也曾经背叛过吴王,试图谋取自己的私利。这些行为加深了人们对伍子胥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之人的印象。
尽管伍子胥确实做过一些不义之事,但我们也不能忽略他的苦难和悲剧。他是一个被冤屈的人,他曾经失去了家族的荣誉和地位,他也曾经被流放和辱骂。他的所作所为或许是出于对家族和个人的复仇心理,但也是因为他曾经受过的伤害和不公正对待。
楚帝便以伍父为饵想诱杀二子,因担心伍子胥不会就范,就对他父亲说:“你若将二个儿子招来可免除一死,否则性命不保。”
告诉楚帝大儿比较仁厚,闻父言定会前来,而小儿子性格刚烈,料定前来会遭遇不测,是绝对不会听父言而来自投罗网。
楚王不信仍然派人前去召见,使者对他两人说:“如果你们去都城,你父亲就能活命,不然定斩不饶。”大儿伍尚闻言二话不说就答应,被伍子胥拦住:“楚王召我兄弟绝非是让父亲活命,而是怕我们逃脱成为祸患,他这是要斩草除根。不如投奔他国,可借他国之力来雪耻。”
可哥哥是个孝子,认为即使不能救父命,可父亲有言到此也绝不能违了父命。借他国之力报父仇岂有这么容易,倘若不行的话岂不被天下人耻笑?
他认为弟弟这是怕死而且是不孝,说道;“你可以逃走,我情愿安心赴死。”话中满是鄙夷。见哥哥甘愿束手就擒,伍子胥也无话可说自顾脱身,结果父亲和哥哥被楚王所杀,而伍子胥先是投奔了宋国。可人家根本看不上,见无前途可言,又去投了郑国,由于锋芒毕露差点被杀,最后才来到了吴国落下脚跟。
这段历史一直是伍子胥的污点,皆被世人看不起而不齿,楚王杀了父兄其对错暂且不论,你弃亲而逃就是不孝。不过,这也确实难为了伍子胥,此等恶境之下除了逃跑还有何路可走呢?有人说隐姓埋名等待时机是上策,一旦出了国就立马起了质变,这叛国之罪自古就遭千夫所指。
任何朝代大凡正人君子谁不明白:国仇大于家仇。自己有国家却去投奔他国,有道是子不嫌母丑,狗不嫌家穷,你伍子胥是个聪明人,即使有一万个理由让你出逃国外,也该是隐姓埋名等待还你清白的那一天。而非是千方百计、处心积虑地纵容他国前来攻打自己的祖国,这就是汉奸,就算是为了家仇也不至于让一个国家跟着遭殃吧?这就是他不忠的由来。以至后来伍子胥被吴国处死,楚国人都拍手称快,认为他这是罪有应得、死有余辜。
话说吃尽苦头的伍子胥来到吴国,和当时还是大将军的公子光攀上了关系,成了没有磕头的把兄弟,通其引荐认识了吴王僚。几次三番地忽悠僚去攻打楚国,明面上是忠于吴国,帮其消除安全隐患及开疆辟土,实质上是在借刀杀人,借吴国之力来泄私愤。人家僚也不是弱/智帝,根本就没上这个当,见自己的期望未能达到,又使起了下三滥手段。
那就是挑动吴国政变,因为这个吴王僚的帝位来得有些瑕疵,是其父亲私欲的作祟。这事要牵扯到僚的爷爷吴国第19代帝寿梦身上,寿梦为帝时别出心裁地交代:帝位由四个儿子轮流做。
公子光的父亲是老大,僚的父亲是老三,老三临死的辰光便按照父亲的交代要传位于老四季礼,而老四死活不受,对皇位毫无兴趣,而寿梦又没交代相关后续事宜。如果按照轮流做的原则,本该将皇位再返回老大家才是,这老三则打了个擦边球,硬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僚。
公子光对此一直心存不满,认为皇位应该是自己的,伍子胥便利用这个矛盾开始生事。几次扇子一摇,公子光便愤怒胆边生,见火已起,又生怕烧到自己,伍子胥赶忙将杀手专诸介绍给他,自己却溜之大吉跑到乡下做起了躬耕坐等渔利。
将所有风险都避得一甘而尽,赤裸裸的小人一个,这样看来伍子胥是不是够阴险狡诈?夺位大戏按伍子胥的剧本精彩开演,最终公子光杀了堂弟僚夺回帝位,伍子胥自然以首功而得到重用。
上位第二年,在伍子胥的蛊惑之下吴国同楚国开始了拉锯式的战争长达数年,拜伍子胥所赐楚国吃了不少亏,惨到连都城都被吴军占领。
占领楚都后,发生的一幕着实让人生惊,伍子胥竟然将已故楚平王的坟墓给掘开,并拖出尸体进行所谓的鞭尸泄仇。其形象和人设彻底崩塌,你伍子胥好歹也曾是楚国的人臣,领兵入犯祖国已属不该,再如此侮辱死人,岂不是违背人伦天理至极是为不仁。
后来,吴王公子光在征战越国时负伤而亡,临终前托伍子胥辅助少主夫差,并授他相国公之位,达到了人生巅峰。而伍子胥居功自傲十分嚣张张狂,仗着自己曾经为夫差立为太子时出过力,更希望自己在新吴王面前也要一言九鼎,没想到夫差对其相当反感。当吴国打败越国且俘虏了越王勾践,伍子胥要吴王杀了勾践,而夫差偏反而为之,则是幽禁了事,在这件事上夫差没听他的话才带来了亡国之憾,也算是吃了脾气亏。
伍子胥对此气愤异常,后来又提出联齐灭越的主张,可夫差偏认他是图谋不轨。其实此建议绝对正确,因越国的君王在手上,越国已成无头鸟,如果一攻到底灭了越国非是难事,可夫差处于反感而逆行也就误了国事。夫差不但不听反派伍子胥出使齐国,可能是看到自己在吴国已无说话的份,伤心至极竟然做出不智之事,他将儿子托付给了齐国,自己做实了谋反之意,真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夫差得理大怒立即赐剑令他自尽。
这个结局做梦也不曾想到,他仰天长叹:“奸臣作乱,大王反而杀我,我使你父亲称霸诸侯。在你还未立为太子时,几位公子都纷纷争立,我与先王拼死进言,才立你为太子,你也曾答应将吴国分一半给我,但我何有这种奢望?想不到你听信谗言竟然要杀害长辈。”从这段话中看出了他的无奈,也暴露了他的动机确也不纯,起码心里是念念不忘。
都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而伍子胥临死的交代再次让人大跌眼镜,他交代家人待他死后将他眼睛剜出来挂在城东门楼上,他要看着越国是怎样灭掉吴国的。
虽然是气话,更能看出其品行的不端,被世人唾弃为不义,以至于气得吴王用鸱夷草裹着他的尸体抛弃于钱塘江中,其下场可悲至极,让他稍感安慰的是所言及中,不过几年功夫越国还真的灭了吴国夫差被捉。
尽管越王勾践念他当年不杀之恩,也赏他一块地方让他颐养天年,可他不愿受辱便举剑自尽,临死之前还不忘蒙上眼睛,据说如此则是在阴间羞于见到伍子胥。
以上就是有关伍子胥不忠不孝?为什么这么说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论剑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