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策的历史原型人物是谁?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也逐渐引起了广大粉丝的关注,众所周知该剧一经播出,就以其精彩的剧情,精良的制作,精心的演绎,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拿下了收视第一的宝座,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好剧!
公孙策的历史原型人物是谁?
《公孙策与包拯:历史与虚构的对话》
公孙策和包拯是中国历史上备受瞩目的两位人物。他们同样拥有非凡的才智和颜值,而且都广受欢迎。然而,关于公孙策是否真实存在的问题一直困扰着许多人。事实上,公孙策只是一位虚构人物,出自名著《三侠五义》,是开封府主簿师爷,也是包拯的得力助手。
在《三侠五义》中(后来又衍生出了《七侠五义》),公孙策的形象被描绘得完美无缺,几乎可以说是少女杀手。他英俊潇洒,令人倾心。之前在《少年包青天》中,青年演员任泉出演的公孙策完美地再现了原著中公孙先生的风采。作为包拯的智囊,公孙策智谋过人。在“陈州放粮”一案中,他化装成别人的身份,深入陈州,收集了许多关键证据;在“狸猫换太子”一案中,他巧妙地获取供单,迫使郭槐认罪。而且,公孙策还是一位医术高明的人。在查案过程中,他多次化身江湖郎中。在七里村一案中,他提供了保胎的药方,声称:“这方子独步天下,用红锦一张,阴阳瓦焙了,无灰老酒冲服,最有助于胎儿安全和血液循环。”
然而这些仅仅是虚构的故事。根据历史记载,公孙策这个人物并不存在于古代的官场。他只是作者为了丰富故事情节而创作的角色,以帮助包拯破解案件。这种虚构人物的添加,在当时的文学作品中很常见,旨在增加故事的趣味性和紧凑性。虽然公孙策并非真实人物,但他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却深深地印在了人们的心中。
包拯作为历史上真实存在的英雄人物,他的智勇才华在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他是宋代的一位名臣,曾任开封府推官,以其清正廉洁、公正无私的品德和才智高超的能力,赢得了历史的赞誉。包拯在官场中立下赫赫战功,是以才智为主导的。
虽然我们无法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公孙策的真实身影,但他作为虚构人物的形象却成为文学作品中令人难忘的角色之一。无论是公孙策的颜值、智商,还是他在案件调查中的出色表现,都让人们为之倾倒。公孙策的虚构形象证明了人们对英雄形象的向往和对英雄故事的喜爱。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或许没有能力像公孙策一样英勇善战,或者像包拯一样聪明过人,但我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汲取勇气和智慧的力量。无论是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中,我们都可以发扬包拯和公孙策的精神,以智慧和勇气去面对困难和挑战,不断超越自己。
所以无论公孙策是否真实存在,他的形象仍旧在人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他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虚构的文学传说,更是人们对智慧、勇气和美好的追求。无论虚实,公孙策在文学作品中的形象将永远流传下去,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追逐自己的梦想。
公孙策还非常有才华。开封府的三口铡刀——龙头铡、虎头铡和狗头铡就是出自公孙先生之手。书中有言“……研墨蘸笔,先度量了尺寸,注写明白。后又写了做法,并分上、中、下三品,龙、虎、狗的式样。他用笔画成三把铡刀,故意地以“札”字做“铡”字,看包公有何话说……谁知包公不但不怒,将单一一看明,不由春风满面,口中急急称赞:‘先生真天才也’!立刻叫包兴传唤木匠:‘就烦先生指点,务必连夜荡出样子来,明早还要恭呈御览。’”此外,审郭槐的特制刑具“杏花雨”也是公孙先生设计的,这些都可见其才学。
公孙策的时代,相对比较容易搞清楚,因为包拯生活的时代是清晰的。史载,包拯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即公元999年,逝于宋仁宗嘉祐七年即公元1062年,是“仁宗盛世”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原著中公孙策以学生自居,所以从年龄说,他应比包拯小一些,但大致上生活在宋仁宗时代还是不会错的。
很奇怪吧?难道是作者忽略了?这么基本的问题,一般作者是不会忽略的,因为他废不了多少笔墨,但却是书中故事线的一个基础。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个人推测,大抵是作者以为他无需交代,读者就应该能知道。
现在普遍认为公孙策是庐州人,也就是今天的合肥人。为什么呢?因为包拯是合肥人啊。作为在小说中包拯一生的挚友,两人同为庐州人,甚至早年还曾相识(《少年包青天》等影视剧中更是设定他们两个是同窗);后来公孙策科场不第,甘愿以“学生”的身份辅助在包拯身后。当然这种合理的改编已经超过了原著的范围,但却是我们这些读者,尤其是电视迷,所喜闻乐见的。
对于这个名字,很多人应都很陌生。但他绝对是北宋最牛的才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曾经在科场上连中三元!在整个中国历史上,自从科举制度建立以来,能连中三元者,是凤毛麟角。但他——杨寘做到了。
史载,杨寘,合肥庐州人,生于公元1014年,死于公元1044年。在籍贯上,他与公孙策都是庐州人;在年龄上,他比包拯年轻十五岁,以“学生”自称,理所当然;因此在这两个方面,历史上的杨寘与公孙策是相符的。才学方面,杨寘更是不遑多让。
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他上京赶考,结果是乡试、省试、殿试都是第一,连中三元,一举夺魁,被宋仁宗钦点为“状元”。如果这还不能说明杨寘的才学有多牛,那下面的事情可能就会让你大吃一惊了。
庆历二年的科考榜单,状元是杨寘,榜眼是王珪,探花是韩绛,殿军是王安石。后面这三位,王珪于公元1076年接替王安石任宰相,韩绛于公元1070年任副相(去世后追赠“太傅”),王安石更是身兼“唐宋八大家和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哪一位都是宋朝历史上的顶流。这一届的考生中,有一位叫曾巩的人,名落孙山了。能力压这些大佬的人,说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怕是不为过。所以在才学上,杨寘与公孙策也是完美相符的。
杨寘这么牛,为什么寂寂无名呢?天妒英才啊!杨寘这个人很孝顺,甚至有些死心眼。他考中状元后不久,他的母亲去世了,他非常悲痛,以至于长久都不能走出这种痛苦,结果就一命呜呼了,死时年仅三十岁。
仁宗皇帝甚是心疼,特意降旨抚恤他的家属。杨寘的哥哥杨察也是才子,曾考中进士,是大词人晏殊的二女婿、晏几道的小舅子。
为什么是杨寘?或者说为什么不是他的哥哥杨察呢?原因很简单,也很残酷。杨察的事迹历史上是清清楚楚地,而杨寘由于英年早逝,其所有的荣光都戛然而止,徒留叹息。但也正是这种空白才让后世有了许多想象的空间。
或许《三侠五义》的作者,深为杨寘的才华所折服,又为他命运的悲惨而叹息,于是在创造这本小说时就为他特设了“公孙策”的角色,让他可以在书中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才华。同时由于杨寘又真的死去了,所以公孙策一生都只能站在包拯的身后,深藏功与名。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很是欣赏杨寘的才华,但也看出了他的问题,于是就特意写了一篇文章送给他,这就是《送杨寘序》。
欧阳修在文中说“以多疾之体,有不平之心,居异宜之俗,其能郁郁以久乎?然欲平其心以养其疾,于琴亦将有得焉。”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你本来就体弱多病,又经常有不平的思想,还生活在外乡,长此以往,怎能不抑郁呢?”所以欧阳修就劝他,“没事你就多听听音乐,多多弹弹琴,修身养性,陶悦情操”。后来杨寘还是因太过悲伤而去世,其根源还是在于他个人的身心没有调节好,是故我们也只能如此感叹“人的命,天注定”。
现在我们在生活中所面临的压力或者需要排解的痛苦或困难,比杨寘应只大不小、只多不少,我们应该如何面对?平常心!我们一定要时时刻刻都保持一颗平常心,要知道活着才是最重要的。
关于公孙策的历史原型人物是谁?的内容就是这些了,论剑历史网致力于为读者提供高质量、全面的历史资讯和故事。我们的内容不限于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文化等多个方面,喜欢的话就请关注我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