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实我们今天来看所谓的浪漫主义,它不光光代表着题材的类型,而且还必须要有相应的写作手法。我们今天说李白为什么会是浪漫主义诗人,就是因为李白对这种手法的运用。李白的这种手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想象,另外一个就是夸张。
关于想象,我们之前应该有过很多的了解。“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想象力。
我们今天重要谈论的就是夸张。夸张,是对形象作夸大、变形的描写。为什么要夸张呢?刘勰在《文心雕龙》当中有过评价:“神道难摹,精言不能追其极,形器易写,壮辞可得喻其真。”(《文心雕龙·夸饰》)
至于李白有没有读过《文心雕龙》,我们并不清楚,但是他对于《文心雕龙》这一句论述,在实践当中可谓是用心到了极致。
李白在诗词当中用的夸张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在的客观事物(即“形器”)的夸张,那些著名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都属于对外在客观事物的夸张。
另外一个方面的夸张则是对内在主观的感受的夸张,是对内在的主观感受(即“神道”)的夸张。“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千里江陵一日就能够到达,这显然借用了夸张,是诗人心中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内心独特感受的外在反映。
当然对于现实主义创作的诗歌来讲,也并不都是排斥浪漫主义想象。不过在浪漫主义的诗歌当中,这种创作手法将起到了无比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因夸张而造成的变形,即有意改变事物实有的、客观的形态而造成“失是求似”、“遗形得似”的效果,更使浪漫主义迥异于现实主义等其他创作方法和流派而形成自己独特的美学规律。
例如常被人们称举的《秋浦歌·十五》:“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一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这“白发三千丈”看似是对外在事物的一个夸张,但实际上是整首古诗构思的基础。诗歌中所有的想象所有的意义,都是在这一句夸张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如果把白发三千丈换成“一尺”、“二尺”之类的描绘,诗的意味也就索然了。
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雪莱在著名的《诗辩》一文中说:“诗将它所触及到的一切变形。”这句本身就带有夸张性质的话,用来印证李白的诗歌创作是再适当不过了。
值得注意的是,李白诗歌中的这些夸张早已经深入人心,甚至成为名言警句。“燕山雪花大如席”;“蜀道之难,难一于上青夭”;“黄河之水天上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咳唾落九夭,随风生珠玉”;“一风三日吹倒山,白浪高于瓦官阁”……这些夸张和想象看似荒诞不经,但却是诗人诗歌最诗意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