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唯一没有中断过的国家,历史是非常悠久的,这其中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也是非常多,那么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关于赵括的实力到底如何?赵括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这一内容。
赵括的实力到底如何?赵括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赵括凭借聪明才智和独特的战略思维,一举赢得了军事人才的名望。他的保荐人正是战国时期备受推崇的名将乐毅。与管仲齐名的乐毅曾与燕、赵等五国携手联盟,共同发起对齐国的合纵之战。在这个关键时刻,赵括作为赵国的军事力量之一,就开始了他的令人震惊的表现。
当时赵括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将领,他在他父亲赵奢的帐下接受着军事训练。然而,合纵伐齐的战争进行了一个多月,却毫无进展。城池坚固,攻城的军队无法突破城墙,整个战局陷入了僵持。
赵括看到这一情况,他决定主动出击,提出了一种独特的策略,可以快速攻下敌方的城池,而又不会耗费大量兵卒。他思考后认为,敌城中的粮草已经所剩无几,城外也没有援军,只需每天定时向城中投放一些粮食,就足以让城内百姓和士兵被饥饿所迫,城池最终自行崩溃。
赵奢听到赵括的建议后,感到非常惊讶。他不禁问赵括,这样做不就等于自断后路,让齐国人吃饱了肚子再反击我们怎么办?然而,赵括对此有着自信的答案。在没有其他更好方案的情况下,赵奢接受了儿子的建议。
果然不出几天,城内的百姓和士兵因为饥饿到了极限,迫不及待地等着城外扔进来的粮食。一旦粮食被投放,他们便纷纷争抢起来。城中的守军在这种局势下逐渐失去了控制。
最终赵括的策略取得了奇效,敌方城池被攻破。这一战术的成功不仅给赵国带来了胜利,同时也使赵括在军事界声名大噪。他的勇敢和智慧为他赢得了乐毅等人的赞赏,也使他在赵国的军事人才中崭露头角。
赵括凭借这一胜利,再加上之后在其他战役中的出色表现,逐渐成为赵国军事部门的重要人物。他的声望在战国时期逐渐崛起,被誉为一代名将。他所展现出的独特战略思维和军事才智,为后来的战争指挥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赵括之所以能有如此辉煌的战绩,除了个人的聪明才智和勇气之外,乐毅的推荐和赵奢的支持也是关键。乐毅作为赵括的保荐人,看中了他的潜力,并亲自给予了指导和培养。而赵奢虽然曾对赵括的计策表示怀疑,但最终还是相信了他的智慧,批准了他的计划。
这次成功的经历,使赵括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尊重。同时,他也成为了战国时期备受瞩目的军事家之一。他的名望不仅为他个人带来了崭新的机遇,也为赵国的军事力量增添了一份重要的支持。
齐国人吃饱了打我们怎么办?赵括胸有成竹,赵奢在没有其他方案的情况下接受了儿子的建议,果然不出几天,城里饿疯了的百姓和军人到点等着城外扔进来的粮食,并且开始哄抢,城内部队渐渐失控。
发展到最后百姓和低级军兵直接杀掉了守城将领投降,赵奢则凭此功被赵王封为马服君,赵括的表现得到了当时威名远播的乐毅的赞赏,可见赵括早年是有才能和成功经验,在乐毅的保荐下,赵王当然不会有异议。
秦国商鞅变法以来,国力已发展成七国之中的大哥大,有了征服天下的雄心,秦昭襄王启用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开始攻击七国中最弱小的韩国,处于韩、赵、秦三国夹缝中地势险要的上党地区自然成为秦国攻击的目标。
韩国认怂下令上党地区守将投降,守将却以绝不降秦的气节,转而投降军事实力很强的赵国,这对于赵国来讲却成了一个大大的难题,接受投降意味着把秦国得罪到底;不接受则失去一个不费一兵一卒获取战略要地的机会。在这场辩论中,年轻的赵孝成王逐渐倒向主战派,国内第一名将老将军廉颇率大军开往上党地区受降。
廉颇之所以能百战不殆,因为他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擅长防守!由于廉颇赶到时秦军已攻下上党城锐不可当,廉颇睿智的选择固守长平,任你秦军百般叫阵,老头子就是乌龟阵,深沟高垒、坚守不出,反正我补给线比你短,而且我防守耗费的人力成本更小,耗到你自然撤军,不战而胜。
廉颇的战术果然奇效,秦军攻城不下只能给领导打报告请示该怎么办,秦昭襄王又得拜托范雎,范丞相办法是诱导赵国换人,廉颇老奸巨滑不好对付,想办法利用舆论换一个年轻人来,我们就有取胜的把握,换谁?既年轻还得有名望,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没有指挥大部队作战的经验,赵括确实很符合。
在秦国奸细的煽动下,赵孝成王考虑到赵国虽然军事强大但国力不如秦国,耗下去补给损失也很大,战争旷日持久大臣、百姓都颇有微词,加上邯郸城内舆论一边倒的支持换帅。
大家都希望他早点结束战争,这时候的赵括众望所归,虽然赵括母亲遵照夫君赵奢临终嘱托出面阻拦,诉说赵括没有大战经验,希望大王收回成命,但赵王还是决定由年轻的赵括前往前线顶替老将廉颇!
赵国所有的希望寄托在赵括能有出奇制胜的战术,赵括作为军校毕业的优等生自然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大胆的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撤换了一大批中层、基层干部,给了年轻人更多的上升空间,激起他们的斗志,当众开会打气,士气得到了极大提升;二是随后主动出击秦军。
久攻不下的秦军也多疲惫,遇上了士气正盛下山猛虎般的赵军只得节节败退,在赵括杀得兴起时,得知了一个坏消息,秦国也换人了。
白起的到来,让赵括压力山大,山东六国谁人不知道武安君的威名?战国第一名将的头衔肯定不是空架子,刚毕业就当上总帅赵括第一战就遇上这样的对手,运气真是太差了!可白起一点没小看赵括。
试探性的进攻打下来,赵括想要诈败合围重创秦军,可白起每次都不渡河追赶,几次下来赵军锐气也有所减弱,年轻气盛的赵括可是全赵国人民的希望,迫于这种压力,只得寻求决战的机会。
当时秦军在东、赵军在西,赵军依丹水扎营;秦军依沁水扎营,南北两边则是宽阔的山脉,决战就在中间的宽阔区域展开,赵括的战术是让一支部队奇袭绕到秦军背后进行突袭,秦军必然阵脚大乱。
与赵军的正面部队合力歼灭秦军,但白起毕竟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战斗经验着实丰富,已经暗中派人提防,当赵括率领主力追赶佯装战败的秦军至秦水边,发现奇袭部队已经被秦军解决掉了。
这时秦军突然猛扑赵军,惊慌失措的赵括在兵力不占优势的情况下,只能且战且退,希望退回长平城内再做打算。付出惨重代价的赵军跑到丹水,发现已经被秦军抄了后路,丹水已被掘开无法渡河,彻底陷入秦军的包围之中。
在几乎绝望的包围圈中,赵括依然鼓舞着士气,思索出突围的良策—诈降!这种方法可以有效分散敌人的注意力,攻其不备出其不意,大大增加反败为胜的概率。在百战名将、社会大哥白起的面前,毕业生小赵又一次被看穿,白起发现投降的赵军部队并不散乱且听从号令,便马上叫停了受降仪式,
传令让秦军提高戒备,并要求赵军按每队100人前进,一队一队的来降,这就等于赵括的计谋再次失败,赵括只能拼死突围一战,激战过程中赵括被射杀,赵军部队也树倒猢狲散真的投降了。白起考虑到这20万的俘虏粮食耗费等问题,决定就地将赵军俘虏全部坑杀,战争到此结束。
从此,赵国军事上再无力量与秦抗衡,这场战役也奠定了秦国扫平天下的基础,纵观这场大战,赵孝成王的激进的选择接收上党地区,又激进的选择年轻的赵括换下老将廉颇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
赵括在战术选择和运用上并无太多失误,是一名优秀的军事人才,但问题出现在这个人才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就被推上了几十万大军统帅的位置,决策太过草率,况且还遇到了当时第一名将白起,失败已是注定。
不过白起归秦后盛赞了赵括,因为这场强强对话中赵括的兵力只有白起的一半儿,如果对等的话,白起认为自己也未必有取胜的把握,毕竟冷兵器的战争人数太重要了,这也进一步证明了赵括并非只会纸上谈兵的庸才。
长平之战当中赵国最终的结局其实与诸多因素关,除去赵括本人的因素之外,赵国军队内部的不安定、国家内部的实力不支、薄弱的农业经济发展和混乱的行政发展都是它最终蒙受失败而付出巨大代价的关键。
本文总结了关于赵括的实力到底如何?赵括失败的真正原因是什么?的全部内容。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的相关内容,我们强烈推荐您关注我们的论剑历史网。我们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包括历史人物的传记、历史事件的详细描述以及历史文化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