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子昂是谁?陈子昂最后结局是什么?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陈子昂是谁?陈子昂最后结局是什么?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陈子昂是谁?陈子昂最后结局是什么?

公元682年长安街头一位英俊的青年正步行其中。尽管他渴望成功,但连续两次的科举落榜让他感到郁闷和不平。这位青年名叫陈子昂,来自四川梓州射洪县(今四川遂宁市射洪县),字伯玉。他家财富不缺,自小就对侠义和武术情有独钟。然而在十七、十八岁时,他只知道走江湖行侠仗义,对于读书几乎没有任何兴趣,成为了一个“小混混”。有一次,他在街头与人扭打,造成了对方受伤,差点被判入狱。这一经历让他猛然觉醒,开始下定决心努力读书。

公元679年唐高宗调露元年,怀抱自信的陈子昂告别父母,离开家乡蜀地,穿越了三峡,北上帝都长安,进入国子监寻求学习的机会。当年,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可惜运气不佳,再次落榜。

这次的失败并没有让陈子昂气馁。他决定再次投身于学习的道路,并借此为自己的未来寻找新的出路。历经艰辛的努力,陈子昂渐渐成为一名学富五车、才华出众的学子。他不仅掌握了经天纬地之学,还广泛涉猎诗词文学。

尽管陈子昂才华出众,但在科举考试中屡试不爽。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放弃,依然坚持不懈地为自己的梦想奋斗。正是在不断地失败与挫折中,陈子昂练就了坚韧不拔的意志,使他的才华得以磨砺和发扬光大。

长安街头陈子昂静静地走着。他知道,成功并非容易可及,而是需要付出艰辛和努力。他也明白,失败只是人生路上的一站,而不是终点。陈子昂一直怀揣着追求梦想的信念,在失败和挫折中磨砺自己的才华。他相信,只要坚持不懈,终将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功。

唐高宗调露元年(公元679年),自负有经天纬地之才的陈子昂,告别家中父母,出蜀地,过三峡,北上帝都长安,进入国子监学习。转年参加科举考试,不幸落榜。

陈子昂并没有目的地走着,猛抬头,见前面围了好些人,不知干什么,他挤过来一望,原来是一个卖胡琴的,琴制作十分精良,只所以围观的人多,是缘于这琴要价一百万,人们好奇,纷纷议论,不泛豪绅(有钱有势的人),却没有一个人买.

认为这琴的要价实在太离谱,究竟什么材质所作?到底音色如何?昂贵在什么地方?并且因要价离谱,一传十,十传百,更是吸引了豪门大族的公子哥们,来见识一下这“名贵”的胡琴。

陈子昂仿佛被什么触动了神经,觉得一件事物的内在价值能否被人认可,这关注度很重要(广而告之,这炒作很重要呀)。纵使这琴真的没那么昂贵,起码引起轰动效果。

联想到自己空有满腹才华,两番落榜,默默无闻少人识,远远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期望值与知名度,胸间抱负,笔下诗文,时人不知呀。

陈子昂是一个自负又自信的人,人们不认识他,不认可他无非就是缺少社会的注意。想到这里,他心里豁然开朗,分开里三层外三层围观的人,来到卖琴人面前,从他手中拿过那胡琴,好一番端详,然后朗声说:“这琴是天下难得的好琴,我要了。”

陈子昂微微一笑(达到预期效果),对所有人说:如果大家想听琴,那么,我明天将在我的住处备下酒肴,恭请诸位光临,届时,我将为大家弹上一曲,并且把地址告诉了大家,还拜托感兴趣的诸位代为邀请社会各届名流,一暏风采。

次日,陈子昂的住处是车水马龙,人潮涌动,大腕名流,豪门富绅,是骏马高车而来,都想见识一下这把名贵的胡琴,更想看看这个买了天价琴的后生能弹出什么样的曲子。

宴席开始,场面异常的火爆,当所有人都酒酣耳热之际,陈子昂在众人的注目下,捧出那把价值百万的胡琴,慷慨激昂地说:“我陈子昂来到京城非一朝一夕,这几年来,我的诗文百轴,可惜没有机会拜识诸公,满腹经纶也是奔走无门,至今不为人知。演奏乐器的事情,只是低贱的乐工所为,我难道会把自己的精力放到这种事情上吗?”

陈子昂让人抬出了两张桌子,上面摆满了他历年所写的文稿,赠与每一个到场的人。于是,陈子昂的名声一下传遍了京城长安(一坛好酒,让人品来让人尝)。

人们读了陈子昂的文章,感到他博学广闻,文章的风格直追汉司马相如、扬雄的气势,一扫南朝以来文坛上弥漫的柔弱绮丽之气,公认他在改变唐代初期的文风上,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时为京兆府司功的王适读了陈子昂的诗文,叹为“海内文宗”(知音很重要呀)。

唐睿宗文明元年(公元684年),陈子昂如愿进士及第,时逢唐高宗李治去世,陈子昂以“草莽臣”的身份上了《谏灵驾入京书》(高宗在洛阳驾崩,准备迁梓宫回长安),反对把高宗梓宫迁回长安。

武则天读了,对其文意、文采大加赞赏,亲自在金华殿召见陈子昂,时“子昂貌柔野,而占对慷慨”,令武则天欢喜,任命他为麟台(即秘书省)正字,不久又升职为右拾遗,专门对皇帝进行规谏,陈子昂亲沐皇恩,写下“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的诗句。

陈子昂素怀“达则以公济天下,穷则以大道理身”的志向,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屡屡出于公心而谏阻朝廷的错误决策,“每上疏言,词旨切直”,不过这也让他的仕途充满坎坷。

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公元696年),刚从冤狱中被武则天赦免出狱的陈子昂,抱病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讨伐契丹人叛乱,以右拾遗在武攸宜帐下做参谋(武攸宜,武则天的侄子,一个什么都不行的公子哥)。

陈子昂一腔热血,壮志难酬,“因登蓟北楼,感昔乐生,燕昭之事”,写下著名的《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又登幽州台(今北京大兴,幽州台就是当年燕国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用于招贤纳士),写下感喟激昂,千古流芳的《登幽州台歌》:

从这诗中可以体会到陈子昂不仅仅是发泄个体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悲怆心情,更重要的是昭示了大我的爱国主义情怀与对社会、对国家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

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在朝中拥有大权的武氏家族,一直对陈子昂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于是,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指使四川射洪县县令段简,把陈子昂以“罪名”打入监牢,一代大才惨死狱中,时年42岁。

半个世纪后,爱国大诗人杜甫怀着敬仰又惋惜之情写诗称颂道:“位下曷足伤,所贵者圣贤。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终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

清代王夫之更是赞曰:“陈子昂以诗名于唐,非但文士之选也。使得明君以尽其才,驾马周而颉颃姚崇,以为大臣可矣。”

以上就是有关陈子昂是谁?陈子昂最后结局是什么?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论剑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