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是什么因素导致杜甫生前不出名?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是什么因素导致杜甫生前不出名?
杜甫一个名字在后世被广为传颂的诗人,然而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得到与他后来所获得的名声相匹配的认可。在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人们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偏向于浓重的文艺气息,而杜甫的忧愁沉郁的笔调并不受欢迎。“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干。”这是他在《有客(一作宾至)》一诗中自嘲地说道。虽然他并不是没有名气,但他深知,如果完全没有些许文名,那么那些权贵豪门的车马舟车就不会来拜访他了。“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在《旅夜书怀》中,他再次以自嘲的口吻表达了自己的无奈。由于经历了武则天的时代,承袭父亲的官位的时代刚刚过去,科举制度正处于鼎盛时期。杨国忠的儿子可以轻易地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而杜甫却因为李林甫的权倾朝野,以及笔墨之外不显遗贤的局势,他的文章再好也无望中举。
然而杜甫并不因此而放弃。他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使他在逆境中继续坚持写作,不断追求艺术的高度。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社会黑暗和人民苦难的关怀,对个人命运和政治风云的思考。他的作品中抒发的忧国忧民之情和坚守正义的理想,深深触动了许多读者的心灵。
杜甫的诗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广阔的史诗气息而闻名。他以自然景色为背景,抒发内心的痛苦和对人生的思索。他的作品充满了哲理和人生智慧,让人们在阅读中得到启发和思考。他的诗句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他的诗作揭示了权力和贫困的丑陋面貌,呼唤社会的公平正义,赢得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赞赏。
尽管在杜甫的时代,他的才华未能获得充分的认可和赞誉,但他的创作精神和艺术追求却在后世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后人纷纷评价他是“诗史之才”,他的作品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影响了数百年后的文学创作。杜甫的诗歌不仅具有美学价值,更承载了社会责任和人民情怀,在后世被视为文化瑰宝。
杜甫的诗歌时至今日仍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启示。他的坚持和不懈努力告诉我们,无论环境如何,只要我们对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坚定不移,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正如杜甫所言:“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他的作品永远激励着我们,让我们不断追求真理,为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幸福而努力。无论是杜甫在世时的名声,还是后世对他的赞许,都不能抹杀他对文学艺术事业的贡献和他在文学历史上的独特地位。
经历了武则天时代,承袭父亲官位的时代刚过去,科举制度正盛。杨国忠的儿子走过场,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但由于李林甫执政,“野无遗贤”,杜甫文章很好也中举无望。
父辈有一定官职,但不能左右科举,甚至“温卷”的能力都没有。老杜困守长安的十年里,生活方式:“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后来战争爆发了,已经不是正常的社会。非正常的社会环境里,有才之士困厄就很正常了。“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曾经都是名流,现在沦落异地他乡,衣食无着落。画家曹霸“学书初学卫夫人,但恨无过王右军。
”曾经“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凌烟功臣少颜色,将军下笔开生面。”最后“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壈缠其身。”同理,杜甫献三大礼赋时也辉煌过,但战争后只能靠亲友接济度日了。
“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有能力并不一定有施展的平台,尤其是在古代读书人求职门数窄,只能“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但是,神龙政变后,张易之被诛杀,杜审言遭到牵连,也被流放,并从此家道中落,至杜甫的父亲杜闲时期,也没能有所起色。所以,杜甫从小的家庭环境,决定了杜甫并没有很高的起点,这也导致杜甫生前难以有接触当世名人的时机,自然也就缺乏名扬天下的机遇。
据史料记载,公元760年,唐朝人开始收录当时诗人的作品并编著合集。从公元760年开始,至公元907年唐朝灭亡,在这一百五十多年的时间里先后问世了十部著名的诗歌合集,囊括了数百位诗人,但杜甫的名字,仅仅出现在了唐朝灭亡之前的《又玄集》中。
那么,既然杜甫在唐朝时,并未声名鹊起,为什么韦玄会将杜甫的作品收录在《又玄集》中?要回答这个问题,也就不得不提到唐朝另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元稹了。
公元770年,一生失意的杜甫在孤寂中辞世,近十年后的公元779年,元稹出生,而直到公元813年,杜甫之孙杜嗣业有幸见到了元稹,并将杜甫生前的作品交给了元稹,并极大地感动了他。之后,由元稹的推荐,杜甫的诗歌开始广为流传,无数人读着杜甫的诗歌感怀至深。就这样,杜甫和杜诗才得以见得天日并流传千古。
大历三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先到江陵,又转公安,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泊舟岳阳楼下。
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登岳阳楼》。由于生活困难,不但不能北归,还被迫更往南行。大历四年正月,由岳阳到潭州(长沙),又由潭州到衡州(衡阳),复折回潭州。
大历五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又逃往衡州,原打算再往郴州投靠舅父崔湋,但行到耒阳,遇江水暴涨,只得停泊方田驿,五天没吃到东西,幸亏县令聂某派人送来酒肉而得救。
后来杜甫由耒阳到郴州,需逆流而上二百多里,这时洪水又未退,杜甫原一心要北归,这时便改变计划,顺流而下,折回潭州。大历五年(770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以上是本文关于是什么因素导致杜甫生前不出名?的所有内容了。如果你对历史人物感兴趣,还希望了解更多关于历史相关内容的话,我们强烈推荐你关注我们论剑历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