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天门市人,1917年出生。1931年参加红军,历任班长、排长、连长、指导员,坚持了叁年南方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李人林调到李先念部下,担任鄂豫挺进纵队3团政委、新四军5师13旅38团政委、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勋章。 1995年3月2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1岁。
- 中文名
- 李人林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出生地
- 湖北省天门市
- 出生日期
- 1917年
- 逝世日期
- 1995年3月24日
- 职业
- 军人
- 信仰
- 共产主义
- 主要成就
- 三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
简介
李人林1931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4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三军七师十九团排长,红二军团四师十团连长,连政治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鄂豫
挺进纵队三团政治委员,新四军第五师十三旅三十八团政治委员,第三军分区参谋长,鄂中军分区司令员。解放战争时期,任江汉军区副政治委员,江南游击纵队副司令员,襄南军分区司令员,江汉军区独立一师师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华北军区炮兵政治委员,北京军区炮兵政治委员,中共中央工交政治部副主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主任。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十一、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个人经历
抗日战争,李人林调到李先念部下,担任鄂豫挺进纵队3团政委、新四军5师13旅38团政委、军分区参谋长、司令员。李人林曾毕业于抗大第3期。中原突围时,李人林担任江汉军区副政委。南路军与江汉军区部队会合,成立鄂西北军区,李人林担任第4军分区司令员。不久,李人林奉命率江汉1团4个连、1个警卫排、1个手枪队东渡襄河,重返大洪山,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根据地。李人林部队的行动引起敌军极大惊
慌,调来两个正规师和14个保安团清剿。李人林采用盘旋式兜圈子的战法坚持斗争,并与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会合,组成鄂豫边游击支队,李人林任司令员兼政委。这支部队愈战愈强,每战毙伤俘敌逾百人。鄂豫边游击支队后越过桐柏山主峰,进至天幕山,突出重围,南渡长江,部队改称江南游击支队,开展湘鄂边游击战争。 1947年2月,鄂西北军区形势严峻,军区参谋长张才千致电李人林,询问江南情况和渡江地点,李人林复电:“长江随处可渡,就看决心如何”。张才千遂率部南渡长江,与李人林部会合,改称江南游击纵队,张才千为司令员兼政委,李人林为副司令员兼副政委。不久敌军来袭,张才千和李人林各带一个支队行动。李人林率部越过湘鄂边界,进入湖南的龙山南部,与张才千部在沅陵县会合,转战湘鄂川黔边20多个县,行程1750公里,作战100多次,歼敌3000多人,牵制了国民党 军4个正规旅。李人林在解放战争还担任襄南军分区司令员、江汉军区独立1师师长、51军副军长。建国后,李人林担任湖北军区政治部副主任、47军政委。 1951年,李人林入朝作战,任47军政委。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 回国后,1961年就读高等军事学院,历任华北军区炮兵政委、北京军区炮兵政委、司令员、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副主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军委基建工程兵办公室主任。1966年组建基建工程兵,1978年成立领导机关,李人林出任首任基建工程兵主任。 1973年,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出通知,决定重建国家测绘总局,李人林任筹建小组组长。 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叁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李人林1995年去世。
人物事迹
1946年9月1日
早在1946年9月1日,中共中央复电同意鄂西北区党委和军区关于领导干部配备及组建军分区的电示中就指出:“惟陈先瑞及其所属陕南队伍,应先至均(县)白(河)地区活动,相机开至陕南工作”。9月2日,中原局电示鄂西北区党委,“建议派李人林率一团精干部队返回原地,收容整理部队,以桐柏、大洪两山为依托,坚持与发展该地区的游击战争。”
9月6日
随着鄂西北斗争形势的发展,为调动和分散敌人兵力,配合根据地内线 的反“清剿”斗争,解决鄂西山大人稀、难以屯大兵的困难;同时,为了统一领导留在大洪山、桐柏山坚持斗争的各支游击队,中原局于9月
6日又电示鄂西北区党委,正式提出将第十五旅开到陕南,归还第二纵队建制,指出“十五旅全部渡襄河进入陕南有利,但移动时仍必须留一定武装及干部维持 原有工作,以后党委派部队到武当山,分别接替十五旅之任务,并重组分区机关。”9月8日,中原局再次电示鄂西北区党委并报中央。指出“鄂西山大,人烟稀少,冬衣不能解决,此地也很困难,倒不如将十五旅全部立即 转移到陕南,一方面解决给养被服;一方面加强此间之力量”,“还可以返一部分力量渡襄河,东到大洪山,联系当地力量,重创大洪山新的局面,我们意见以李人林率电台一部和部队回去。”9月10日,中共中央电复中原局并鄂西北区党委:“十五旅全部即调陕南,另派一部分力量到大洪山联系当地力量,发展大烘山根据地。这样,鄂西、鄂中、陕南成犄角之势,牵制蒋军一大部分力量,协助华北、华中、西北粉碎国民党进攻,这是你们的伟大战略任务。”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鄂西北区党委决定将十五旅调离鄂西北,回陕南归第二纵队建制,并派李人林率江汉第一团 4个连、1个警卫排,1个手枪队,带电台一部东渡襄河,重返大洪山,恢复和发展大洪山、桐柏山根据地,并视斗争形势发展,再建立一个地委和军分区,统一领导这个地区的各支游击队。9月中旬,王海山、陈先瑞率在鄂西北的十五旅主力第三、第六大队从武当山地区出发,北渡汉水,于下旬进入陕南,投入了创建豫鄂陕根据地第五军分区的工作。留下的第九大队由王鸿荣、曾昌华率领,在鄂西北坚持斗争,继续受鄂西北军区指挥。第十五旅奉命调陕南归第二纵队建制后,鄂西 北军区第三军分区的领导随即进行了调整,由汪乃贵任司令员,张力雄任政委。
9月22日
9月22日,李人林率部从南漳以南的果贺坪出发,向东挺进,于23日抢占钟祥转斗湾渡口,歼灭国民党河防大队及乡公所 200余人,然后在夜幕 掩护下渡过襄河,攻占了丰乐河,接着又先后消灭了钟祥东北之张家集、客店坡,京山西南之周家畈等地之国民党乡公所及保安队共约700余人,进入大洪山地区。该部在京山北之已家冲与彭友德领导的游击队会合。在张家集成立了中共京(山)钟(祥)随(县)县委和政府,由李冠群任书记兼军事 指挥部政委,程敦秀为县长,彭友德为军事指挥长,并留下1个连为基干武 装,开展游击战争。后来,在京山西南之刘家集,又与坚持当地斗争的饶玉卿领导的游击队会合,成立了中共京(山)钟(祥)工委,由饶玉卿任书记,并留下一部分武装与游击队一起坚持大洪山的游击战争。
李人林率部东渡襄河,返回大洪山,重创根据地,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极度惊慌。周岩一面从河南,湖北调集14个保安团和当地保安队,封锁险要路(渡)口,加强襄河防务;一面令整编第六十六师第一九九旅尾追该部进入钟祥地区;同时,将在鄂东地区之整编第七十二师新十五旅调至大洪山、桐柏山地区防堵,企图将该部歼灭在大洪山、桐柏山地区。
10月8日
10月8日,李人林部转战至京山西南之多宝湾,冒充国民党保安第三大队前去“换防”,不费一枪一弹就夺取了多宝湾镇,全歼守敌一保安中队,俘敌镇长以下200余人枪。10月12日凌晨,李人林部在天门石家河附近,遭国民党新十五旅一个团袭击。李指挥部队向北突围,继续北上。中午,在京(山)皂(市)公路之永兴镇附近,该部又遭国民党新十五旅另一个团堵击,在观音岩地区陷入重围。李人林一面命令部队
阻击敌军,一面令郑怀远带1个连抢占高地,掩护部队突出重围,向京山北部转进。为隐蔽意图,缩小目标,该部改称“江汉游击支队”。
10月20日
10月20日,江汉游击支队经京山高井、安陆烟墩店,渡过府河到达寿山,再经应山转战到信阳南部的许家冲、赵家村附近,与宁淮率领的豫鄂边 独立游击支队一部会合。而后向南行动,攻占随县澴潭镇,歼灭该镇保安队和乡公所武装。后来,该部又南下大洪山,转战随枣边,采用盘旋式的兜圈 子战法,与国民党正规军和保安团队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11月上旬
11月上旬,江汉游击支队一举攻占桐柏重镇平氏,活捉民团副团长,歼其100余人。11月12日,该部转战到随县北祝林店和新城附近时,先后与张波、牛德胜率领的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另一部会合。从此,该部在大洪山、桐柏山区,采用兜大圈子与套小圈子相结合的战术,展开了新的斗争。江汉游击支队与豫鄂边独立游击支队会合后,向随(县)枣(阳)北部挺迸,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鹿头镇、新市、新城、大河口等地的乡、保公所武装。11月18日。当该部进至随县北约54公里的青苔镇时,遇国民党乡公所及保安队踞碉堡顽抗。该部采用火攻,歼灭国民党乡长以下50余人,缴获各种枪30余枝。
11月下旬
11月下旬,为了统一领导与指挥,鄂西北区党委决定对部队进行整编,改称为“鄂豫边游击支队”,并成立中共鄂豫边区党委;后根据中原局指示,只能成立地委或工委,结果地委未组建,成立了鄂豫边区工委。由李人林任书记、司令员兼政委,钟春林任参谋长。支队下辖两个大队(每个大队辖两个中队),第一大队大队长郑怀远,政委张波;第二大队大队长牛德胜(后 李冠群),政委陈鲁炎(后牛德胜)。支队部设6个科,宁淮任作战科科长。 鄂豫边游击支队成立后,国民党军立即在随枣边组织“合围”,企图消灭这支部队。整编第七十二师新十三旅由东向西,整编第六十六师第一九九 旅由大洪山北调,河南省保安第一,第二团向南防堵,湖北省保安第五、第十八大队紧密配合,企图一举“围歼”鄂豫边游击支队于随枣地区。为避开强敌,该部决定南下大洪山,同国民党军转大圈子,很快将第一九九旅吸引过来,新十五旅亦从京山、天门等地向北合围;该部又沿大洪山西麓北上。
12月9日
12月9日,当部队进至枣阳耿家集时,与国民党乡公所武装遭遇,当即展开 激战,共毙伤俘其近100人,缴获轻机枪2挺,手枪4枝,步枪30余枝。次日,该部在枣阳西南据家湾曹家冲,又与尾追之第一九九旅第五九六团第三营展开激战,毙伤俘其营长以下100余人,缴获机枪5挺,步枪120余枝,子弹2万余发。后来,他们又越过襄(樊)(园)公路,奇袭枣阳太平镇,俘获该镇乡公所全部人枪。
12月下旬
12月下旬,国民党以枣阳为中心,再次部署对鄂豫边游击支队的“合围”。第一九九旅全力从西南,新十五旅和湖北保安第五、第十八大队从东 南,河南保安第一、第二团从北,分头向枣北合击,企图将鄂豫边游击支队“围歼”于枣北地区。12月20日黄昏,当该部进抵随县西北的新城附近时,与国民党随县第一保安大队第二中队遭遇,该中队一触即溃,据险固守待援。次日,迸至桃园村附近时,获悉国民党随县第二保安大队大队长曹玉靖率第 五、第六中队星夜由泼潭赶到新城,会合第二中队“堵剿”。李人林决定利用桃园村附近的有利地形设伏,激战半小时,活捉曹玉靖,毙俘其 250余人, 并缴获机(步)枪 200余(挺)枝,子弹2万余发。
桃园伏击战后,鄂豫边游击支队向豫南前进,越过桐柏山主峰,转至河 南桐柏、泌阳县一带打游击。当进至天幕山地区时,遭国民党军新十五旅和信阳独立团。泌阳保安队包围。经激战,该部于 12月27日跳出重围,折向西进。12月31日晚,当迸至枣阳西北之杨垱时,又遭国民党军第一九九旅 袭击,经激战,分散突出重围,经太平、新市地区,向随北转进。
1947年1月上旬
1947年1月上旬,该部在随县西北之吴山店将国民党乡公所武装全歼,继而先向北进抵信阳南部大庙畈一带,后向南急进。1月16日,当部队进抵京山黑冲地区 时,国民党军整编第七十二师工兵营和京山县保安中队前来追击。该部利用黑冲有利地形进行伏击,经激战,毙伤敌100余人,缴获轻视枪7挺,步枪30余枝。1月17日,该部越过京(山)、钟(祥)公路,向南疾迸,途中在下洋港附近 召开大队以上干部会议,研究决定打过长江去,在江南广泛开展游击战争。会后,鄂豫边游击支队继续向南挺进,于1月19日拂晓抵达襄河北岸泗港渡 口,在当地船民的支援下,顺利渡过襄河,直逼长江北岸。1月22日,正值 春节,该部化装成国民党军奇袭江陵县郝穴镇,歼灭该镇保安中队等170余人,巧妙地渡过了天堑长江。
开始游击战
鄂豫边游击支队南渡长江后,先后摧毁了国民党公安县之沙厂、周家场、甘家场等乡公所,击溃公安县一保安大队的阻击,于1月 24日进入湖南澧县张家厂镇。而后实行远距离奔袭,向湘鄂西挺进,于1月27日一举攻占湖南石门之暖水街,毙伤俘国民党一联防中队近100人,缴获轻机枪2挺,步枪18枝。部队在暖
水街休整两天,支队召开了大队以上干部会议,决定部队改称为“江南游击支队”。1月30日,该部经石门子良坪、太平街,进入湖北五峰县之清湾,向武陵山区挺进,从而开始了湘鄂边的游击战争。
个人功绩
1951年,李人林入朝作战,任47军政委。获朝鲜二级国旗勋章。
回国后,1961年就读高等军事学院,历任华北军区炮兵政委、北京军区炮兵政委、司令员。
1964年任中央工业交通政治部副主任。
文革受迫害,文革初期曾派驻北京地质学院工作。
1973年恢复工作,任国家测绘总局筹备组组长、国家建委副主任国家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军委基建工程兵办公室主任。
1966年组建基建工程兵,1978年成立领导机关,李人林出任首任基建工程兵主任。
基建工程兵
简介
李人林带领的基本建设工程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建设工程兵,简称基建工程兵,是陆军的一个兵种,主要担负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施工的任务。
基建工程兵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兵种,它的组建与部队的作战、训练并无直接的关系,而是为了工程建设。
1966年8月,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共中央决定将其直属的部分施工队伍整编为基本建设工程兵,使其成为一个职业化的施工队伍,以解决地方施工队伍在其施工期间因家属拖累较大、跨区调动困难等因素带来的一系列矛盾。
部队建设
在中共中央作出组建基建工程兵的当年,即分别在冶金部、煤炭部、水电部、化工部、建工部、交通部等中央各部直属的施工队伍中抽调有关人员,组建了第一批基建工程兵部队。基建工程兵组建后,受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双重领导。部队不使用国防经费,而是实行经济核算,自负盈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序列中又多了一个兵种,国家基本建设重点工程和国防工程建设中又多了一支生力军、突击队。
在第一批基建工程兵组建之后,中共中央于1971年至1979年,又先后组建了铀矿地质和矿山、水文地质普查、北京地铁和市政建设、战备通信、黄金地质等部队。随着基建工程兵部队的不断增加,中央开始着手组建基建工程兵的领导机构,以解决部队的统一指挥和领导问题。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准备后,经中共中央的批准,基建工程兵领导机构于1978年1月正式成立。到1979年底,基建工程兵共辖有10个军级或相当于军级建制的指挥部、32个师级或相当于师级建制的支队、5所技术学校、150多个大队或团,总人数约50万人。
建设方针
基建工程兵虽然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在部队建设上仍贯彻执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军原则。基建工程兵的建设方针是:劳武结合,能工能战,以工为主。自组建以来,基建工程兵的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国近30个省、市、自治区。在工程建设中,基建工程兵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以顽强拼搏、勇于创业的精神,相继完成了湖北省化工厂和化肥厂、陕西省桑树坪煤矿、辽阳石油化学纤维总公司以及潘家口水库等国家大中型建设项目和重点单项工程130多项;探明了一批铀和黄金矿床;完成了北京地铁第二期工程,为北京和其他一些大中城市建起了大批教学、科研楼房以及民用住宅;完成了华北、东北、西北和西南等地220余万平方公里的水文地质普查任务,填补了国家雪线以下350万平方公里中最艰苦地区的大面积水文地质空白,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修筑和改造秦岭、天山、川藏和青藏等公路2300公里;参加了河南省抗洪救灾和辽宁、河北等地的抗震救灾斗争。在完成各项任务的过程中,基建工程兵部队涌现出一批先进集体和以“雷锋式好干部”姚虎成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撤销
1982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第七次大裁军。为适应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军队精简整编的需要,国务院、中央军委于同年8月作出了《关于撤销基建工程兵的决定》。基建工程兵大部按系统对口集体转业到国务院各有关部委、北京市和其他省、市、自治区;水文地质部队转隶有关军区;战备通信部队移交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水电、交通、黄金地质部队划归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
1983年11月,基建工程兵领导机构被撤销。至此,作为一个兵种的基建工程兵完成了其自身的历史使命。
李人林是基建工程兵撤销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