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盛教(1931-1952),原名罗雨成,1931年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圳上镇(原松山乡)桐梓村。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罗迭文家,1946年入湖南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免试升入湖南省立九师简师班学习,毕业后考入省立十三中(高中部),改名罗盛教。1951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担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47军第141师侦察队文书。1952年1月2日,罗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为抢救朝鲜落水儿童崔莹而英勇献身。罗盛教牺牲后,朝鲜政府为他修建了纪念碑和墓,并授予罗盛教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 中文名
- 罗盛教
- 外文名
- Luo Shengjiao
-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出生地
- 湖南省新化县圳上镇桐梓村
- 出生日期
- 1931年
- 逝世日期
- 1952年1月2日
- 职业
- 中国人民志愿军
- 毕业院校
- 湖南省省立十三中
- 信仰
- 马列、毛泽东思想、共产主义。
- 主要成就
- 牺牲生命救朝鲜落水儿童
- 身高
- 165cm
- 体重
- 51kg
人物生平
出身贫苦
罗盛教,原名罗雨成,1931年生于湖南省新化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少时在维新、文德小学读书,后因家贫辍学。1945年冬,去乾城县所里镇(今吉首)叔父家。1946年入省立九师附小就读。1947年免试升入省立九师,毕业后升入省立十三中学高中部求学,并改名罗盛教。
由于家境贫寒,罗盛教11岁时才上小学,只念了一年半就失学了。为了有口饭吃,父亲将他送去当了道士。14岁那年,他不得不到镇上叔叔开的杂货铺帮工。
学习刻苦
1949年,罗盛教的家乡湘西重镇沅陵解放了。这年11月,罗盛教邀集几位同学欣然步行来到沅陵,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十七军,并考入湘西军政干校学习。罗盛教文化程度较低,听起课来感到吃力,抓不住重点,笔记记不全。为了不掉队,每次下课后,他都要将别人的笔记借来,和自己的笔记对照,查缺补漏,然后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抄写一遍。在建校劳动中,需要将倒在河中的一棵树抬到岸上搭桥用。罗盛教第一个跳进冰冷的河水中。在他的带动下,全班二三十个同学都跳进河里,终于将树拖上了岸,搭起了桥。1950年2月1日,罗盛教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 团。1950年3月毕业,分配在四十七军文书训练班学习。同年7月1日,罗盛教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学习期满后,派在四十七军一四一师直属侦察连任文书。旋随部投入湘西武陵山地区的剿匪战斗,被分配到湖南省沅陵县乌宿区及毗邻的古丈县,参加四十七军司令部直属侦察队剿匪。
参军入朝
1951年4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罗盛教响应党的号召,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并随部队奔赴朝鲜,任志愿军第47军141师侦察队文书。在朝鲜他曾参加了1951年阵地防御作战。在朝鲜前线,他亲眼目睹美帝国主义对朝鲜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激起了他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和对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更使罗盛教深受感动。一次,部队在一个风雹交加的黑夜行军,伸手不见五指,一位朝鲜老大娘顶风冒雹地站在那里,手提保险灯为战士们照路,并不断提醒志愿军战士们:别掉进泥坑里。罗盛教觉得只有用杀敌立功的实际行动,才能报答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几次要求上前线,可是指导员总是耐心地劝说他:“你的决心是好的,可是革命工作有分工,你现在担任文书工作,对消灭敌人是有保证作用的!”罗盛教更加努力地工作,除圆满完成本职工作外,还经常冒着炮火到前沿阵地为战友送饭,抢救伤员。一天,连观察所附近的山村遭美军飞机轰炸,他冒着浓烟烈火,抢救出一位朝鲜老大娘和一名儿童。
在朝鲜的日子里,罗盛教时时感到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他和驻地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老乡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经常帮房东大妈担水、劈柴,乡亲们都夸奖罗盛教是好样的。
勇救儿童
1952年1月2日清晨,罗盛教和战友宋惠云一起去河边练习投掷榴弹。正值隆冬季节,河面已被厚厚的冰雪盖住,4名朝鲜少年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附近的栎沼河上滑冰,笑声阵阵。忽然,从那里传来了呼救声,其中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不慎掉入2.7米深的冰窟,另3名少年大声呼救。罗盛教出早操后,路经那里,听到喊声,立即向出事地点飞奔,抓起自己的帽子,往地上一扔,边跑边脱掉棉衣棉裤,冒着-20℃的严寒,纵身跳入冰窟,潜入水中找寻,跳进了冰河。过了好一会,罗盛教才浮出河面,深深吸了口气,又钻进水里。又过了一会,罗盛教终于将落水的崔莹托出水面。当崔莹两臂扒住冰面往上爬时,突然,哗啦一声,冰又塌了,少年连人带冰又落入水中。几经周折,罗盛教冻得全身发紫,浑身打颤,难以支撑,体力已快消耗殆尽。但仍以惊人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中,用尽最后的气力,过了很久用头和肩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宋惠云已将一根电线杆拖到河边,崔莹抱住电线杆被拉上了岸。人们把罗盛教救了出来,但罗盛教因气力耗尽,无力浮出水面,最终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牺牲时年仅21岁。
全村老百姓都赶到了河边,沉痛哀悼这位英雄的志愿军战士。村民们将罗盛教安葬在村庄边的佛体洞山。
爱民楷模
为了纪念罗盛教和罗盛教勇救落水儿童的善举,1952年2月3日,中国人民志愿军领导机关为表彰罗盛教伟大的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他追记特等功,并追授“一级爱民模范”、“特等功臣”的称号。4月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决定追授罗盛教“模范青年团员”称号。 1953年6月25日,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他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并将其献身的栎沼河改名为“罗盛教河”,崔莹的家乡石田里改名为“罗盛教村”,安葬他的佛体洞山改名为“罗盛教山”,在山上建立了罗盛教纪念亭和罗盛教纪念碑,碑上镌刻着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的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罗盛教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最后的留影
湖南省沅陵县史志办2012年12月7日透露,该办发现了原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爱民模范”、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烈士生前的最后一张留影,系1950年“五·四青年节”摄于湖南省沅陵县。
1950年“五四青年节”,罗盛教在沅陵县城摄下了一张照片,上书:“五四留影于沅陵”,罗盛教将此照片寄给了家中,也成为罗盛教生前的最后一张留影 。
1953年11月中旬,烈士的父亲罗迭开作为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成员抵朝鲜慰问期间,时任志愿军某部后勤处副团职助理的李春田负责接待工作,与罗老先生结下了深厚友谊,11月23日临别时,老人从衣袋里掏出这张照片题字后送给李春田作为留念。从照片背面的重复题字可看出,老人最初是准备将它送给崔莹的,照片背面书写“莹儿留念:你的爸爸迭开 一九五三年十月二十三日”,结果未能遂愿,最后将它转赠给了李春田。又在照片背面加写“李春田留念 光荣归于祖国最优秀的儿女中国志愿军 祝在今后斗争永远胜利健康”。
罗盛教纪念馆
罗盛教纪念馆是为纪念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抢救朝鲜落水儿童献身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
罗盛教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中国湖南省新化县资江大桥西侧。1983年9月筹建,1985年4月开放。
罗盛教生前所在部队也为他建立了纪念馆,该纪念馆位于西安市临潼区68310部队内。
该馆陈列分“童年和少年时代”、“从普通士兵到国际主义战士”、“烈士精神代代相传”三大部分。展品有:烈士的遗像、遗诗、遗物(复制品),毛泽东、 周恩来、叶剑英和金日成接见烈士父亲罗迭开的照片78幅,被罗盛教援救的朝鲜儿童崔莹专程探望中国双亲、朝鲜特使造访烈士故乡以及罗迭开两次访问朝鲜的图片等51幅,朝鲜政府授予罗盛教的一级国旗勋章,朝鲜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授予罗迭开的二级国旗勋章,及罗迭开出席全国各种会议的证件和获得的勋章等实物。
外界评论
在20世纪50年代,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之称的罗盛教,曾经教育和激励了一代年轻人。但是许多人并不知道,在罗盛教成为家喻户晓的英雄典型的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淹亡事故
1952年新年伊始,正值朝鲜半岛冰天雪地的时节。与自然气候相仿的是,朝鲜战争也进入了十分艰苦的相持阶段。中国人民志愿军第十九兵团第四十七军141师与兄弟部队经过英勇作战,刚刚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的“秋季攻势”,部队奉命撤至成川郡及其附近地域进行休整。 时任 141师师长的叶健民(后来曾任广州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与师里其他领导分别下到各团,指导部队对前一阶段的作战进行总结。
作为一师之长,叶健民在团里“蹲点”期间,要经常返回师机关处理一些急需办的工作。这天,他乘坐吉普车刚从团里赶回位于平安南郡石田里的师部驻地,透过车窗,他看到师部门口里三层外三层围了许多朝鲜老百姓,他们的面部表情既激动又悲痛。
“出了什么事?”叶师长问随行的参谋人员。
参谋人员摇摇头。
叶师长叫车子停下,让参谋人员下车打听一下。一会儿参谋人员回来报告说,师侦察连有个叫罗盛教的战士,为救一个名叫崔莹的朝鲜少年牺牲了。今天这些朝鲜老百姓自发地来到部队,是请求部队用朝鲜人民的风俗习惯安葬这位舍己救人的年轻战士的。
叶健民想起,几天前曾看到过师里印发的一份事故通报,里面提到了一位名叫罗盛教的战士发生淹亡事故的经过。在战争条件下,各种事故很难避免,加上当时还有许多重要工作,这个“普通的淹亡事故”并没有引起过多的注意。但是从今天朝鲜老百姓自发前来师部请愿的情况来看,师长叶健民感到这可能并不是一起普通的淹亡事故,否则不会在朝鲜群众当中引起这样强烈的反响,他立即嘱咐部下详细了解一下情况后再向他报告。
不多时,了解情况的参谋人员回来向叶健民报告说,这些朝鲜老百姓一致要求为罗盛教请功。其中有一位 55岁的名叫元善女的大娘,主动献出了自己的墓地。老人说:“这块墓地原本是给我自己准备的,现在我要让给罗同志,罗同志与我的儿子没有什么区别……”还有一位胡须花白的朝鲜老大爷流着泪对部队的同志说:“罗同志是为救我们的孩子牺牲的,请志愿军把他的遗体交给我们,我们要按照朝鲜最隆重的葬礼安葬他!”
听到这些情况,叶健民师长立即让人找来师宣传科长和直工科长。叶健民问:“你们是否知道罗盛教究竟是怎样牺牲的?”
直工科长回答:“知道这件事,他是掉进冰河里溺水而亡的。我们已经按照惯例把罗盛教作为非战斗减员上报军里了,并且按淹亡事故向各团作了通报。现在还没接到什么情况反映……”
按理说,师里向上向下的通报已经发出,如果再作什么改变,势必对本师造成不利的影响。但作为一名抗战时期投身革命的老军人,多年的战场经历使叶健民养成了实事求是、毫不含糊的工作作风。他感到作为师长,自己有责任和义务把这件事弄个水落石出,即使是弄错了,也要有勇气坚决纠正过来。
真相
后来才知道,师直工科和宣传科在处理罗盛教事件的时候,主要是依据下级的电话报告给事故定的性。对此,叶健民当然是不满意的。他对两位科长语重心长地说:“机关干部办事情不能光听汇报、看报告,一定要有深入细致的工作作风。这样才能不辜负广大官兵对我们的希望啊!” 第二天,叶健民专门带着两位科长冒着零下二十多度的严寒,驱车来到罗盛教救人的现场——石田里泥栋河边进行实地察看。
被救的朝鲜少年崔莹的母亲听说罗盛教的师长来了,连忙带着小崔莹赶到出事地点。一见面,母子俩就跪地向叶师长深深地施礼,而后又用朝鲜语夹杂着汉语,声泪俱下地讲述了罗盛教舍身救人的详细经过:1952年1月2日早晨,第141师侦察连文书罗盛教独自一人来到冰河上练习投弹。这时,突然传来少年的呼救声,正在冰面上滑冰的朝鲜少年崔莹压碎了冰块,失足掉进了2.7米深的冰窟窿中。与崔莹一同滑冰的三个朝鲜少年一时手足无措,急得大哭起来。
听到哭喊声,罗盛教立刻赶了过来,虽然他听不懂朝鲜语,但当他看到了三个朝鲜少年的手势和破裂的冰面时,明白了一切。他一边奔向冰窟,一边脱下棉衣,然后纵身跳进了冰冷彻骨的河水中。不谙水性的罗盛教在水中摸索着,当他抓到了小崔莹后,立即将他托向水面。由于冰窟边缘的冰面太薄,承受不了崔莹的体重,崔莹又落入水中。
一次,两次,三次。小崔莹三次被托上冰面,又三次落入水中。这时,罗盛教的体力已消耗殆尽,四肢变得麻木而僵硬。但他仍然以极大的毅力再次潜入水下,用尽最后的力气用头将孩子顶出水面。
此时,闻声赶来的侦察连理发员宋志云拖过来一根电线杆,小崔莹抱住了电线杆被拖上了冰面。但当宋志云返身准备再救罗盛教时,发现精疲力竭的罗盛教已经被水流冲入了厚厚的冰层之下……中国人民的好儿子罗盛教,为了挽救一个素不相识的朝鲜少年的生命,献出了自己年仅20岁的青春年华。
听完崔莹母亲的介绍,叶健民的心情十分激动。他身不由己地走近烈士献身的地方,俯下身来。叶健民看到,小崔莹落水和被托出水面的那个冰窟还没有完全封冻,从冰窟边缘犬牙般的形状来看,小崔莹是在数次被托上冰面又数次落水的情况下被救上来的。而在零下二十多度的气温下,人在水中所能坚持的极限时间顶多只有三五分钟,超过这个时间,人的四肢将变得生硬僵直,从而丧失自救能力。如此看来,罗盛教完全是为了救人而光荣牺牲的,而并不是通报所说的“淹亡事故”。当时在场的宋志云和三个朝鲜少年所提供的情况,也充分证明了叶健民的推断。
叶健民离开时,小崔莹的母亲眼含热泪地恳求道:“元善女大娘已献出了自己的墓地,我们要用朝鲜人民的葬礼,隆重地安葬救命恩人罗同志,让他永远和我们在一起吧!”十里八乡的朝鲜老乡也赶来了,他们都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罗盛教这名普通中国士兵的赞扬和敬佩之情,一致要求为他举行隆重的葬礼。
现场的勘察和朝鲜群众的强烈要求,完全改变了叶健民对这一事件的看法,他为有这样的好战士而感到骄傲和自豪。同时叶健民也意识到,自己有责任纠正这一事件的结论,以使更多的人了解英雄、记住英雄、学习英雄、拥戴英雄。
“事故通报”
回到师部,叶健民立即将调查了解到的情况告诉了时任师政委的彭清云同志。两个人经过商量,决定在重新向上级报告关于罗盛教这个正面典型的同时,在全师官兵中开展一次国际主义、共产主义教育,激发全体官兵高昂的士气和勇于为正义献身的精神。决定得到了其他几位师党委委员的一致赞同。
当天夜里,一份由师长叶健民、政委彭清云签名的有关罗盛教舍己救人的报告材料拟写完毕。与先前不同的是,“事故通报”变成了请功报告。
第二天,师党委召集了全师司、政、后机关各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和各团营以上干部会议。会上,先由政委彭清云宣读了师机关对罗盛教救人事件的调查结果,并表明了师党委对罗盛教救人事件的鲜明态度,认定它是一个国际主义的英雄壮举。接着师长叶健民代表师党委,宣布了关于在全师官兵中开展向罗盛教烈士学习的三项决定:
一、罗盛教的牺牲,与战场上的英雄一样,是我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打击美帝国主义侵略,履行国际主义义务的壮举。他舍身救朝鲜少年,正是显示了我志愿军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
二、崔莹全家和石田里村民用朝鲜人民隆重的葬礼安葬罗盛教的请求和元善女大娘捐墓地的行动,是朝鲜人民热爱志愿军,体现革命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的行动,我们要感谢和支持,并参加朝鲜人民为罗盛教烈士举行的葬礼。全师举行一次隆重的追悼大会,表彰罗盛教的英雄事迹,颂扬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拥护与爱戴。
三、师党委决定撤销事故通报,由师政治部整理罗盛教生平英雄事迹印发连队,在全师掀起学习罗盛教,热爱朝鲜人民,热爱朝鲜一草一木,珍惜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发扬国际主义精神活动的热潮,争取在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中创建功勋。
尽管当时战火纷飞,各种条件都非常艰苦,部队整训工作也十分紧张,师党委还是决定用最高的礼仪和规格,为罗盛教举行最隆重的追悼安葬仪式。
经过充分准备,罗盛教追悼大会在141师驻地石田里隆重举行,2000多名部队官兵和数百名当地的朝鲜群众参加了追悼大会。在哀乐声中,人们向英雄默哀三分钟。尔后,师炮兵鸣炮21响,向中朝两国人民的优秀儿子、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致哀、致敬。
最后,按照朝鲜人民的礼仪,英雄的遗体被安葬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的一座小山坡上,人们在英雄的墓地周围还种下了象征万古不朽的松树。
会后,师政治部组织人员对罗盛教生前事迹进行了认真总结,发现在这个普普通通的士兵身上,竟有许许多多的闪光点,一个差点被埋没的英雄形象变得清晰起来。这份几千字的总结材料被逐级上报到军部、十九兵团部和志愿军总部。在材料的后面,还附有一份第141师党委为罗盛教烈士请功的报告。
第141师上报的关于罗盛教的事迹材料,引起了第十九兵团和志愿军总部首长的高度重视。1952年2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颁布命令,为罗盛教烈士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他“一级爱民模范”光荣称号。共青团中央追认罗盛教烈士为“模范青年团员”的荣誉称号。罗盛教这个名字,很快就在广大志愿军官兵和祖国大地上传开了,国内各行各业也掀起了向英雄学习的热潮。罗盛教这位年仅20岁的志愿军战士,在很短的时间里成为全国妇孺皆知的英雄。
朝鲜方面对罗盛教的事迹,也给予了极大的重视。朝鲜劳动党主席金日成了解此事后十分感动,他亲笔为罗盛教烈士纪念碑题词:“罗盛教烈士的国际主义精神与朝鲜人民永远共存。”1953年6月,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和最高人民会议常务委员会,分别授予罗盛教烈士“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这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后所获得的朝鲜方面授予的最高荣誉。
舞剧
中文名称: 罗盛教
外文名称: Luo Shengjiao
类别: 传统舞剧
剧情介绍
第一场
抗美援朝的战争岁月。远处是白雪覆盖的高山和松林;近处是朝鲜X村庄的一角,一条冰河横过村头。朝鲜儿童们在冰上游戏。格外活泼的是小崔莹。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早操以后来到这里,孩子们拉住他欢舞。骤然,敌机袭来,英雄护卫着孩子们。远处,燃起熊熊大火。罗盛教急忙送走小朋友,向着火的村庄奔去。
敌机飞去,孩子们又慢慢地摸回冰河上。突然,敌机飞回向孩子们投弹射击。冰河炸裂,小崔莹猝然陷入冰河中,孩子们四处呼唤求救。罗盛教跑来,不顾刺骨的寒流,冲进冰穴,潜入水下……
第二场
冰层下,寒流滚滚。挣扎的小崔莹被冲向远方,漩入河底。
罗盛教钻入水中,急追,摸遍石头,冲破寒流,渐渐接近孩子,突然,一个大漩涡打得两人分手。几经得而复失,孩子随波飘流,失去知觉,罗盛教也被冻僵。终于在河底英雄拉住崔莹,艰难地游向冰层缺口,将崔莹托出水面,而罗盛教却被激流卷走。
第三场
山顶,常青的松树丛中是罗盛教的墓碑,溪水从墓前山脚下流过。清晨,崔莹在刚刚建好的墓碑前思念叔叔——眼前出现一幅幻景:罗盛教来了,和以前一样地与孩子们出操、投弹、唱《东方红》、唱《金日成将军之歌》……
旭日东升,崔莹从梦幻中醒来,看见父母端着祭品来了,少女们捧着鲜花来了,孩子们采了野果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的战友们也来了,向不朽的国际主义战士致哀、宣誓:为了正义与和平,中朝人民并肩前进。
责任者
演出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工团歌舞团
责任描述
创作者编导:陆静、张世零、张文明。作曲:陆原、田耘、陆明。舞美设计:刘世采。
演出者主要演员:张文明(饰罗盛教),陈良环(饰崔莹)。
乐队:总政歌舞团管弦乐队。
指挥:田耘、胡德风。
演出介绍
本剧是根据中国人民志愿军“国际主义战士”罗盛教的真实事迹创作的,是建国后最先创作的舞剧之一,1952年参加全军第一届文艺会演。此后,在全国演出近二百场,得到各方面好评。1952年、1953年两度随赴朝慰问团到朝鲜演出,在平壤金日成首相观看本剧后给予很高的评价。后由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成电影,在全军广泛放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