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张郃的?有哪些与张郃相关的轶事典故?

张郃(?-231年),字儁乂,河间郡鄚县人。汉末三国时期魏国名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早年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归属袁绍后,击破公孙瓒有功,迁宁国中郎将。参加官渡之战,攻曹洪不下,随后投降曹操,授偏将军。跟随曹操攻河北,跟随张辽定淮南,跟随夏侯渊平凉州,跟随曹操夺汉中,屡建战功。建安二十年(215年),进军巴西,迁徙民众到汉中,后被蜀将张飞击败。接任荡寇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跟随夏侯渊进入汉中定军山迎战刘备。夏侯渊战死,代理主帅,率部安全撤退。后屯陈仓。

  曹丕称帝后,迁左将军,受封鄚县侯,跟随曹真击平安定羌胡,又随夏侯尚围攻江陵。太和二年(228年),转为右将军,随曹真抵御诸葛亮北伐。在街亭之战,大破蜀国马谡,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迁征西车骑将军。太和五年(231年),司马懿不听张郃劝告,派遣张郃领兵追击蜀军,追至木门,中箭身亡,谥曰壮侯。张郃用兵巧变,善列营阵,善估形势,善用地形。蜀军自诸葛亮起,皆忌惮张郃。

  轶事典故

  降曹考证

  关于张郃降曹的原因,本传记为郭图进谗,而其他传记皆无此事,故此考据学家姜宸英和卢弼认为不实,是陈寿为传主避讳。此外,《郃传》袁绍军先破而后张郃降这一说法就有很大疑点。《郃传》、《武帝纪》与《袁绍传》同出于《三国志》,在此事上就写作立场而言,后二者较为可信,而《郃传》将此顺序小有改变,所要掩示的,也正是《武帝纪》与《袁绍传》没有掩饰的------张郃降而后袁军溃,更进一步可以理解为张郃的投降是袁军崩溃的重要原因。乌巢被烧,袁绍败局虽成,然而也应该是余粮尽军心散之后的事,事实上却是在乌巢被烧瞬间,这样庞大的军队顿时土崩瓦解,张郃在此时起了几乎是关键的作用。曹操火烧乌巢之时,“绍但遣轻骑救琼,而以重兵攻太祖营,不能下”《郃传》。这里所领“重兵”的无疑是张郃、高览,二人的突然投降,使得袁绍的这支“重兵”或降或逃,一下子烟消云散,受乌巢之火与重兵覆没的双重打击,袁军才马上军心散乱以至崩溃。否则若是袁绍粮尽前全军死战,曹操方即使胜利也要付出相当大的伤亡。

  屈指可数

  屈指,用手指计算事物的数量。据《三国志·卷一七·魏书·张乐于张徐传·张郃》记载:魏明帝时,任命张郃为节度使督导关中诸军。

  他到达荆州时,正好是冬天河流水浅的时候,大船无法通行,只好住扎在方城。此时正好诸葛亮复出,急攻陈仓,魏明帝很担心,不仅亲自到河南城巡视,还增派军队给张郃,并问等他赶到,陈仓是否保得住。张郃知道诸葛亮的军队没有太多粮食,不能久攻,于是回答:“不用等臣到,诸葛亮就先撤退;我屈指一算,诸葛亮的军粮维持不了十天。”后来“屈指可数”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形容数量很少。

image.png

  人物评价

  陈寿:“郃识变量,善处营陈,料战势地形,无不如计,自诸葛亮皆惮之。”“太祖建兹武功,而时之良将,五子为先。于禁最号毅重,然弗克其终。张郃以巧变为称,乐进以骁果显名,而鉴其行事,未副所闻。或注记有遗漏,未如张辽、徐晃之备详也。”

  鱼豢:渊虽为都督,刘备惮郃而易渊

  曹操:“昔子胥不早寤,自使身危,岂若微子去殷、韩信归汉邪?”

  陈群:“郃诚良将,国所依也。”

  刘备:“当得其魁,用此何为邪!”

  郭淮:“张将军,国家名将,刘备所惮;今日事急,非张将军不能安也。 ”

  曹叡:“贼亮以巴蜀之众,当虓虎之师。将军被坚执锐,所向克定,朕甚嘉之。益邑千户,并前四千三百户。”“昔祭遵为将,奏置五经大夫,居军中,与诸生雅歌投壶。今将军外勒戎旅,内存国朝。朕嘉将军之意,今擢湛为博士。”

  王弘:“昔魏朝酷重张郃,谓不可一日无之。及郃死,何关兴废?”

  李密:“若隋代官人,同吠尧之犬,尚荷王莽之恩,仍怀蒯聩之禄。审配死于袁氏,不如张郃归曹;范增困于项王,未若陈平从汉。”

  张预:“孙子曰:‘绝山依谷。’郃以马谡不下据城而绝其汲道。又曰:‘归师勿遏。’郃追亮归军,而败覆得也。”

  郝经:“张辽、徐晃诸将壮猛有谋,亦关张之亚匹;然失身于操,终为勇而无义。”

  朱元璋:“王保保以铁骑劲兵,虎踞中原,其志殆不在曹操下,使有谋臣如攸、彧,猛将如辽、郃,予两人能高枕无忧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