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小说家:乔治·桑生平介绍及历史评价

乔治·桑,法国著名小说家,原名阿曼蒂娜-露西-奥萝尔·杜班,原名叫做Georges Sand,生卒时间1804年7月1日-1876年6月8日,是巴尔扎克时代最具风情、最另类的小说家。

  人物简介

  乔治·桑(George Sand)原名露西·奥罗尔·杜邦,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一个贵族家庭,在法国诺昂乡村长大。父亲是第一帝国拿破仑时代的一个军官。由于父亲早逝,而母亲曾有沦落风尘的经历,所以她从小由祖母抚养。祖母为了把她培养成一个淑女,费尽苦心,而乔治·桑没有令祖母失望,小小年纪便已露出卓尔不群的才华。13岁时她进入巴黎的修道院。

image.png

  乔治·桑照片

  经历与创作

  早期:1832-1836

  乔治·桑出生于巴黎,其父系为显赫的贵族,她的父亲是法兰西第一帝国时期的军官,1808年不慎堕马而死。而母系则是平民家族。幼年的乔治·桑在居于诺昂镇的祖母身边度过了很多时光。1822年,乔治·桑和巴伦·卡西米尔·杜德万男爵结婚,婚后育有两个儿女,分别是莫里斯(生于1823年)和苏兰琪(生于1828年)。1835年,乔治·桑和丈夫离婚,并取得了一双儿女的监护权。离婚之后,乔治·桑离开诺昂镇,来到巴黎。

  1832年,她第一次以“乔治·桑”这一男性笔名发表两部小说,分别是《安蒂亚娜》和《瓦朗蒂娜》。两本小说讲述的都是爱情失意的女人的故事。这是她一生中创作精力最旺盛的年代,从1833年至1836年,她相继发表《莱丽娅》《雅克》《莫普拉》。这些小说都是以作家早年的感情生活为基础写的,表达作者对爱情的感受与观点。乔治·桑认为爱情就是生命,是人们至高无上的权利和义务,爱情应克服一切偏见和习俗,摆脱一切羁绊和束缚。乔治·桑的作品从一开始就具有显著的浪漫主义元素。

  在巴黎生活期间,乔治·桑热衷于乔装成男性出入各种公开场合,尤其是出席一些禁止女性参加的集会。这在19世纪的法国是一种惊世骇俗的举动,尤其为上流社会所不容许。也正是因为如此,乔治·桑始终没有再次嫁给某个伯爵或公爵。这些不寻常的举动很快就使得乔治·桑成为法国文坛声名大噪的人物。她的作品为严肃有余、温婉不足的19世纪法国文学注入了清新的空气。她和当时著名的青年诗人缪塞以及著名钢琴家肖邦的恋情使得她的人生更富传奇色彩。

  中期:1836-1848

image.png

  德拉克洛瓦绘制的乔治·桑的肖像

  1836年之后,乔治·桑结识了一些资产阶级自由派及空想社会主义者,开始关注社会不公现象并创作“社会问题小说”。其成就最高的作品《康素爱萝》(1843)和《安吉堡的磨工》就创作于这一时期。这些小说虽然具有现实主义的某些特征,但仍属于浪漫主义范畴。乔治·桑的小说多以爱情为主题,赞颂劳动者,贬斥贵族和富人。

  1848年,路易·菲利浦下台,成立临时共和政府,乔治·桑积极参加政治活动,撰写《致人民的信》,甚至为临时政府的公共教育部及内政部撰写公报。6月份工人暴动,乔治·桑慑于工人暴动的声势,回到诺昂,从此不再写“社会问题”小说,也不再过问政治,开始以充满静谧与无邪的田园情趣为题材来写作,发掘人心中高贵与美好的一面。

  其实早在1846年,乔治·桑就已经开始对田园生活感兴趣。这一年她发表了著名的田园小说《魔沼》,全书没有复杂的情节和冗长的理论阐述,而是自始至终充满诗意。这部作品奠定了作家晚期创作的基调。

  晚期:1848-1876

  晚年的乔治·桑的创作受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影响,追求反璞归真、回归自然。这一时期她的代表作品包括小说《弃儿弗朗索瓦》(1848)《小法岱特》(1849)《我的生活》(1855)。两部小说都描写充满浪漫情调的爱情,其间可见卢梭《新爱洛依丝》的影子。

  乔治·桑晚期的创作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描写农民的生活。这在贵族传统根基深厚的法国文学史上是没有先例的。尽管农民的生活在田园牧歌的乡村背景中被女作家理想化,但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乔治·桑在一些小说中采用糅合了土语的朴素法语,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

  这一时期,乔治·桑还发表了《他与她》(1859),追忆早年和缪塞的恋情。

  晚年的乔治·桑热情好客,她在诺昂的庄园成为当时法国文学界名流的聚会场所。圣勃夫、米什莱、福楼拜、小仲马、巴尔扎克等人经常拜访她。

  1876年,乔治·桑在诺昂去世,享年72岁。死后,她被埋葬在诺昂。2004年,曾有人建议将她的遗体移至巴黎的先贤祠。

  爱情故事

  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和她在一起时,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他们保持了长达9年的关系,乔治·桑给予肖邦的细心照料,有助于焕发肖邦的才华,他们生活在一起的后来几年,肖邦的作曲生涯达到了他个人生命的最高点,是肖邦鸣唱“天鹅之歌”的岁月。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肖邦来到巴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

  乍一听,你会感到它的旋律很美,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来的悲哀。

  肖邦似乎在说:悲哀吗?怎么?我可是不在乎的,不在乎的,该怎样就怎样吧!……可是,他究竟不是完全不在乎的,真相隐藏在圆舞曲激动的悲哀里,他的心潮在起伏翻滚。

  作品简介

  《安蒂亚娜》是一颗年轻的心灵第一次爆发出的辛酸和悲哀。主人公具有高雅的智慧和高尚的心灵,她的丈夫德尔马上校却是一个充满了淫威的军官,安蒂亚娜的心受到伤害后,她转向了情人莱孟的怀抱,然而莱孟是个容易激动,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的人。后来竟变得毫无心肝可言。最后,安蒂亚娜同她童年时代的男友拉尔夫到印度隐居。女作家在这部小说中塑造了几种男性性格;有军官丈夫那样性格粗暴的男子,由于社会给了他权力,便变得残酷无情;也有莱孟那样性情软弱的男子,自私自利是他们的本性。还有表面上冷酷无情,实际上感情热烈,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男子,像拉尔夫那样。

  在这第一本小说里,乔治·桑就提出了妇女解放问题。她借主人公安蒂亚娜的口说:“我不跟你们供奉一个上帝,可是我更尽心也更纯洁地供奉我自己的上帝。你的上帝是男子的上帝,是一个男子,是一个国王,是你们种族的创始人和保护人。而我的上帝是宇宙的上帝,是创世主,是救世主,是一切生命的希望。你的上帝使万物皆备于你一人,我的上帝使他创造的一切生物都互相帮助。”在这里,乔治·桑对于妇女屈从于男子社会秩序进行了抗议。同时也表达了她对上帝忠实信仰的乐观主义。

  如果说她在第一部作品中塑造了几个典型的形象的话,那么,在《莱莉亚》中,她却描绘了她理想中伟大的、并不沉湎于声色的感情深厚的女性。莱莉亚是严肃、勇武、智慧和艺术的象征。与她相对的其妹妹普尔雪丽,她则是个奢侈豪华的妓女,是美丽和激情的象征。在这里,作者无疑把自己的双重人格分别赋予了两个女性人物。然而这个故事却以悲剧结局。她早在《安蒂亚娜》中所表现的对上帝的天真的信仰到这儿已变成了绝望的呐喊。女主人公临死前说道:“天啊!绝望笼罩着一切。上帝创造的世界的每一个毛孔里都散发出悲苦的呻吟。波浪翻滚着,呜咽着拍打岸,风在森林里悲鸣怒号。森林的树木全在暴风雨的鞭打之下低垂了头,刚一抬起头来又低垂下去了。忍受着可怕的折磨。那儿有一个悲惨的、罪该万死的生物,非常可怕,巨大无比——我们居住的世界容纳不下他。”

  在《华朗蒂纳》和《雅克》中,乔治·桑仍然未脱离她的婚姻主题,只是角度已有所改变。在前部作品中,她塑造了一个文雅而冷淡的丈夫。而在《雅克》中,她把她心目中最高贵的品质都赋予了这个丈夫。雅克的年青妻子却不能理解他的那种高贵的性格,也不再爱慕他的性格,于是转向了自己的情人。但雅克却谅解了他的妻子。他说:“没有人能够控制爱情;没有人会因为他爱或不再爱而有罪。促使女性堕落的是说谎。”最后为了给他的妻子自由,雅克只能采取自杀的方式,而即使自杀也要让其妻子觉得是一次偶然事件。

  人物评价

  雨果:“乔治·桑在我们时代占有独一无二的地位,其他人是伟大的男性,她是伟大的女性”,“我们这个时代,大革命结束了,人道革命已经开始,两性平等是人道革命的一部分,我们需要一个伟大的女性,她应证明既有男性的才干,又不失天使的禀赋;她是强有力的,又不失温柔。乔治·桑具有这些能力”,“她是我们这个世纪的骄傲,是我们民族的骄傲”。

  乔治·桑研究在20世纪一度被冷落,在欧美出现了“乔治·桑热”,纽约霍夫斯特拉大学和洛杉矶西方学院的一批学者出了专著,开设网站,带动起了研究热潮,反过来影响法国。学界普遍感到她的思想具有超前性和现代性,那惊世骇俗的言行,包含着女权主义思想的萌芽,她称得上女权运动的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