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魏徵?有哪些与魏徵相关的轶事典故?

魏徵,字玄成, 唐朝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贞观十七年(643年),魏徵去世,享年六十四岁。 获赠司空、相州都督,谥号“文贞”。随后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第四位。魏徵曾参与修撰《群书治要》及《隋书》序论,《梁书》《陈书》《齐书》的总论等,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今存《魏郑公文集》与《魏郑公诗集》。

  轶事典故

  态度妩媚

  李世民曾对人说:“别人说魏徵的做人疏慢。可是我看他的态度,只觉得是妩媚。”

  亡失一镜

  魏徵死后,李世民经常对身边的侍臣说:“用铜镜可以端正自己的衣冠,以古史作为镜子,可以知晓兴衰更替,以人作为镜子,可以看清得失。我经常用这样的方式防止自己犯错,但现在魏徵去世,我少了一面镜子。魏徵去世后朕派人到他家里,得到他的一页遗表,才刚起草,字都难以辨识,只有前面几行,稍微可以辨认,上面写道:‘天下的事情,有善有恶,任用善人国家就安定,任用恶人国家就衰败,公卿大臣中,感情有爱有憎,自己憎的就只看见他的恶,自己爱的就只看见他的善。爱憎之间,应当审慎,如果爱而知道他的恶,憎而知道他的善,除去邪恶不犹豫,任用贤人不猜忌,国家就可以兴盛了。’遗表的大意就是这样,然而朕思考这事,自己恐怕不能避免魏徵所说的这些过错。公卿侍臣,可以把这些话写在手板上,知道朕有过错一定要进谏。”

image.png

  嗜吃醋芹

  唐代笔记《龙城录》里有一则关于魏徵与醋芹的文字,魏徵在朝堂上喜欢提意见,且常让皇帝下不了台。有一天,李世民笑着对大臣们说:“这个羊鼻公,不知道有没有什么能够让他动心的东西?”身边的侍臣回答:“魏徵喜欢吃醋芹,每次食用都欢欣称快,从这事可以窥见他的本色。”第二天,李世民赐宴,赏赐的食物中有三杯醋芹。魏徵见了,食指大动,饭还没吃完,装菜的餐具就见底了。李世民笑着说:“你说自己没什么爱好,我现在终于见识到了。”被揭短的魏徵,拜谢道:“君主喜欢无为,臣子自然不敢有什么偏好。臣执作从事,就好这一口罢了。”李世民默然有感,等到魏徵退下后,“仰睨”而思,感叹良久。

  评价

  魏徵、王珪,昔在东宫,尽心所事,当时诚亦可恶。我能拔擢用之,以至今日,足为无愧古人。

  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民,犯颜正谏,匡朕之违者,唯魏徵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

  为政者岂待尧、舜之君,龙益之佐,自我驱使魏徵,天下乂安,边境无事,时和岁稔,其忠益如此。

  当今朝臣忠謇,无逾魏徵。

  今魏徵殂逝,遂亡一镜矣。

  王珪:每以谏诤为心,耻君不及尧舜,臣不如魏徵。

  长孙皇后:①尝闻陛下敬重魏徵,殊未知其故,而今闻其谏,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真社稷臣矣。②愿公常保此心,莫移今日。喜闻公言,故令将物相赏。公有事即道,勿为形迹也。

  常衮:武德贞观之间,有若魏徵、王珪、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等,扶翼大运,勤劳王家,尊主庇人,匪躬致命,咸有一德,格於皇天,缅然长怀,风烈犹在。

  权德舆:我太宗文皇帝之有天下也,魏徵、王珪等危言正词,上裨大化,无疆之祚,实兆于斯。

  独孤及:魏徵以王道佐时近“文”,爱君忘身近“贞”,二者并优,废一莫可,故曰文贞。

  刘素:魏徵有大志,大耻小节,博通群书,颇明王霸之术。

  李绛:昔太宗之理天下也,房玄龄、杜如晦辅相圣德,魏徵、王珪规谏阙失,有温彦博、戴胄以弥缝政事,有李靖、李勣训整戎旅,故夷狄畏服,寰宇大安。

  元稹《论谏职表》:臣闻太宗文皇帝时,王珪、魏征为谏官,文皇虽宴游寝食之间,王、魏实在其所,用至於文皇发一言,则王、魏善之而後出,举一事,则王、魏虑之而後行。以文皇之明,合王、魏之智,是以举无遗事,言有典常。

  刘昫等《旧唐书》:①以房、魏之智,不逾于丘、轲,遂能尊主庇民者,遭时也。 [22] ②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③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状貌不逾中人,而素有胆智,每犯颜进谏,虽逢王赫斯怒,神色不移。虽汉之刘向、魏之徐邈、晋之山涛、宋之谢朏,才则才矣,比文贞之雅道,不有遗行乎?前代诤臣,一人而已。④赞曰:智者不谏,谏或不智。智者尽言,国家之利。郑公达节,才周经济。李世民用之,子孙长世。

image.png

  宋祁等《新唐书》:君臣之际,顾不难哉!以徵之忠,而李世民之睿,身殁未几,猜谮遽行。始,徵之谏,累数十余万言,至君子小人,未尝不反复为帝言之,以佞邪之乱忠也。久犹不免。故曰:“皓皓者易污,峣峣者难全”,自古所叹云。唐柳芳称“徵死,知不知莫不恨惜,以为三代遗直”。谅哉!谟之论议挺挺,有祖风烈,《诗》所谓“是以似之”者欤!

  赵元僖:唐李世民有魏玄成、房玄龄、杜如晦,明皇有姚崇、魏知古,皆任以辅弼,委之心膂,财成帝道,康济九区,宗祀延洪,史策昭焕,良由登用得其人也。

  赵顼: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刘备必得诸葛亮,然后可以有为,二子诚不世出之人也。

  曾巩:当房杜之时,所与共事则长孙无忌、岑文本,主谏诤则魏郑公、王珪,振纲维则戴胄、刘洎,持宪法则张元素、孙伏伽,用兵征伐则李勣、李靖,长民守土则李大亮。其余为卿大夫,各任其事,则马周、温彦博、杜正伦、张行成、李纲、虞世南、褚遂良之徒,不可胜数。

  努尔哈赤:人臣身秉国钓,因循从事,不能申明教令,诫谕君下,则无知之民,罹于法者必多。若各尽厥职,明法度,以训国人,使不罹于刑戮,则君心嘉悦,眷顾日隆,如所谓皋陶、伊尹、周公、诸葛亮、魏徵诸臣生膺显爵,没垂令闻,斯于臣职为无负耳!

  康熙:人臣进言固当直切无隐,人君纳谏尤当虚怀悦从,若勉听其言后复厌弃其人,则人怀顾忌不敢尽言矣。每阅唐李世民、魏徵之事,叹君臣遇合之际,千古为难,魏徵对李世民之言“臣愿为良臣,毋为忠臣”,尝思忠良原无二理,唯在仁君善处之,以成其始终耳。

  李光地:立言最要谨慎。魏郑公、颜鲁公,为人忠亮节义如此。鲁公为文,往往杂于浮屠之说;郑公作《李密墓志》,感密旧恩,犹之可也,更称赞畅素,极其推高,岂非失言。

  赵翼: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徵。……至今所传十思、十渐等疏,皆人所不敢言,而帝悉听纳之,此贞观君臣间直可追都俞吁咈之盛也。

  袁枚:才智之士,非贤臣也。……太宗有故纵魏征之心,博纳谏之名。魏征有挟制太宗之意,彰能谏之直。...知其说之可以行,即不行亦无害,则谏。知其说之必不行,而又犯上所忌,则不谏。其谏太宗之心,即其谏建成之心矣。女之四嫁,而以克家称者也,谥之曰贞,愧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