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调阳(1516 —1580),广西桂林人,一说祖籍大冶市茅潭港吕家村(今属陈贵镇),字和卿,号豫所,谥文简。明代后期著名政治家,历仕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以廉正闻于朝野。
自幼聪颖,刻苦攻读。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廷试高中一甲榜眼,初授翰林院编修,后历任国子监祭酒、礼部尚书、吏部尚书、内阁次辅,加封文渊阁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建极殿大学士、太子少保、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少傅、光禄大夫、柱国等,死后赠太保,谥“文简”。
教育监生时,注重言传身教,先德而后艺;为穆宗帝讲学,引经据古以规时政,深得朝廷敬重。万历二年,担任会试主考官时,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落榜。能文能诗,古雅淳厚。
万历六年(1578)秋,因病辞官归乡。卒于桂林,葬北郊狮子岭。
生平经历
吕调阳自幼聪明好学,6岁便离家读书。嘉靖十三年(1534),18岁的吕调阳乡试中举。嘉靖二十九年(1550),高中榜眼,授翰林编修。嘉靖三十五年(1556)出任会试分校官。
父母相继去世,吕调阳回乡守丧。直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吕调阳才重回翰林,任国子监司业。隆庆年间,吕调阳先后出任南北两京国子监祭酒。因其曾从师于国子监祭酒、阳明学派学者“永康学”的代表程文德,遂以永康之学教授诸生。他在任时,重视道德教育,抛弃传统的注入式,代之以启发式,并以身作则。后又升任南京礼部侍郎。隆庆五年(1570)充会试考官。
万历元年(1573),受张居正的举荐,吕调阳以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入内阁参预机务,协助首辅张居正进行改革,以稳重不争受到神宗的器重。先后加官晋衔,直到他去世,官衔已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太保,谥文简。
吕调阳十分注重道德修养,性尤淡泊。身上穿的虽是蟒玉之服,为了洁净也经常洗涤。每次为穆宗侍讲经筵之前,他必先作斋戒沐浴,以示虔诚肃穆,讲解时引经据典,切规时政,从不故弄玄虚,夸夸其淡。
吕调阳深谙大明朝典章礼仪,加入内阁后,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礼仪主持人之一。“若大丧,若大婚,若崇祭,若荐号,若降夷、受俘,诸臣仪旷典事,咸籍公相成以当上心。”
吕调阳身处腐败官场,而始终保持一身正气,“门无私谒”。他为国家办事,有成绩从不炫耀,也不愿意听别人对他歌功颂德。“所树惟恐见知,所急惟恐见德,”“人故无所藉以颂公”。他去世后,张居正认为他就是当代的丙吉(西汉丞相,以宽松和谐,自己有贡献而噤口不说)称赞他“公质行多长厚,余独心服其在政府,断断乎有古大臣之风”。“在汉丙吉,今也则公”。
吕调阳在明王朝没落的官场之中,是一个不倒翁,他历仕三朝,职务只升不降。他在发迹的嘉靖年间,有大奸臣严嵩父子柄权,吕调阳却能鹤立鸡群,不随浮沉,靠的是持正不偏,不胁肩谄媚,靠的是自己手脚干净,严嵩也曾想拉拢他,但他“固谢不往”。万历年间,内阁高拱与张居正间的斗争也十分激烈,但吕调阳辅佐张居正改革而不为政敌所忌刻,他先于张居正致仕还乡,急流勇退,从而避免了张居正死后被政敌攻讦而遭受的抄家之祸。所以后人论述这段明史,说吕调阳是“识时务的俊杰。”做到了“律吕调阳”。
主要著作
吕调阳的著作很少,除与张居正合编《帝鉴图说》外,并纂修嘉靖、隆庆两朝实录(《世宗实录》、《穆宗实录》)。隆庆六年(1572年)九月,张居正请修《穆宗实录》,神宗允准,命成国公朱希忠为监修官,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为总裁官,至万历二年(1574年)修成。万历四年六月,内阁大学士张居正、吕调阳、张四维合疏奏请开馆续修会典。是月神宗敕谕内阁,择日开馆。此典籍修至万历十三年完稿,至十五年二月上表进书,前后十余年,纂成万历《明会典》二百二十八卷。
另外,他撰有《佛塔寺碑》、《全州建库楼记》、《勘定古田序》、《奉国中尉约畲墓志铭》等碑。他偶尔也作诗,据称“为诗若文,古雅醇厚,不事模拟”,可惜不见流传。
史籍记载
吕调阳于《明史》无传,但张居正曾为他撰写墓志铭 ,记载其生平事迹,“我铭贞石,以著朴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