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行,安徽亳州人,大地主家庭出身,算是一方土豪,典型的“富户”,从不为温饱问题而苦恼。那么,如此之人,怎会起来“造反”呢?其一、清王朝腐朽没落,统治残暴,张乐行受太平天国运动刺激,一同揭竿而起。其二、张乐行一家主要是靠“贩盐”、“开赌局”为生,与官府抢夺“生意”,彼此之间矛盾很尖锐。1851年12月,张乐行拉拢一帮“盐贩”发动起义,并号召农民抗拒缴纳粮税,正式与清朝宣战。1852年12月,张乐行在雉河集与18路“捻军”歃血为盟,被推举为盟主。1856年初,张乐行手握10万兵马,第二次在雉河集召开结盟大会,自称“大汉明命王”;组建黄、白、红、黑、蓝五旗军制,制定《行军条例》。如此一来,张乐行势力如日冲天,横扫淮北清军如风卷残云,中原大地为之震动。
手头有了兵马,张乐行开始引起清朝重视,并派重兵围剿。1852年2月,张乐行与袁甲三在亳州大战,因部下叛变,“捻军”腹背受敌,张乐行仅带10余骑兵逃出。7月,张乐行卷土重来,继续与袁甲三交战,大破之,而后一路奋勇追杀清军,兵锋直抵河南开封府,并准备攻城。不过,“捻军”势单力孤,当清军主力云集之后,便采取守势。1857年初,张乐行接受李秀成邀请,同意加入太平天国阵营,一起对付清军。李秀成在《自述书》中说:“当过六安,上三河尖,招引张乐行。那知张乐行先发龚德树、苏老天半路相迎。当即计破霍丘县,攻破此城,交张乐行为家。”加入太平天国,张乐行不但找到同盟军,而且还得到一块基地,即是霍邱县,也算是赢家了。
此时张乐行加入太平天国,还带来7万兵马,虽说不全是精锐,可缓解了因翼王石达开率兵(10万精锐)出走而造成之“兵慌”,算是给太平天国“雪中送炭”了。1858年10月,湘军第一悍将李续宾率8000精锐老兵,连克太湖、潜山、桐城、舒城,兵锋直抵三河镇,扬言要拿下庐州。此时,张乐行接受陈玉成、李秀成之命,率本部兵马与庐州守军绕道三河,攻打桐城清军,阻止其北上增援李续宾,为陈、李取得三河大捷,全歼湘军6000精锐立下赫赫战功。正如李秀成在自述中所说的:“三河大胜,有赖张乐行、龚德树之帮忙”,对其功劳也是十分肯定。当然,天王洪秀全也是很够意思,能立下大功,自然就可以封王。1860年初,张乐行受封为沃王千岁,所部“捻军”也改称太平军。(洪秀全改,张乐行答应不答应则另外说)
受封为沃王千岁,这足以证明“捻军”对太平天国之重要性,也足以证明张乐行立下之战功确实不少。道理简单,洪秀全当时还没玩“滥封”,王爷也就那么几位而已,故而张乐行“沃王”之含金量相当高,这点毫无疑问。不过,张乐行对太平天国也有所不满,主要是“长毛不够义气”。为何呢?因为陈玉成、李秀成喜欢从“捻军”中挖掘人才,如陈玉成精锐骑兵小左队,几乎都是从两淮“捻军”中挖过来。不管怎么说,为了对付清朝,张乐行还是非常乐意与太平天国合作,也接受调遣,一起支撑起反清大业。1863年2月,僧格林沁率马队2万,再配合各路清军、团练,出动20余万兵马合围张乐行,双方进行决战。此时,捻军长枪队首领董志信投降,反戈一击,张乐行腹背受敌,战败而逃。3月,捻军蓝旗首领李勤邦勾结安徽巡抚英翰,将张乐行一家老小捆绑起来,叛变投敌。
对于张乐行一家人,清朝处理方式很简单:直接凌迟,以儆效尤。话说,张乐行还真是硬汉一枚,凌迟时不吭声,清军很恼火,直接将儿子张熹之肉塞进他嘴巴里面,场面十分残忍。据龚淦《耕余琐闻》记载:“刽子手把张乐行就地极刑处死,行刑时,脱尽衣服,绑于木桩,片割其肉,撩掷空中,经一时始尽,唯留头面,以欲传首示众也。血肉淋漓之际,口吐白沫,犹能一开其眼。”张乐行妻子杜金蝉,女将领一枚,被俘虏后受凌辱,接着骑木驴,最后也是凌迟处死,十分残忍。至此,张乐行全家老小都被“一锅端”,且是凌迟处死,这代价不是一般的大。1865年5月,张乐行侄子张禹爵(后过继给张乐行,称“幼沃王”)在山东高楼寨歼灭蒙古马队7000余人,僧格林沁逃往麦田避难,被小兵张皮绠一刀割喉,就此殒命,也算是报仇了。
太平天国沃王张乐行,出身“富户”,衣食无忧,因不满清王朝残暴统治而起兵反抗,后全家被凌迟处死,此乃悲怆也。对此,各位又是如何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