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性格沉稳,立场坚定
陆秀夫于1235年,出生在楚州盐城县(今江苏省盐城市)。3岁时,他的父亲把家迁徙到了镇江,陆秀夫在此读书长大。在百余名同学中,老师特别器重他,并说:“这小家伙不一般哪。”
陆秀夫20岁时(南宋宝佑四年)与文天祥同登进士榜。他的才华,被当时天下人称搜罗人才最多、号称“小朝廷”的李庭芝看重,立即将其招募到自己的幕府中。
陆秀夫性格沉稳,不随意向别人卖弄才华,每当幕僚们共欢同乐时,都只有他一人默默地不发一言,在那正襟危坐、矜持庄重,很少与人交往。
然而,等到考察交代给他的事务时,总是发现办理得很好。李庭芝因此更加器重他,无论调任官职到何处,都不让陆秀夫离开自己,并先后三次进升他的职务,直到主管机要文字。
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边防紧急,其他幕僚大多逃走了,只有陆秀夫几个人没有离开。李庭芝向朝廷举荐了陆秀夫,因此他得以入朝为官,开始被任为司农寺丞,后屡次升迁,直到任为宗正少卿兼代理起居舍人。
二.勇敢勤王,精忠报国
当元军占领南宋都城临安、宋度宗被捕后,陆秀夫没有失去爱国信念,他与苏刘义,追随二王到温州,并派人召回了陈宜中、张世杰等,大家共同拥立益王于福州重新立国。
因为陆秀夫长期在军队里,熟知军务,所以被新朝廷进升为端明殿学士、签发枢密院事。每当有要事,宰相陈宜中都征求陆秀夫的意见然后办理,而陆秀夫也全心全意为他参谋,言无不尽。
当时因新君年幼,由杨太妃垂帘听政,在此特殊情况下,她与臣下说话还自称为奴。加上君臣们流亡于海滨,所以大小政事都疏于治理。但每当群臣朝会的时候,陆秀夫仍然端持着手板,俨然像过去上朝一样,镇定自若。
有时在行程途中,陆秀夫会凄然泪下,用朝衣拭泪,直到衣服都湿透了,左右的人被他所感染,都无不悲痛欲绝。这充分表露了他忧国忧民的伤痛心情。
后来因井澳大风的原因,益王惊惧而死,大臣们都灰心地想借此机会离开。陆秀夫站出来说:“度宗皇帝有一个儿子还在,把他怎么办呢?古人中曾有过仅凭借一旅即成就中兴的,而我们现今百官都在,还有数万军队,上天如果还没想灭绝大宋,难道就不能凭此振兴国家吗?”
于是陆秀夫与众大臣共同拥立卫王为新帝。陆秀夫因拥立有功被升为左丞相,与张世杰共同执政。其时张世杰在外领兵驻守崖山,陆秀夫则在内,既要筹措军旅,又要主理朝政,凡是有什么需要写的,他都要亲自动手。
但就是在这颠沛流离之中,事务繁多、时间匆忙之际,陆秀夫每天还是坚持写《大学章句》,以劝讲别人精忠报国。其忠贞爱国之心日月可鉴。
三.负帝投海,波澜壮阔
在宋、元崖山海战的一天晚上,风雨交加,咫尺不见五指,张世杰派小船到宋主那里,想要奉宋主到他的船上,试图乘机突围,但陆秀夫害怕被人出卖,或被俘辱,因此固执着不肯带宋主上船。
后崖山被攻破,陆秀夫护卫卫王的船一起逃走,而其他将领则各自逃生去了,陆秀夫最终考虑到难以逃脱,于是他毅然先将自己的妻子儿女赶下海去,然后自己背着卫王赴海而死,当时他年仅44岁 。陆秀夫上演了载入历史的波澜壮阔的一幕。
陆秀夫在海上的时候,还抽空将二王的事都详细地记述下来汇成一书,并将书授给礼部侍郎邓光荐说:“你如果侥幸不死,就把书传出去。”崖山战役后,邓光荐将那本书带回了庐陵。但邓光荐去世后,这部书的存亡就无从得知了,所以那段海上的事,现代人们就再也无法得知其详情了。 真是可惜可叹啊!
总之,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忠心耿耿、抗击元军入侵一生,在国难到来无法挽救之际,他毅然选择负帝投海,成为华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唯一一位抱幼主壮烈蹈海、以死殉国的爱国丞相。他的爱国气节值得人们学习,他的英雄壮举更是值得我们敬佩与讴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