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武将在战场上发挥出的个人能力,自古以来便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这一点从民间猛将事迹广泛流传而经久不衰便可以看出了。不管是单骑闯关还是连战数将,都在在世人的口口相传、文人的演义小说中成为了经典故事。在古典小说《说唐》中,就有着一个名叫李元霸的英雄人物,他力大无穷、战无不胜,堪称神勇。
如果说,李元霸因为是虚拟角色而不被人们广泛认可。那么在我国历史上,堪称"李元霸第二"的武将李存孝,则是真实存在的。传说,李存孝不但武功高强,还力大无穷,其能力可以与力能举鼎的西楚霸王项羽比肩。甚至还有人说,至今在山石上,还有他当年留下的脚印,能够在坚硬的石头上留下脚印,还保存多年,可见其腿力是有多强大。
唐大中十二年(859),李存孝出生于代州飞狐县,也就是今山西省灵丘县一带。和许多唐代名人一样,李存孝并非是汉人,他是民族是沙陀,原名安敬思。李存孝小时候,家乡被李克用率军劫掠,他沦为了俘虏,但因为与李克用同是沙陀族人,他被特别安排到其帐中伺候起居,李克用见其顺眼,便赐给他自己的姓氏,改其名为李存孝。
据《旧五代史》记载,李存孝长大后便学习骑马射箭,展现出了惊人的作战天赋,而后"骁勇冠绝,常将骑为先锋,未尝挫败;从武皇救陈、许,逐黄寇,及遇难上源,每战无不克捷。"
龙纪元年(889),李克用率军攻打割据一方的昭义军节度使孟方立,李存孝率部连战连捷,一直攻到邢州城下,将孟方立逼得自尽而死。
第二年,李克用占据昭义军全境后,唯独潞州复叛归顺朝廷,于是朝廷派出三千士卒护送京兆尹孙揆前往潞州就任昭义节度使,史载:"存孝以三百骑伏长子西崖谷间,伺揆军过,横击断之,擒揆以归。"
不久之后,朝廷又派张浚前来征讨,但被李存孝打得不敢出城,不过,李存孝并非莽夫,他想到"张浚宰相,俘之无益;天子禁兵,不宜加害",便出动退兵五十里任对方撤军。
尽管李克用待其如子,但哪怕亲父子都会有矛盾,何况义父和义子,李存孝这边,认为自己劳苦功高,应该获得更好的待遇,而李克用却时常忽视其感受,再加上和李存信之间存在矛盾,李存孝渐渐有了背叛李克用的念头。
景福元年(892),在被李存信进谗诬告为有二心后,李存孝破罐子破摔,一边联系朱温等势力,一边向唐朝廷表示愿意归顺。
不久,唐昭宗下诏封李存孝为邢州、洺州、磁州节度使,派出王镕前去协助。景福二年(893),因为李存孝面见王镕被李克用知晓,双方彻底决裂。
本是李存孝盟友的王镕便因为畏惧李克用的病势选择了归顺李克用,并表示愿意一同讨伐李存孝。这下,李存孝成了孤家寡人,其势自然就难以持久了。
同年九月,大战爆发,李存孝趁夜偷袭所怨恨的李存信的军营,取得了一场大胜,而李克用为了防止再次偷袭开始挖沟掘壑。原本,李存孝采取了不断袭击敌营,使其工事修筑进程难以维系的策略,但他手下的袁奉韬却认为李克用修好工事后自己便会撤离,仅留一支兵马驻守,到时再做进攻也不迟。
李存孝听信其建议,在敌军修筑壕沟的过程中保持观望,结果沟壑修成后李克用始终不退兵,李存孝不管是想偷袭还是想突围都难以做到,眼看城中就要弹尽粮绝了。乾宁元年(894),李存孝登上城楼,痛苦流涕着忏悔,请求李克用的原谅,而心中还有着恻隐的李克用当即派夫人刘氏前去接李存孝回营。
在李克用面前,李存孝咬定投敌是因为李存信的谗言,将罪责推到他的身上。
然而,李存信也并非等闲之辈,以智计著称的他得到了李存孝当初写给朱温等人表示想要合作的书信,信中写满了对李克用的抱怨之词。李克用读罢勃然大怒,当即宣布将其押回太原处死。
实际上,李克用并没有真想杀李存孝,但当时大臣们都因为与李存孝关系不睦而没有出言求情,李克用无台阶可下,只好以车裂之刑将其诛杀。
传说,当年李存孝为了救父亲,十几岁时就徒手杀死了老虎,而如今位于江苏境内的马陵山上,就有着被称为"李存孝打虎处"的几个脚印。尽管后来被证实这些脚印其实是恐龙留下的,但这一传说体现了人们对李存孝武勇的充分认可,也算是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