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中的徐庶和杨修是个怎样的人?

徐庶和杨修,在正史和《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差异较大。按民间形象,俩人都不大讨喜,心不在曹操身上。他们的结局却完全不一样,一个白长一张嘴,理直气壮地吃“霸王餐”,另一个则吃饭的家伙事被没收,让人搞不懂曹孟德为啥厚此薄彼。

image.png

  其实回到正史,就很容易有答案。

  徐庶的两个形象

  徐庶的民间形象,用三个字可以概括——才、忠、孝。

  徐庶其实是颍川人,怎么会跟荆州的诸葛亮等人混得那么活络呢?原来年轻时候的徐庶,是个不安分的江湖混混,因为杀人,受到官府通缉,逃到了荆州。

  这一次惊吓之后,徐庶老实了,从此改头换面,扔了刀剑,潜心学问。一开始,周边的士族子弟都看不起他这个犯罪分子,可是徐庶的情商改变了自己的处境。首先他放得下身段,不怕白眼,主动“讨好”士族阶层。其次他刻苦专研,学问精进,靠才学成功洗白黑历史。

image.png

  于是徐庶被诸葛亮、崔州平、石韬、孟建、司马徽等名流,引为知己,慢慢成了荆州一带的名士。徐庶不光是刘备在荆州初期,最重要的智囊,还给刘备引荐了诸葛亮。

  曹操征讨刘表时,刘备兵败樊城,搞得妻离子散,徐庶也把老娘搞丢了。《三国演义》上说,那是程昱的主意,俘虏徐母就是为了要挟得到徐庶。

  果然,徐庶眼泪吧擦地与刘备告别,为了母亲放弃了辅佐刘备,成就功业的理想。当然,为了心目中的那个“忠诚”,他当了曹营一辈子食客,始终不给曹操献一计。

  不过,历史中的徐庶,跟《三国演义》差异不小。根据《魏略》记载,所谓“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根本不存在。

image.png

  有两个证据,一个是诸葛亮的表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二人是指徐庶和石韬,他们一起投了曹操,但是曹魏就是不用他们。也就是说,不是徐庶不肯献计,而是献了也是白献,人家没把徐庶当块料。

  第二个证据就是,曹丕接任魏王后,徐庶也参与了曹氏代汉的“劝进”。这么积极的政治立场,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

  杨修的两个形象

  提到杨修,所有人脑海里蹦出一个词——恃才傲物。

  这个家伙四处卖弄文采,玩过了头,经常把才学用到“揣摩圣意”上,犯了大忌讳,上了曹操的黑名单。

image.png

  别人揣摩圣意,仅仅是为了个人行为的投机取巧,杨修不是,他是为了炫耀,所以常常把揣摩的结果四处张扬,让曹操一点小心思都藏不住,甚至坏了法度。

  民间形象中,曹操对杨修,既仰慕其才,又愤恨于他的目空一切。所以找了个借口,没收他那张臭嘴。

  不过,历史中的杨修,跟民间形象不同。

  杨修的职务是主簿,也就是曹操的秘书。表面上看,主簿不算起眼,可事实上,杨修是曹操军政决策的大参谋。他对很多事情的见解,连曹操都自叹不如。可见杨修这个主簿,其实有参与决策的权力,秤砣虽小压千斤,他在曹操心目中,占据着很重的分量。

  所以,不存在杨修不为曹操献一计的说法,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为曹操献计。

image.png

  杨修的死,其实是受累于曹植。曹植多次拉拢杨大秘书,期望他能帮自己战胜曹丕。杨修虽然不想卷进曹家父子兄弟的狗血剧,但还是身不由己地,利用自己的信息资源,帮助了曹植。

  公然参与储位争夺,还是通过出卖一号首长的机密来谄媚曹植,这种行为曹操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所谓“鸡肋”事件,只不过是借口。

  徐庶与杨修的身份差异,导致不同命运

  以上分析可见,不存在徐庶与杨修,对曹操“不献一计”的情况。

  徐庶的才华,在众星璀璨的曹营,显得很不起眼,要么他实在献不出“高计”,要么曹操根本看不上徐庶。也就是说,徐庶是“身在曹营,心也在曹营”,只可惜“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image.png

  杨修经常献计,也常常说到曹操心里。那就怪了,一个吃白饭的安然无恙,撅屁股干活的反被杀了?参与到争储事件的认多了去了,人家杨修也不想参与,还不是被你宝贝儿子逼的?怎么就不能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其实,杨修即便不参与争储事件,我觉得他也早晚会“失足”!徐庶对曹操哀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而曹操对杨修,也同样感叹:“我本将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

  什么意思?难道杨修看不起曹操?是的!

  曹操曾经给杨修的父亲杨彪,写过一封信,其中有一句话:“足下贤子,恃豪父之势,每不与吾同怀,即欲直绳,顾颇恨恨。”

  你儿子仗着你的权势,跟我不一条心,我很不得把他办了!

image.png

  曹操这话怎么理解?杨彪在汉献帝时,曾经官至九卿,再往上倒,杨氏家族在东汉,四代人出了五位三公级别的大佬,比袁绍家族还要牛!曹魏建立后,杨彪以“脚疼”为由,拒绝了曹丕的太尉之职。

  人家杨家,是当时的豪门大族,你曹操算个屁,宦官之后而已!

  不光杨氏看不起曹操,包括袁氏、孔氏等,一大批豪门士族,都看不起曹操,就喜欢拿“宦官之后”,扎曹操的心。

  这就是当时的历史现实,请注意,这绝不是个人义气,而是根本利益之争!

image.png

  东汉二百年历史,就是豪门士族集团的历史,他们享有与皇权共治天下的特权,家族也受到特殊照顾,累世兴旺发达。曹操上台意味着什么?干掉了豪门集团的特权,革了人家的命!

  这就是曹操,为何一辈子跟所谓的名儒们过不去的原因。他与袁氏为敌,杀孔融、边让,最后跟荀彧翻脸,根子都在这里。

  杨修服务于曹操,是一种迫不得已,人家是军阀,豪族的优势在政治,不在军事,刀把子之下,只好违心地低头。

  曹操一直希望得到杨修的支持,毕竟他具有政治代表意义。可杨修是“身服心不服”,让曹操感叹“每不与吾同怀”,一片丹心照了“沟渠”。

image.png

  既然如此,还有让他活下去的必要吗?

  徐庶则不同,他本就是个寒族。曹操的最大拥趸是谁?就是寒门士族。曹操干掉了“察举制”,废掉了豪门的特权,把机会留给了拥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子弟。

  所以,我是不相信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政治立场决定了曹操把杨修当作敌手,把徐庶当作盟友。这就是徐庶与杨修,不同结局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