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5月,虎牢关。
窦建德一战而败,被秦王李世民俘虏。作为战败者的部属,高惠通也成为了唐军的俘虏。这一年,高惠通24岁。
武德五年(622年))六月,高惠通被指派给李世民,成为了秦王府刀人。这一点,在出土的《大唐太尉秦王刀人高墓志铭》中得到了证实。
据《墓志铭》:刀人,字惠通,勃海人......武德五年六月五日,被选入内,以为刀人。
看到刀人这个词,尤其是看到“刀”字,令很多人脑洞大开,既然是刀人,那自然是李世民身边的带刀女侍卫喽!只有这样,才能有故事嘛!
要说这份墓志铭最大的价值就是证实了史书中记载的在隋唐时期皇宫内或者诸侯王的府邸内是有着 “刀人”的存在的。
李世民像 图片来自网络高惠通是李世民的侍妾吗?
高惠通出身渤海高氏,是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其父高世达曾经担任隋朝的新密县令。后来投奔窦建德,后来在虎牢关被俘。
按照高惠通的年龄和隋唐时期的婚姻年龄,高惠通应该是早已经结婚生子,至于他的丈夫是死于战乱还是高惠通本身就是窦建德的妻妾,史书中没有记载。不过,通过《墓志铭》,却能反映出高惠通确实已经为人妻母了。
据《墓志铭》:(高惠通)三从既备,四德无亏。
所谓三从,指的是未嫁从(听从)父、既嫁从(辅助)夫、夫死从(抚养)子。高惠通既然归了李世民,李世民又未死,那么,高惠通这个夫死从(抚养)子,指的是什么?笔者猜测,最有可能的就是高惠通是带着孩子被俘,并且和孩子一起来到了秦王府,并精心抚养这个孩子,也因此才会有“三从既备”这种评价。
那么,会不会有这样一种可能,那就是在墓志铭中,为了与“四德无亏”对称而强行加进去一句“三从既备”呢?就像笑话中说的“家兄江南死,舍弟塞北亡”,就在大家都认为这个人很凄惨的时候,作者却说这仅是为了对称。
似乎不应该是这样。因为高惠通这篇墓志铭是李世民亲自写的,他不应该罔顾事实,为了文字对称给高惠通人为地加上了个“三从既备”。
在封建社会中,把女性战俘用于赏赐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但是,要是这位女性战俘还要带着孩子进宫成为皇帝或者王爷的侍妾,就另当别论了。虽然李唐王室在对待女子的问题上生冷不忌,连李世民都做过抢弟弟的老婆为妃的事情,但是,此事真不行。
因此笔者认为,高惠通并没有做过李世民的侍妾,更没有给李世民生下过孩子。
李世民雕像高惠通是李世民的女侍卫吗?
后人认为高惠通曾经做过李世民的女侍卫,其证据无非是“刀人”这个词,再无其他证据。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纯属于望文生义。高惠通虽然在窦建德叛军中混过几年,但这并不意味着高惠通具有很高的武艺。据《墓志铭》仅有对高惠通个人性情的描述,如:“刀人立性温恭,禀质柔顺”,却没有个人武勇之类的描述,难道我们仅从一个“刀人”就能断定高惠通是李世民的女侍卫?过于牵强!
而且,在隋唐时期的官方典籍中根本没有关于女性担任侍卫的记载,或许有之,但决计不是以侍妾的身份存在的。
因此笔者认为,把高惠通视为李世民的女侍卫一说,根本站不住脚。刀人究竟是做什么的?
既如此,那么这个“刀人”究竟是作什么的呢?
据《隋书 礼仪志七》:“承衣、刀人、采女,皆服褖衣,无印绶。
《隋书 后妃传》也记载:“又有承衣、刀人,皆趋侍左右,并无员数,视六品已下”。
由此看来,最早在隋朝,“刀人”已经出现在宫廷中。在唐朝的典籍中,却没有出现过。不过,随着《大唐太尉秦王刀人高墓志铭》的发现,表明了“刀人”不仅出现在皇宫中,而且,在诸侯王的府邸中也有“刀人”的影子。
根据历史的记载,“刀人”的品级不高,应该在七品左右,和替皇帝或者诸侯王执掌衣服的承衣一个等级。
那承衣又是作什么的呢?两个功能,一是管理衣服,二是制作衣服,简而言之,承衣就是宫廷里的女裁缝,属于技术工种。和承衣并列,刀人自然也是技术工种,那它具体是作什么的呢?
先从“刀”这个字来入手。
“刀”字最常见的解释是武器、劈砍、量词等,但还有一种解释,大多数都不知道,那就是一种形状像刀的东西,叫做刀圭,是古代量取药物的小匙。
笔者认为,高惠通很有可能是秦王李世民府内负责执掌医疗事务的负责人,相当于秦王府医疗组组长。
因为古代医疗在配药,尤其是宫廷内需要药物的时候,是需要负责人亲自动手称量药物的,而配药需要的就是这种叫做刀圭的小勺子,因此,就把这个职务命名为“刀人”。 而且,能够为皇帝或者诸侯王配药,说明这个“刀人” 必须是非常受信任的,毕竟她掌握着自己的生命啊!
高惠通担任“刀人”,非常符合她年龄大、又有孩子的身份。因为高惠通出身高贵,性情贤淑,长相又风华绝代,又含辛茹苦抚养孩子,获得了包括李世民在内的所有秦王府内人的尊重,又因担任“刀人”,是李世民最为信任的人,这才是在高惠通死后,李世民亲自为其撰写墓志铭的原因。不然,以区区一个七品的“刀人”,哪里有资格让李世民给撰写墓志铭呢?
以上仅是笔者的一家之言,如有不同意见,可以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