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杨将军的故事大家可能都很熟悉,里面的经典人物比如杨继业老令公、佘太君、杨六郎等人大家更是耳熟能详,因为经过这么多年的耳濡目染,不管是民间传说,还是戏曲、评书、电影、电视剧等等,杨家将的故事都已经深入人心,与杨家一起广为流传的,便是里面的反派人物潘仁美,每次看到他,都会让人恨的牙痒痒,尤其是读到金沙滩一节,更是让人窝心憋闷。但是,如果今天我要告诉你,历史上的潘仁美与戏曲里的天壤之别,你会不会不相信?会不会让人大跌眼镜?
潘美(925年-991年),北宋初年名将,字仲询。大名府(今河北大名)人。行伍出身,参与陈桥兵变,拥立赵匡胤为帝。宋朝建立后屡立战功,更在灭南汉战争中大放异彩,官至宣徽北院使,后来宋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又随军剿灭北汉,从此开始和杨业这个历史上的冤家开启了搭档生涯,一起镇守在雁门关直面北方的契丹。
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宋朝建立后,后周猛将李重进(郭威外甥)叛乱,赵匡胤亲征,任命石守信为招讨使,潘美为行营都监以副之。平定叛乱没多久,潘美便作为主帅率大军开拔,兵峰直逼南汉,最终攻下韶州(今广东韶关)后,南汉后主投降,南汉灭亡。
值得一提的是在韶州一战中,南汉军队使用了战象,在那个年代,大象如同现在的坦克,攻防一体。且近距离作战时,大象的速度较快,战斗力完胜骑兵以及步兵。潘美对付这只军队足足开动了脑筋,他先诱敌深入到事先布置好的木桥之后就采用火攻,终于搞的象群失控,这才全歼了南汉军队。
开宝七年,公元974年,以副帅身份与主帅曹彬一起进攻南唐,在渡江战役中勇猛异常,率领部队渡过长江,击败了南唐十万大军;之后又在公元976年,随赵光义征讨北汉,再次立功。雍熙北伐,杨业身死
雍熙三年(986年),宋太宗赵光义听信辽国朝堂不合传闻,兵分三路北伐辽国,宋兵三路北伐辽朝,其中潘美为云州、应州、朔州(山西北部地区)行营都部署,杨业为副帅,率西路大军兵出雁门,一路所向披靡,结果没多久,东路军的曹彬因粮草不继首先撤退,后来虽然补齐粮草后再度出发,但士气已经降到底了,又被契丹主力大军大败于岐沟关,赵光义无奈下令全军撤退,同时命令西路军的潘美杨业等人掩护山西北部四州老百姓内迁,老实说,如果他们完全按照赵光义的命令行事,可能也就不会有之后那么多琐碎,可惜事故总是出现在不该出现的时候。
潘美和杨业商量撤军事宜,这时候军中的监军王侁(后周能臣王朴的儿子)插话了,他不甘心就这么退回去,要求杨业大张旗鼓的掩护军民撤退,要声势浩大的准备破敌。杨业摇摇头,表示要照你这么做我们都得死球了。王侁的神色变幻,最终说出了杨业投宋之后最不想听到的话:“你不是杨无敌吗?带领数万大军还只想逃跑,你不会是想投敌吧?”
对于监军的权利这里有必要介绍一下,首先要从太宗赵匡义说起,赵匡义是个智商很高的人,个人能力很高,但刚愎自负。为了更好地控制与驾驭出征将帅,太宗实行“将从中御”的政策,授予出征将帅应对谋略、攻守计划,或授以阵图以指挥前线将帅作战(所以在太宗朝就有了特别滑稽的一幕,将帅出战需要依照黄帝指定阵图布阵,路线进攻,如果不从,那就是抗命,不管胜利与否都要问罪;如果战败,不管用没用皇帝阵图都要问罪,这就为“弱宋”埋下了伏笔。)。这点和蒋委员长有些相像,而监军也类似于蒋委员长的特派员,虽然级别在主副帅以下,但代表的是天子,宋朝军队的实际指挥者。
杨业很受伤,悲愤之下答应出战,临行前对自己这七年的老搭档潘美,说自己这次死定了,自己是个降将,早就该死,皇上还让我带兵,这次我就死战报国,但是你能在陈家谷两侧布置弓箭手接应吗?不然我回来的时候就全军覆没了!
潘美和王侁一口答应,亲自在陈家谷率兵伏击,可惜等了大概有三四个时辰,杨业仍然不见踪影。
杨业横刀立马的一直进攻到狼牙村,直到这里,契丹伏兵进出,将杨业围了个水泄不通,杨业的时刻到了,他要的就是厮杀,就是献血,他要证明自己不管是不是无敌将军,至少不是叛徒!
等到杨业且战且退到达陈家谷的时候已经晚上了,而陈家谷一个援军都没有,人困马乏的杨业率领部下选择了死战到底,史书记载,杨业身中创伤数十处,手刃辽军数十人,最后战马受伤躲进密林仍然死战不退,最终被辽军擒获(宋史这段有争议,有的说在狼牙村绝食而死,有的说战死)。
杨业之死多方均有责任。第一,两路进发是为了互为策应,而在东路“良将第一”的曹彬全军覆灭,使得辽军得以合围宋军,西路军孤军深入,如果不退,只能是全军覆灭,可见东路的失败是起因;第二,军队的首要任务是作战,但太宗下诏撤军时,要求掩护云、应四州之民内徙,这大大掣肘着军队的机动性,使得西路军行动迟缓,有被敌军合围的危险,此为二因;第三,监军王侁“性刚愎”,逼副帅杨业进军,置之必败之地,而又见死不救,致使陈家谷(今山西宁武)兵败,此为主要责任;第四,统帅潘美之不作为,对监军的退让,以及未曾营救杨业,此为潘美之责。另外,杨业之死责任轻重归属,从战败受罚可以看出,战后潘美降职三级,而监军王侁免冠、流放。
平心而论,在杨业之死这件事上,主要责任不在潘美,回首看整个宋史就会发现,整个大宋的猛将都有一个特点——无奈,哪怕是后来的猛将狄青都当上枢密使了,依然被韩琦笑话‘东华门外唱名者方为好儿郎’,但是,潘美始终犯下了军中最大的忌讳——见死不救,所以之后的潘美一直到死都默默无闻,再没有了任何作为,因为他已经身败名裂,在军中豪无威信可言。
可叹后世通过《杨家将》等小说、戏曲将潘美改名为潘仁美进行丑化,并且将潘美塑造成处处与杨家作对,并且勾结辽人做了卖国贼,活脱脱的一个奸臣形象,每次看来,不免让人心生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