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编为大家带来夏侯霸的后台有多强硬,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三国时期是各方诸侯混战,为了夺取刘汉天下而纷纷征战的一个年代。在这个年代里总会涌现出一批又一批能人异士,他们凭借高超的武艺或者出色的谋略在各位主公面前取得一席之地,在三国这样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写下了属于自己的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当时的那个年代,他们无法拥有现代人这样一个"上帝"的视角,也无法预见之后天下的走势,仅仅只是从自己对于天下各路兵马元帅的分析来判断天下归一的明主。在这样一个年代里,选择是大于努力的,如果是选择了一位有勇有谋并且运气十分好的君主,就有机会和他一起享受坐拥天下的感觉,但是如果是选择了一位秉性缺失、人才稀少,加上运气不算特别好的君主,那么能够活下来的几率少之又少。但是选择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古代战争中,军士"跳槽"也是颇为稀松平常的现象。
三国时期的夏侯霸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在三国时期曾经是曹操阵营中的将领,因为父亲夏侯渊的关系,他对于蜀汉和刘备恨之入骨,可是在后期,由于在曹氏阵营中遭受到了司马氏的迫害,后来又转去了敌对方蜀汉的阵营。夏侯霸转投蜀汉并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受到当时曹魏政变的影响。
夏侯霸对于蜀汉王朝和刘备的怨恨主要来自于"汉中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夏侯霸的父亲夏侯霸被刘备大军斩杀了。夏侯渊早年跟随曹操起兵,曹操取得汉中之后,派夏侯渊留守。当时在汉中的不仅有曹操,还有成都平原的刘备。刘备若是想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自然免不了要跨过汉中去谋求发展。于是在建安二十二年的时候,刘备在谋士的建议和谋划之下对汉中发起了战争,汉中之战持续了两年,两年里夏侯渊一直都采取了有效的战略成功抵挡住了刘备的攻打。在建安二十四年的时候,刘备为了彻底啃下汉中这块"硬骨头",最后采取了声东击西不断扰乱其视线的策略,先是在半夜偷袭,放火烧了夏侯渊的军营,趁夏侯渊分兵去修补围守的时候又去攻打驻守在他附近的另一位曹军将领,夏侯渊不得不去支援。趁夏侯渊此时兵力分散,刘备派大军对夏侯渊的大本营发动袭击,最终杀了他。因此蜀汉和刘备对夏侯霸来说也算是杀父仇人。
夏侯霸如此憎恨蜀汉,可是最后却不得不出走蜀汉,是有着政治上的原因的。在魏明帝临终的时候,为了能够维持好自己国家的运转,指定了两个辅国大臣,一个是曹爽,一个是司马懿。虽然说在后来我们都能听到有关于司马氏觊觎国家最高权力的传闻,可是实际上在正始年间,司马氏并没有到一手遮天独揽大权的地步,反而始终被曹氏实力压着一头。当时曹氏权力太过于强大,对于司马氏也并不是特别友好,因此司马懿称病不朝,在暗地里积蓄力量。夏侯霸当时并没有明确表态说自己站哪一队,但是因为自己的亲戚夏侯玄是支持曹爽的,也被默认为是曹爽队伍中的一员。后来司马懿突然发动政变,由于曹爽一派之前排挤了很多人,变法也不得人心,加上司马懿的势力有着绝对的优势,因此曹氏一派很快被打倒清算,包括夏侯霸也遭到迫害。夏侯霸看情势不妙,立即出逃,跑去了距离曹魏最近的蜀汉。
因为夏侯霸的特殊身份和他与蜀汉的特殊关系,因此夏侯霸投奔蜀汉这件事在当时颇受关注。在夏侯霸投奔蜀汉的路上因为缺衣少食并且蜀地道路难走,后来迷了路,在逆境之中蜀汉得知了这个消息,派人将夏侯霸接了过来。
蜀汉接纳来自别国的大臣,这对于政治上来说是一件非常有影响力的事,因此为了能够留住夏侯霸,后主刘禅就用了两个理由来说服他。第一个是需要淡化夏侯霸对于蜀汉的仇恨,因此说在两军对战中其实是各为其主的,夏侯渊的死并不是自己的父亲害死的,而是两军对战中的一种正常结果。第二个则需要给夏侯霸心理上的保障,要让他有留下来的理由,因此说自己的儿子是夏侯霸的外甥。这个说法并不是空穴来风为了讨好夏侯霸而提出的,实际上刘禅娶了张飞的女儿,而张飞的妻子是夏侯霸的从妹,因此刘禅与张氏的儿子也确实是夏侯霸的外甥。这样一个血缘关系的存在不仅给夏侯霸吃了一颗定心丸,实际上也稳固了夏侯霸在蜀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