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什维克领袖马尔托夫:一个全心全意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

在谈到俄国人马尔托夫时,历史学家赵俪生曾经这样回忆:

  “我读列宁传,读到马尔托夫的事。马尔托夫主张,有些知识分子可以邀请到党内作为党的宾客,而不需要他们遵守什么组织性、纪律性。列宁狠狠批评了马尔托夫。马尔托夫是孟什维克,当时肃反,‘契卡‘(即全俄肃清反革命及怠工非常委员会——编者注)已经把马尔托夫列入被整肃的黑名单了,列宁却弄来一张车票叫女秘书送去,让马尔托夫逃往西欧。事后,列宁想起马尔托夫说,多么精致的知识分子呀。

  “我读过后,总觉得自己有点像马尔托夫。我走不成布尔什维克的道路,我受不了严格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我愿意做一个全心全意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同时又是一个自由主义者。”

  “全心全意的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自由主义者”,这两个赵俪生用以自况的词语,也可以视作对马尔托夫所作的精当诠释。

blob.png

  这名后来的孟什维克领袖,从22岁起就参加工人解放运动组织。他担任过俄国社会民主工党机关报《火星报》的编辑,参与组建过第二国际,即使在被逐出苏联以后,也仍然在探讨马克思的理论。这些被视作他对“信念”的坚持。

  而这个一脸大胡子的俄国佬,又实在不像一个能约束自己的人。马尔托夫个人生活的邋遢是出了名的。一名传记作者描绘道,当托洛斯基在巴黎见到他时,他的“房间像过去一样一塌糊涂,变得越发不可收拾”。屋角里堆着一人高的报纸,谈话中,马尔托夫时不时将手伸进报纸堆里,抽出需要的文章。桌上放着积满烟灰的手稿,而那副总是擦不干净的夹鼻眼镜耷拉在他的尖鼻梁上。

  他在道德方面以敏感著称,有人称他“丰富、灵活,但缺少意志力的支持”。当遇到别人的反对时,他有时候会“显得十分苦恼,并且神经质地耸耸他那瘦削的肩膀”。

  从他这些性格表现里,人们不难窥见他温和的个性。事实上,这个坚定的马克思信徒始终认为,实现自己理想的方式应该是温和的,而不是武力的。

  他一直希望通过合法的选举而不是革命来实现目标。当俄国1905年革命即将来临时,作为俄国进步的社会民主工党中坚分子,他和他领导的少数派甚至拒绝武装起义,不愿意为它做有组织的准备。只有当革命成为事实以后,他们才同意接受革命。

blob.png

  等到革命失败后,铁腕人物斯托雷平成为总理,他又希望放弃党组织的秘密性,以换取合法地位参与议会政治。

  因此,马尔托夫说出“工人必须不是用武器而是用‘一种想把自己武装起来的热望’武装起来”这样的话,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他一直希望做一个民主政治下的反对派。1917年2月革命推翻沙皇之后,以他为首的孟什维克积极参与临时政府,并一度获得主导地位。然而,在当时的混乱之中,他的温和并不为人欣赏——人们急切地需要被强大的力量保护起来。

  马尔托夫们践行选举政治的最后一次努力,发生在布尔什维克武力推翻临时政府夺权之后。在得到举行立宪会议选举的承诺之后,他们立即组织起来参与选举,成了“当时俄国最遵守民主规则的政治派别”。尽管在这次选举中失利,他们仍然准备坦然接受这一结局。

  但历史并没有给马尔托夫更多机会。立宪会议被驱散后,马尔托夫仍然试图在一个更狭小的空间中尽力扩大民主。1921年,孟什维克被取缔,马尔托夫离开苏联,并死在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