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50年,秦国的安国君正式即位只有三天,就蹊跷地一命呜呼。那个曾经在赵国作为质子的异人,在吕不韦的帮助下顺势登基,是为秦庄襄王。
吕不韦功莫大焉,出任秦国相国,执掌国政。吕不韦虽然位极人臣,但是秦国朝堂之中,排挤他的人不少,特别是秦国军中,像王龁这种宿将,根本不买吕不韦的面子。
图-洛邑是吕不韦的封地
赵国利用秦国出现的短暂内耗期,出兵燕国,以避免将来与秦国开战之时,燕国又在背后捅上一刀。
此次出兵的大将人选,并非信平君廉颇,而是赵军的二号人物乐乘。赵孝成王为什么选择乐乘,因为乐乘提出一个天马行空的计划。
按照乐乘的规划,第一步,赵军从太原郡出发,途经代郡,攻打燕国最西部的上谷郡。第二步,从邯郸出发,沿着黄河而下,攻克武阳东面若干城邑,控制北易水。如果两路赵军都成功,便能将武阳孤立起来。
从地图上看,如果赵军按这个线路进军,必须得发动两场战争,而且深入燕国腹地。这一方案劳师袭远、乘险抵巇[xī],如果不是前一年赵军狂胜燕军,恐怕谁都会认为这样的进军方案是天方夜谭。
正是由于廉颇曾十三万大破燕军六十万,现在任何攻燕的方案,都可以摆上台面,乐乘这个方案虽然激进,但赵孝成王也点头同意了。
于是乐乘统领数万大军,从晋阳出发,风风火火开拔燕国。
燕国在上谷郡的部署,不出乐乘所料,兵力非常单薄。这个郡主要是抵御匈奴入侵,匈奴人又不擅长攻城战,因此上谷郡的城防与中原相比差距很大,兵员也捉襟见肘。燕国对于匈奴的态度,与赵国一样,以关门自守为主,尽量节省兵力。
乐乘则是有备而来,投石车、床弩、云梯等大型器械一样不少,按照中原攻城战的标准对付燕国守军。
燕国在上谷郡的部署,只有靠近赵国的逐鹿城防尚可,像怀安、宣化这等要塞,各不过两千人左右,其他城邑的守军则更少,怎能抵挡数万赵军的狂攻。不到三个月,上谷郡全境便宣告易主。
乐乘拿下上谷郡,加固“10军都陉”的防御,防止燕军反扑。“10军都陉”是太行八陉最北边的一条通道,燕国本来在“10军都陉”东出口布有重兵,防范山上的游牧民族。后来燕国占据上谷郡,这“10军都陉”作为燕国内部一条通道,地缘重要性大打折扣。如今赵国控制上谷郡,“10军都陉”势必又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因此乐乘拿下上谷郡后立即在这里修筑壁垒,打造防线。
从地缘上看,赵国纵跨南北太行山,虽然长平和邯郸两战大伤元气,但占得大半个“天下之脊”的赵国依然活跃,与地利的优势很有关系。
上谷这边战事稳定下来,乐乘回师邯郸补给,再统领数万人出征。自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兵力便严重不足。与燕国的这场战争,本来要兵分两路,但是赵国缺兵少将,因此同一支军队先取上谷郡,回师后取得补给再沿黄河而下。
燕国在燕赵边界的兵力部署,是沿着南易水和北易水的立体防线,但是这两条防线也有侧重,越靠近武阳防御越强。
乐乘军沿着黄河而下,最大限度避开燕军在两条大河沿线的抵御,顺利抵达北易水东北岸,达到燕国的“督亢之地”。
“督亢之地”是荆轲刺秦王事件中,燕国向秦国献上的土地,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可是“督亢之地”与赵国并不接壤,又一马平川无险可守,防御能力可想而知。
乐乘的进兵路线,自然考虑到了这些状况,这才深入燕国,在“督亢之地”上夺取临乐、龙兑等城邑。随后乐乘趁势转身渡过唐河与北易水,将武阳以南的汾门城也拿下。
完成以上这些神操作之后,乐乘才兵临燕国下都武阳城下。
乐乘当然也不是要真的攻打武阳,赵军也没有这个实力攻克武阳,而是通过这种方式震慑燕国,在谈判桌上捞足筹码。
回顾这次出兵,乐乘两次出击转战千里,对燕国各城邑防御水平和守将能力了如指掌,精准攻击燕国防线的薄弱环节,没有浪费一兵一卒在那些精兵强将把守的城邑上。可见这些年乐乘在研究燕国上是下足了功夫的,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乐乘建此大功,赵孝成王封其为武襄君。襄,有辅佐的意思,武襄君,则是武力辅佐赵王的意思,这名号多大气!
战国史上,战功卓越的武将封君,不少都带有武字。
秦国的武字辈封君有:白起(武安君)、王翦(武成侯)、王贲(通武侯)。
赵国的武字辈封君有:乐乘(武襄君)、李牧(武安君)。
以上白起、王翦、王贲、李牧等人,哪个不是战功赫赫,乐乘的封号与这几个人不相上下,可见赵孝成王对其的厚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