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阳真逸顾况生平简介与历史成就

 顾况,字逋翁,自号华阳真逸(生猝年月不详),海盐人士(现浙江海宁),唐朝著名诗人,画家鉴赏家。

\
    生平简介
  贞元三年,他为李泌所荐引,得以入朝担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他被贬的原因据说是“傲毁朝列”(李肇《唐国史补》),“不能慕顺﹐为众所排”(皇甫湜《顾况诗集序》)。在贬途经苏州时,与韦应物有诗酬唱。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

  贞元十六年,皇甫湜曾在扬州见到过他(《顾况诗集序》)。大历六年(771年),任永嘉监盐官,曾著有《仙游记》,描述飞云江上游李庭寻上山砍树,迷不知路,逢见祭水,内有农田、泉竹、果莱、连栋架险、300余家。

  顾况的生卒年,传世的《瘗鹤铭》定为开元十三年(725年)至元和九年(814年),但据宋代董逌﹑黄伯思和清人顾炎武考证,《瘗鹤铭》非顾况所作。

  今从顾况《送宣歙李衙推八郎使东都序》考订,顾况于757年登第后约50年,即大致在806年前后尚在人世。而根据最新蒋寅、赵昌平诸人的研究,顾况直到元和末年尚在人世。

       历史成就
       绘画成就

  顾况不仅是著名的诗人,还是比较有名的画家。《太平广记·卷第二百一十三·画四》·顾况传记载:唐顾况字逋翁。文词之暇,兼攻小笔。尝求知新亭监。人或诘之。谓曰:“余要写貌海中山耳。”仍辟画者王默为副。(出《尚书故实》)译文:唐朝人顾况,字逋翁,每在写文章、词赋之余,还练习画小品。

  顾况曾有一次请求让他担任新亭监(按:相当于知县),有的人询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要画海中的山而已!”后来,还是举荐他给擅长绘画的王默作副手。顾况作画前要做准备工作,他是画巨幅画的,几十幅画绢拼在一起,小了不足以放开手脚。

  这么大的画布只能放在地上,而且要贴牢了,因为一会儿画家要在画布上折腾。画墨和各种颜料的用量也很大,用盆子和桶这一类的容器来盛装。顾况作画前要大造声势,参加造势活动的有鼓乐队和啦啦队,鼓乐队有十几个人,啦啦队就要大一些,有上百人。

  随着现场指挥敲响第一声鼓点,鼓乐队吹起号角擂响鼓,啦啦队则齐声呐喊,书上说这种呐喊是“叫”,看来是可着嗓门喊,古今的造势都差不多。就在这一片鼓角呐喊声中,顾况出场了。

  他先用锦缎料子的袄子缠在自己的头上,然后开始喝酒。酒出性情,但要适量,喝的太多就醉成一摊泥了,即丢人又误事。一般来说喝过酒的人是不宜转圈的,越转越晕乎,顾况则不同,他要围着画布连续转上十多圈儿,情绪就是这样酝酿出来的。

  圈子转完了就正式作画,只见顾况舀起墨汁和其他颜料随意的泼到画布上,然后拿出一条长的绢布,一头放在刚刚泼过色彩的画布上,找出一名志愿者坐在绢布上面压住,画家自己则拽住绢布的另一头来回拖动。

  绢布那一头坐着一个人,这种拖动是个力气活,而且还要有技巧。画布上的颜料在拖动的过程中被抹开,一副画作的雏形展现在众人眼前,但仅仅是有雏形还不够,在众人眼中那只是一摊一摊色彩,关键还在后一道工序,就是勾勒。

  这时候才用的上画笔,顾况拿起画笔在一摊摊大快色彩上勾勒,山峰出现了,溪流出现了,郁郁葱葱的树木出现了,这是在点睛,往画布上泼色彩谁都会,但点睛却大有学问。最终,一幅大型的山水画宣告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