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益生平简介 伯益主要事迹有哪些?

伯益简介:伯益生平经历是怎样的?伯益主要事迹有哪些?本文这就为你介绍:

伯益简介

伯益(约公元前21世纪),一作伯翳、柏益,又称大费,大业的儿子,蟜极曾孙(另一种说法为元孙),嬴姓。司马迁《史记·秦本纪》云:“大费(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

夏朝君主夏启继位后,没有忘记伯益之功,大廉就继承伯益的职位,其儿子就用他的名为姓,封地于秦,大廉就是廉姓的始祖;伯益次子若木被封于徐国,为徐氏始祖。

据《元和姓纂》所载,“颛顼孙大廉之后,以王父字为氏,赵有廉颇“,可见伯益为颛顼后裔。

伯益生平经历

伯益(前?- 约前1973年),又名伯翳,也称大费,他是大业的长子、蟜极曾孙(或元孙)、黄帝的六世孙。

因协助禹治水有功,故受舜赐姓嬴,并将姚姓之女许配他为妻。

帝舜禅位于禹后,伯益被任命为执政官,总理朝政。伯益后来继续成为夏王启的卿士,地位只在夏王启一人以下,直到夏启六年时,病死,享年一百多岁,时夏王朝给予其隆重的祭祀。伯益与夏王启皆是黄帝的后裔。

根据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之清华简《厚父》篇,伯益与皋陶在年代上存在重叠。清华简《厚父》篇中有“启惟后,帝亦弗恐启之经德少,命咎繇下,为之卿士”。白话文译文为:“启即王位,上帝并不担心启之义德不足,命皋陶再降而成为启的大臣”。

另根据战国楚国上博简《容成氏》所记“禹有子五人,不以其子为后,见咎繇之贤也,而欲以为后。咎繇乃五让以天下之贤者,遂称疾不出而死。禹于是乎让益,启于是乎攻益自取。”此竹简内容则与《史记·夏本纪》中关于皋陶早猝的记载相吻合。

相关学者认为这是不同文化区域间传说的分化变异导致的,但皋陶和伯益实为两个互不相干的人则就有了更大的可能性,并且古代文献中就有“皋陶作刑”与“伯益作井”的不同记载。

 

伯益主要事迹

一、助禹治水

伯益最突出的贡献就是佐禹平治水土,这点可见于《史记》之《夏本纪》《秦本纪》等。伯益不仅治水卓有成就,而且在治水过程中还立下了其他功劳。

其一,伯益在遭受洪水侵袭的地方,根据当地地势低洼的特点,教给民众种植稻谷,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因此,当禹在平定洪水后,帝舜赏赐伯益以皂游(一种黑色旗帜),还将自己家族的女子许配给伯益。

此后,伯益就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尚书·尧典》),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而伯益的后人,包括费昌、仲衍、造父、处父辈以长于训鸟兽成立于世。

其二,传说伯益发明了凿井技术。《经典释文》卷二井卦因《世本》云:“化益作井。”《吕氏春秋·勿躬篇》:“伯益作井。”这大概与其佐禹治水不无关系,毕竟在长期与水土打交道的过程中,是易于发现地下水的秘密的。

当代考古发掘证明,我国水井的出现恰当与尧舜时期相差不远的龙山时代,可知传说有其根据。凿井技术的发明有重大的意义,在此技术发明之前人们不得不靠近河流定居,忍受河水泛滥的威胁。凿井技术发明后,我国古代北方广大平原地区逐渐为各氏族充斥,得以开发。

其三,伯益参加平治洪水,也促进了本氏族的发展。据考证,夏商时期的“其氏”便是伯益之族,且其氏的源起,便是与治水密切相关的。

大禹继舜之后,伯益又辅佐大禹治理水土、开垦荒地、种植水稻、凿挖水井。

伯益在政治上也很有建树。他曾告诫大禹,凡事要有前瞻性,要虑事周全。不要违背法则、制度,不要过度游乐享受,不要违背规律去追求百姓的称誉,不要违反民意而满足自己的欲望。治国不能懈怠,政事不能荒废,谦虚会受到益处,自满能导致失败,要选贤任能、除奸去邪。

 

在处理民族矛盾方面,伯益亦表现出远见卓识。舜时,三苗族离心离德,舜便派大禹武力征服,三苗不服,伯益提议,要恩威并举,德武相济。大禹接受了伯益的建议,撤退军队,实行文教德治,三苗族受到感化,终于归顺。

伯益还将跟随大禹治水时所经历的地理山川、草木鸟兽、奇风异俗、轶闻趣事记录下来,成为《山海经》的素材。

二、著山海经

夏代小说《山海经》是一部被后世称为奇书的神话故事小说。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其中有4卷为后人增补作品。最初的撰写人很可能是就是夏代的伯益。

西汉刘歆《山海经表》:“ 已定《山海经》者,出于唐虞之际……禹别九州,任上作贡,而益等类物善恶,著《山海经》”。

东汉王充《论衡·别通篇》:“禹主行水,益主记异物,海外山表,无所不至,以所记闻作《山海经》”。

东汉赵晔《越王无余外传》:“(禹)与益、夔共谋,行到名山大泽,召其神而问之,山川脉理、金玉所有、鸟兽昆虫之类,及八方之民俗、殊国异域、土地里数:使益疏而记之,故名之曰《山海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