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因笃是明末清初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代表作有《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等。李因笃被誉为华夏“四布衣”之一,那么,大家都是如何评价他的呢?
李因笃
李因笃简介
李因笃,字子德,一字孔德,号天生,陕西富平东乡(今富平薛镇韩家村)人。生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卒于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自幼聪敏,博学强记,遍读经史诸子,尤谙经学要旨,精于音韵,长于诗词,诗逼杜甫,兼通音律,崇尚实学,为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教育家、音韵学家、诗人。被时人称为不涉仕途的华夏“四布衣”之一。
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鸿博授检讨。
尝辨秦中碑版极有依据。行、楷书用笔秃率,意近颜真卿。著《古今韵考》《受祺堂诗文集》《瓯钵罗室书画过目考》《增校清朝进士题名碑录》。
李因笃是个怎样的人
李因笃的诗歌展现了一位关学名家崇高而丰富的精神世界和文学才艺,蕴含着丰富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有待进一步开掘。李因笃的诗歌无论是数量上、内容上、艺术上,还是诗坛影响上,均有突出表现。更为重要的是,他长期活跃在关中地区,是关中一地文学活动的核心人物,作品呈现出鲜明的关中地域文学风貌,应是清初关中诗人群体中的代表性人物。
李因笃一生安贫乐道,勤于研读,执教著文,毕生不倦,学识渊博,著述宏富。他在经学方面有很高的造诣,清初散文家汪琬与人论师道书谓:“当代未尝无可师之人,其经学修明者,吾得二人焉。曰顾子宁人,李子天生”。说明他当时在经学方面可与顾炎武齐名。他主张“经世致用”之学,主张“师古不泥其意,用法不求其人”,认为深入经学的目的,在于通晓古今治国之道,以利于国计民生,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他的学术实践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