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乘船渡海来,文章感动中华国。十八横行战词苑,一箭射破金门策。”这是晚唐诗人顾云《送崔致远西游将还》中的诗句,他夸赞新罗才子崔致远十二岁来唐,诗文感动中华,十八岁就考中进士。
崔致远,字孤云,后改字海云,古代新罗国金城(今韩国庆尚北道庆州市)沙梁部人,韩国汉文学的奠基者。崔致远出身于中小地主家庭,家境并不富裕,但他聪慧好学,从小就树立了浮海入唐游学的远大志向,所以努力学习儒学和汉文学。
韩国早在1世纪左右已经使用汉字编纂文献、写作汉文诗了。682年,新罗设立国学,读《论语》《礼记》等书。703年,新罗开始派遣大批留学生到中国留学。有的留学生还应试登第,出任唐朝地方官员。
868年,十二岁的崔致远跟随商船渡海入唐。他的父亲崔肩逸在送别时训勉他说:“你如果十年内考不上进士,就不准说是我儿子,我也没有你这个儿子!”
崔致远在唐朝首都长安苦读六年,学业突飞猛进,十八岁时不负父亲期望进士及第,被任命为宣州溧水县尉。他在忠于职守的同时也努力写作,曾撰有《中山覆篑集》五卷。
崔致远出众的文才诗艺,得到淮南节度使高骈的器重和信任,先后担任馆驿巡官和都统巡官,参与机密要务和军事行动,为高骈撰写了大量的幕府公文书信,官场中公私往来的文牍、征调军队和征兵的通告檄文。
885年3月,崔致远二十八岁时,浮海返回了新罗。他在唐十七年期间,观光长安,浪迹东都,入幕淮南,足迹遍及名山大河,体验到大唐的国情、制度和风土民情。他常与文士交流切磋学问,与诗人顾云、杜荀鹤、吴峦友谊深厚;与各界人士也有来往,曾赋诗相赠,如《归燕吟献太守》《酬杨赡秀才送别》《留别女道士》。由于亲身受到大唐灿烂文化的熏陶,崔致远在中国的儒释道思想、诗文辞赋与书法棋艺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造诣。
崔致远回国后,声名鹊起,得到了新罗宪康王(金晸)的器重,倚为栋梁,先后被授为侍读、翰林学士、守兵部侍郎、知瑞书监事,后来被保守派排挤调任地方官。崔致远二十九岁时向新罗国王呈献了自己的汉文诗集共二十八卷。三十七岁时,他又针对时局动乱,向真圣女主进献《时务策》。
崔致远经历官场暗斗和社会动乱,厌倦宦途,就在三十八岁时辞官携家归隐山林,闲读书诗,啸咏风月,参加佛事活动,七十余岁时病故。
崔致远在唐期间和归国后写出了不少优秀的汉文汉诗,主要有《桂苑笔耕》二十卷,五言、七言今体诗一百首,杂诗赋三十首等。
崔致远的诗歌情感丰富,风格清丽,内容朴实,意蕴深长;艺术上情景相融,合乎格律;题材广泛,包括送别、记游、咏史、怀古、干谒、酬赠、咏物等方面内容。
崔致远的散文《桂苑笔耕》是韩国现存最古老的汉文典籍之一,收录的三百余篇公私文章,用骈俪文写成,条理分明,用典繁博,典雅顺畅,文辞富丽。他代新罗撰写的外交国书,颇有气势,辞藻富丽,韵味醇正。
崔致远作为杰出的诗人、学者和文学家,促进了朝鲜半岛汉文学的发展,在中韩关系史、朝鲜汉文学史、朝鲜学术思想史上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东国儒宗”“百世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