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掌北周朝政15年权臣宇文护生平 宇文护结局 宇文护子女 宇文护政绩

南北朝末年,北魏政权在各族人民大起义的冲击下,分裂成东、西魏,其统治力量大为削弱。一时间群雄并起,政权更迭极为频繁。从起义军投降北魏的高欢、宇文泰乘机而起,率军分据关东、关西,先后建立了北齐、北周政权。这两个政权的统治时期都较短,北齐历28年而灭,北周更为短命,仅24年就亡国了,其中换了5个皇帝。在这24年中,北周大臣宇文护竟把持北周朝政达15年之久,真可谓是乱世中的铁腕人物。

军旅生涯

  宇文护字萨保,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侄子。据说他从小就很有志气,行为不同于常人,所以他的祖父特别喜欢他,认为他日后必成大器。11岁时,宇文护的父亲战死于军中,叔父宇文泰就带着他生活在军营之中。宇文护从小就受着这种军旅生活的磨炼,弯弓射箭,纵马疆场,养成了他刚毅果敢的性格。宇文护17岁时,宇文泰就让他管理家务。他威而不怒,治家严谨,府内上上下下的人都十分敬重他。宇文泰曾称赞他说:“此儿志度类我。”宇文泰是北周政权的缔造者,也是南北朝末年的一位乱世枭雄。能得到他的如此称赞,实为难得。
  宇文泰执掌西魏政权之后,宇文护就成了他的左膀右臂,长期随他东征西讨,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西魏大统初年(公元534年),宇文护因为征讨侯莫陈悦,破之有功,被封为水池县伯,食邑五百户,加封征虏将军。后又随宇文泰擒窦泰,复弘农,破沙苑,战河桥,累功被封为镇东将军,大都督。大统八年(公元542年)宇文护因战功进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长期的征战,使宇文护逐渐成为一位难得的将才。大统十五年(公元549年),宇文护迁大将军,奉命出镇河东,与于谨征江陵。宇文护让大军缓缓而行,自己亲率轻骑,昼夜潜行。等他率军突然出现在江陵城下时,守兵措手不及,仓皇之中,弃城而逃。宇文护又遣2000轻骑,扼断江津,结集舟艇,以逸待劳,大破敌军。因此,他的儿子也被封为江陵公。接着,他又率军扫荡了南北朝时期势力强大的襄阳蛮向天保部,因此被拜为小司空,一跃而成为宇文泰手下第一大将。
  公元557年,宇文泰病重,急召宇文护进见,将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他说:“我将不久于人世,诸子尚幼,寇贼未宁,天下大事就托付给你了。你一定要倾尽全力完成我的遗志。”宇文护含泪奉命。宇文泰刚死,诸子年龄都小,旁边的北齐又时时刻刻虎视眈眈,朝中上下,人心惶惶。宇文护在这个关键时刻处变不惊,一面整肃纲纪,一面抚慰众臣,于是众心乃安。把宇文泰安葬之后,宇文护又托言天命所归,派人劝说西魏帝禅位于宇文泰的儿子宇文觉。西魏帝惧怕宇文护的权势,只得下野,交出玉玺。宇文觉登位,是为孝闵帝,改国号北周。至此,宇文护终于完成了其叔父宇文泰的遗志,同时集大权于一身。先时,宇文泰常说:“我得胡力。”当时人们都不能理解。此时,人们才知道:“胡”乃“护”也。
位极人臣
  宇文护虽以军功起家,但他绝非有勇无谋的一介武夫。孝闵帝上台后,封他为大司马,晋国公,食邑一万户。从此,宇文护大权独揽,在掌权的15年里,内防暗算,外御强敌,始终牢牢地控制住了局面,显示了非凡的政治才能和应付复杂局面的能力。
  孝闵帝初立,内忧外患,人心思动,赵贵、独孤信等一批原西魏元老重臣想乘机谋反。在他们看来,宇文护握有重兵,是他们作乱的最大障碍,就想先除去宇文护。谁知,宇文护早已洞察了他们的阴谋,乘他们入朝进见之机,执而杀之,尔后又果断地诛其爪牙,有效地控制了局面,确保了北周政权的稳定。宇文护也因此被拜为大冢宰。
  朝中大臣司会李植、军司马孙恒等,都是宇文泰手下的重臣,久居权要。他们看到宇文护独揽大权,心里甚为不满。于是他们阴谋联络孝闵帝身边的近臣乙弗凤、张光洛、贺拔提、元进等人,力图除掉宇文护。他们在孝闵帝面前进言道:“宇文护自从杀了赵贵等人以来,威权日盛。文武百官,争往附之,大大小小的政事,都由他来断决。以臣观之,恐怕他将来会不守臣节。应该尽早想办法除去他,免得他犯上作乱。”孝闵帝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听他们这么说,暗生除护之心。
  宇文护听说过这件事之后,就将李植放为梁州刺史,孙恒为潼州刺史,想以此来阻止他们的阴谋,但孝闵帝总想将他们召回。一天,宇文护对孝闵帝劝谏道:“天下至亲,莫过于兄弟。如果兄弟之间都自相残杀,外人还有什么可亲可信的呢?先帝因为陛下年幼,命臣辅佐。臣情兼家国,敢不竭尽股肱之力。倘若他日能使陛下亲临朝政,威加四海,臣虽死也可瞑目啊!”又苦口婆心道,“臣之所以干预朝事,只是为了不负太祖所托,保国家之鼎罢了。且臣既为天子兄,又为国家宰辅,夫复何求?望陛下能体谅臣的一片苦心,不要被奸人谗言所惑。”说完泣不成声。孝闵帝表面点头称是,但仍然对他极不放心,反而猜忌日重。孝闵帝和乙弗凤密谋,准备乘宇文护朝见之时,将他杀死。不想风声走漏,宇文护只得先下手为强,他召集文武大臣,将乙弗凤等人的阴谋公之于众,他涕泪而言:“先王起自布衣,勤劳王业,三十余年,不想中道崩殂。孝闵帝既为正嫡,臣受命与公等立而奉之,并革魏与周。然而皇帝自即位以来,荒淫无度,昵近群小,疏忌骨肉。若此谋得逞,社稷必致倾覆。我若死了,也无颜见先王于地下,今日宁负皇上,也不能有负于社稷。宁都公(即明帝宇文毓)年德并茂,仁孝圣慈,四海归心,万方注目。今日我欲废昏立明,诸公以为如何?”群臣都说:“这是公的家事,我们敢不惟命是从。”于是率兵进宫,杀了乙弗凤等人,又诛李植、孙恒等,后来又杀了孝闵帝,立宇文毓为帝。
  宇文毓天性聪睿,有胆识,时刻想着从宇文护手中夺回朝权。宇文护对他也深有忌惮。于是,宇文护就命他的心腹、掌管膳部的李安在皇帝的饮食中加进毒药,将宇文毓毒死,另立宇文邕为帝,是为周武帝。周武帝降诏曰:“大冢宰晋国公,智周万物,道济天下,所以克成我帝业,安养我苍生。自今诏诏及百司文书,并不得称公名,以彰殊礼。”宇文护上表坚辞不受。但由此他还是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成为北周政权实际上的统治者。
情兼家国
  宇文护虽位极人臣,显赫一时,但他也有难言之隐。那就是他的母亲和姑姑在战乱时期困陷北齐,被北齐所幽禁,几十年音信全无。而宇文护天性至孝,常以此为平生憾事,无时无刻不想救回他的母亲,略尽人子之道。保定四年(公元564年),宇文护打算和突厥结盟,互为犄角,联兵攻齐。齐王大骇,于是答应放宇文护的母亲和姑姑回北周,条件是他放弃攻打北齐。为了防止宇文护变卦,齐王先让护母修书一封教宇文护的姑姑先带回北周。宇文护见信痛哭不已,左右之人都不敢仰视。当即,宇文护修书作答,语气悲凉,尤为感人,内云:“……草木有心,禽鱼感泽,况在人伦,而不铭戴。有家有国,信义为本,伏度来期,已应有日。一得奉见慈颜,永毕生愿。生死肉骨,岂过今恩,负山戴岳,未足胜荷。不期今日,得通家问,伏纸呜咽,言不宣心。蒙寄萨保别时所留锦袍表,年岁虽久,宛然犹识,抱此悲泣。至于拜见,事归忍死,知复何心!”拳拳赤子之心,溢于字间。同时,宇文护罢兵休战,以期齐王放还其母。然而齐王并没有信守诺言,反而以此为筹码,不断地向宇文护施压,让他投降归顺。宇文护于是遣有司入齐曰:“我之周室,太祖之天下也。焉可捐国顾家,殉名亏实。”表达了他先国后家的信念。齐王感其忠孝,就将其母归还北周。举朝为之庆悦,并大赦天下,宇文护情兼家国之心,著于天下。
死于非命
  宇文护生性宽厚,能识大体,也极富政治头脑。然而他久居权力中心,难免树敌不少。加上他的手下和他的儿子也都身居高位,一个个皆恃宇文护的势力,飞扬跋扈,引得百姓怨言四起。武帝年龄渐长之后,也对宇文护长期把持朝政心有不满。但他表面仍然十分敬重宇文护,见面不行君臣之礼,只行家人礼。暗地里却大力栽培自己的势力,等待时机。宇文护对此却毫无觉察。元和七年(公元572年)三月十八日,武帝佯招宇文护进宫赐饮,等宇文护毫无戒备进宫之后,武帝令左右乱刀将其砍死。又命宇文护的儿子、亲信逐次入宫,于殿中杀之。其后才宣布宇文护杀戮二帝、恃功欺君、把持朝政等诸罪状。宇文护被诛,正应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古训。
  纵观宇文护的一生,其幼历戎机,军功盖世,堪称乱世英豪,治理国家也颇为尽心尽力。在他的治理下,北周国力强盛,远远强过北齐,最后终于统一了北方。在那种内忧外患的复杂局面下,他能屹立在权力的中心达15年之久,在同时期人中无出其右;他情兼家国,孝名著于天下,不失为忠孝两全。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历代许多史家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主要因为他曾杀了两个皇帝,有犯上作乱之嫌。如果我们撇开封建思想的偏见,正视那一段历史的事实,就不难发现,宇文护对宇文氏创建的北周王朝是忠贞不二的,正是由于他的愚忠和对周武帝阴谋的失察,才导致了他身亡家败的历史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