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方平是北宋名臣,与苏轼、苏洵父子交好,待苏东坡视如己出,为救苏轼不顾一切,且对苏家父子有知遇之恩,苏轼也尊称其世叔伯。
张方平简介
张方平(公元1007年—公元1091年),字安道,号“乐全居士”,谥“文定”,北宋大臣,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人。
景祐元年(1034),中茂才异等科,任昆山县(今属江苏)知县。又中贤良方正科,迁睦州(今浙江建德东)通判。历任知谏院、知制诰、知开封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滁州(今属安徽)、江宁府(今江苏南京)、杭州(今属浙江)、益州(今四川成都)等地长官。神宗朝,官拜参知政事(副宰相),反对任用王安石,反对王安石新法。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卒。苏轼哀痛不已。赠司空,谥文定。
张方平与苏轼的关系
张方平在四川任职过。三苏同考进士时,一起去拜会的就是他,之后就是交往更深,张方平对苏轼如同严父,视如己出,苏轼也称之世叔伯。
至和二年(1055),苏洵听闻张方平的大名,带着苏轼兄弟前去拜访。张方平一见苏轼,惊为天人,以为人间骐骥。苏洵与张方平商量,想让苏轼兄弟先在蜀中应乡试,张方平却认为,这是“乘骐骥而驰闾巷”,大材小用,力劝苏洵让二子直接赴京应举。但想要赴京应举,没有人推荐是不行的。苏洵便想请张方平作为两兄弟的推荐人。张方平说:“吾何足以为重,其欧阳永叔乎?”(事载《避暑录话》)。并不顾自己与欧阳修原有嫌隙,毅然写信向欧阳修推荐苏洵,并资助盘缠。从此,苏轼与比他年长二十九岁的张方平结成了忘年之交。可以说,张方平对于三苏父子,有知遇之恩。
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形势险恶,人人避之惟恐不及。早已退休闲居在南京(今河南商丘)的张方平,却奋不顾身地上书朝廷,营救苏轼。老人给神宗皇帝写信,呼吁赦免苏轼。张方平托南京的地方政府递交此书,可是官员不敢接受,张方平大怒,就叫儿子张恕直接去交给朝廷。张恕生性怯懦,在登闻鼓院(专门受理上诉公私利害、朝政缺失、理雪冤案诉状的机构)门外徘徊了很久,没敢交出去。后来苏轼出狱后,看到张方平给皇上的这封信的副本,不禁大惊失色,连吐舌头。原来,张方平在信中劈头就说苏轼“实天下之奇才”,盛赞苏轼之才德,并指出苏轼“但以文辞为罪,非大过恶”,劝神宗本着爱惜人才之心赦免苏轼。最后表明自己“僭越上言,自干鼎钺”的态度(张方平《论苏内翰》)。苏轼深知,当时说他是奇才,反而会激怒神宗、御史,说不定会使他们恼羞成怒而变本加厉呢!多亏张恕怯懦,没有交出这封信,否则苏轼下场堪虞。话虽这样说,张方平对苏轼的满腔爱护之心毕竟是感人的。苏轼被定罪后,张方平也因与苏轼的交往而受到牵连,罚铜三十斤。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二人的友谊,他们的忘年之交始终不渝。